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滞洪沉沙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期行洪通道,具有滞洪、沉沙功能,又是180多万滩区人民居住场所。如何解决保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自然行滞洪、沉沙功能的发挥这一对矛盾,是治黄工作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滩区运用模式下宽滩区洪水淹没范围、滞洪量和沉沙量,分析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对滩区滞洪沉沙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宽滩区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洪水条件下无防护堤模式淹没范围均大于防护堤模式;中常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滞洪量和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大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总滞洪量稍小于防护堤模式、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两种洪水条件防护堤模式高村以下窄河段滩区漫滩状况均较无防护堤模式严重。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行洪滞洪沉沙的通道,又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何合理运用宽滩区是长期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本文在水沙统筹、空间统筹和时间统筹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黄河下游宽滩区滞洪沉沙功能与减灾效应二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Pareto最优解的黄河下游宽滩区滞洪沉沙功能与减灾效应二维评价模型,利用1958、1982、1992和1996年4场洪水实测资料,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应用上述模型对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方式的12组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洪水量级对减灾效应影响显著;相同洪水条件下设防护堤并控制闸门运用(有闸)或分区运用(5滩、10滩)方案能在滞洪沉沙功能和减灾效应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可作为未来滩区优化运用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和180余万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滩区中小洪水威胁、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黄河下游宽河道系统治理的短板入手,提出了宽河道治理补短板、强监管的设计方案,以及尽早开展"黄河下游宽河道治理补短板工程建设规划"的建议,以期为黄河下游宽河道系统治理和强监管提供支撑和抓手。  相似文献   

4.
滩区自然-经济-社会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瑜素  王宏伟  江恩慧  彭绪庶  时芳欣 《水利学报》2020,51(9):1131-1137,1148
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滞洪、沉沙场所,又是滩区民众生产生活的家园。多年来滩区行洪输沙的自然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协同发展问题一直是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黄河下游宽滩区滞洪沉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适用于黄河滩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黄河下游滩区最近10年间的社会经济数据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基于不同来水状态下的治理方案,分析不同量级洪水对滩区经济社会系统发展产生的影响,发现构建8000 m~3/s防护堤方案对于稳定提高滩区农业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新形势下滩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滩区既是行洪、滞洪和沉沙的重要区域,也是滩区189.5万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的矛盾已成为相关部门和鲁豫两省关注的焦点之一。系统总结了滩区在洪水泥沙处理中的作用、滩区滞洪沉沙功能变化、滩区分区运用调整可行性、滩区产业发展以及人口搬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未来黄河泥沙情势和滩区沉沙功能战略定位认识存在较大争议;二是大规模群众搬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异常复杂,单靠行政手段推动滩区群众全部搬迁以解决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不足;三是滩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下游防洪治理协同推进模式缺乏研究。提出了急需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从战略层面加强滩区治理方向研究、从方案层面加强滩区不同治理方案影响研究、从技术层面加强下游水沙输移及河道演变关键技术和加强不同滩区发展优势与潜力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滩区分区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黄河下游滩区分区治理是在目前干支流水库调蓄能力增强、洪水预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结合社会发展及滩区群众防洪要求而提出的黄河下游治理模式。该模式由现状黄河堤防、险工及控导连坝以及新建的防洪子堤形成封闭区域进行滩区分区治理为总体思路,旨在不危及两岸堤防安全的前提下修建防洪子堤,达到适当提高滩区群众防洪安全的目的,同时妥善安置滩区群众。该模式可较好地保证滩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而且在适时分洪滞洪沉沙利用滩区时,滩区群众的补偿措施也较易实施。此外,对这种模式下的洪水管理运用、与安全建设和引洪放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5,(12):32-35
为改善黄河下游河槽萎缩、二级悬河的不利河势,促进滩区可持续发展,在黄河下游滩区划分滞洪沉沙区,分析了滞洪沉沙区防护堤的建设标准,探索了滞洪沉沙区的运用方式。结果表明:东坝头以上河段滞洪沉沙区防护堤的防洪标准应为8 000 m~3/s,东坝头以下河段应为6 000 m~3/s;黄河下游主行洪区以外共划出20个行洪滞洪沉沙区,面积约占滩区总面积的64.59%、人口约占滩区总人口的84.13%;滞洪沉沙区的运用按照"先上后下、数量最少、损失最小"的原则进行。同时分析了滞洪沉沙区分区管理模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滩区的行洪和沉沙作用未来究竟有多大,是滩区治理战略方向确定的关键依据。利用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实测洪水泥沙变化、滩区不同时期行洪和泥沙淤积变化。结果表明:受洪水量级大幅减小、河道整治工程相对完善以及滩区生产堤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1986年以来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与历史时期相比已显著减弱。采用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下游河道"现状格局"和"彻底废除生产堤"两个方案滩区的沉沙作用,结果表明:在潼关年均来沙3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基本不发挥沉沙作用;来沙6亿t条件下,未来50 a内滩区发挥一定的沉沙作用;从滩区泥沙淤积比例这个关键指标看,"废除生产堤"方案仅比"现状格局"方案高2%。提出了重新对滩区行洪和沉沙功能进行战略定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下游滩区是行洪、滞洪、沉沙和180余万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滩区治理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通过分析一体化治理、分区治理两种典型模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认为实行分区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人水和谐共处、保证防洪安全、支持滩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行滞洪沉沙区域,也是滩区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现状滩区仍有91.58万居民防洪安全缺乏保障,人民生活贫困,黄河下游不利河道形态使得黄河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在充分考虑新时期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及沿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的5种具体模式及详细实施途径,并从防洪保安、滩区群众安居乐业、生态、经济等多个方面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经济、社会、生态效果显著,可实现治河与惠民的双赢。建议国家加快推进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人民黄河》2013,(10):63-65
在总结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滩区综合治理的逐步破除生产堤方案、低标准堤防方案、分区运用方案,并从防洪作用、河道冲淤影响、投资及效益、运行管理、产生的社会问题、环境影响及方案风险方面,对3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3种方案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最终推荐逐步破除生产堤方案为黄河下游滩区的治理方案。该方案可以更好地发挥宽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也有利于洪水的管理和调度,结合河防工程建设实现"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治河方略,为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群众生产发展共赢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滩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对其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滩区在防洪中具有行洪、滞洪和沉沙三个主要功能,在黄河发生较大洪水时,必须为全局利益做出牺牲,因此滩区开发利用与保证防洪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矛盾。此外,滩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改革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应以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契机,改变滩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变农户个体经营为规模经营,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大幅度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让多数滩区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并向城镇转移,努力实现滩区开发利用和防洪安全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和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滩区是下游河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至2003年底居住有179.5万人,耕地约25万hm2。滩区在黄河防洪方面具有行洪、滞洪、沉沙3种功能,尤其是沉沙作用可减缓河床的抬升速度。滩区在发挥防洪功能时要被淹受灾,国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安全建设保证滩区居民的人身安全和重要财产安全;通过实行补偿政策来弥补洪水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及其他损失。  相似文献   

14.
MIKE21在黄河下游洪水演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IKE21河流模拟系统,建立了黄河下游夹河滩一高村河段的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实测水位与模拟水位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正确模拟洪水演进过程.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在"92·8"和"96·8"典型洪水情况下水流运动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确定在洪水期蓄滞洪区的淹没情况,以及利用蓄滞洪区进行分滞洪水的效果,结果表明:规划滞洪堤方案能减少洪水进入滩区的水量.削峰滞洪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标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黄河下游滩区来水严重偏枯,人口高速膨胀,滩区居民对滩区进行了盲目、无序开发,造成滩区行洪障碍繁多,河槽淤积严重,“二级悬河”形势严峻,生产堤问题突出,人水矛盾严重。为此,必须清除滩区过洪障碍,保证大洪水能够安全、顺畅下泄;推行集中建镇政策,使滩区居民可以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进行“二级悬河”治理,使黄河滩面横比降小于河道纵比降,达到“防滚河”的要求;科学改造现状生产堤,保护滩区作物免受小洪水淹没;以滩区综合治理指标规范滩区群众行为,使滩区群众与洪水和谐相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滩区是黄河行洪的主要通道,由于历史原因还生活着180余万人民群众,是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人、水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黄河下游滩区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滩区内人、水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3,(10):51-53
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治理就备受关注,就治河而言,从未停止过宽河与窄河的争论。宽河方略以现有黄河大堤为堤线,以逐步废除生产堤全滩区运用方案作为代表方案;窄河方略堤线考虑河道整治工程治导线、有关滩槽划分界限成果、河道内现状工程分布等因素,陶城铺以上宽河段平均堤距4 km左右、陶城铺以下河段基本维持现状堤线布置。通过对宽河方略、窄河方略下不同方案的设置条件、运用方式等进行研究,从对下游防洪、河道冲淤的影响、治理效果及经济指标、治理风险等多方面对两种方略进行比较,认为宽河方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宽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利于洪水的管理和调度,可为下游河道治理和滩区群众生产发展共赢创造条件,应作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8.
赵小辉 《山东水利》2012,(10):58-59
多年来,黄河滩区在蓄洪、滞洪、沉沙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滩区具有多重特性,其治理问题非常复杂。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的现状、形成分析,提出黄河下游滩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且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提出了滩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对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演变过程以及"一级悬河""二级悬河"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宽河固堤、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治理思路,认为泥沙处理是黄河下游治理的关键所在,下游滩区仍需长期发挥滞洪、沉沙作用,窄河固堤、防护堤等方案将会加剧"二级悬河"的不利态势,不利于黄河长治久安。为实现滩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保障黄河下游长期防洪安全,构建黄河下游沿黄城市生态空间,推动滩区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实现治河与惠民双赢,在充分吸纳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经论证提出了黄河下游生态治理新思路,即对滩区进行功能区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农业区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区等,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手段,将由黄河大堤向主槽的滩地依次分区改造为"高滩""二滩"和"嫩滩",各类滩地设定不同的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滩区工程在控导水流、保护两岸滩区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对河道形态和行洪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历史典型漫滩洪水分析,研究了滩区工程对黄河下游漫滩水流的冲淤变化影响,提出了加强滩区工程建设管理、减小河道行洪负面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