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针刺对黄体功能不足不孕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药物组20例,口服克罗米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高温相评分法(High Phase Score,HPS)评价黄体功能,观测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以及卵泡和子宫内膜的改变情况.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4%,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和口服克罗米酚均能明显提高患者黄体功能,针刺在改善子宫内膜方面明显优于克罗米酚,患者妊娠后针刺组的流产率低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3.
针刺内关穴对心肌梗塞模型大鼠缺血VEGF及VEGF mRNA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促进冠脉侧枝血管新生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分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动态检测VEGF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针刺组VEGF及VEGF mRNA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并且在VEGF的分布上,针刺组2h即有VEGF反应物沉着于血管壁上,3周时血管壁成为VEGF反应物的主要分布区:而模型组VEGF反应物的分布则多在心肌细胞胞浆中。这表明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区VEGF合成及VEGF mRNA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结论:针刺内关对VEGF及VEGF mRNA的调节,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新生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针刺改善大鼠胚泡着床障碍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对胚泡着床障碍大鼠胚泡着床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早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观察各组大鼠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放免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4)及泌乳素(PRL)的水平;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着床点孕激素受体(PR)及泌乳素受体(PRLR)表达的差异。结果 针刺组着床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血清P4、PRL水平、PR、PRL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 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鼠胚泡着床,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调节大鼠体内性激素及其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神经 -内分泌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二肾一夹法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 ,测定实验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含量和心率变异性 (HRV)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针刺组血压 (BL 2 3:19.1± 1.1k Pa,ST36:18.1± 2 .5 k Pa)及 ET水平明显下降 (P<0 .0 1) ,其中针刺肾俞组血浆 ET水平 (91.3± 9.45 pg/ ml)较足三里组 (10 8.48± 13.0 6pg/ ml)下降更明显 (P<0 .0 5 ) ;针刺治疗组血浆 NO水平 (BL 2 3:5 0 .3±12 .7μmol/ ml,ST 36:49.71± 8.49μm ol/ m l)显著升高 (P<0 .0 5 )。足三里组针刺后 L F/ HF比值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而肾俞组 L F/ HF值 (0 .5 7± 0 .13)明显低于模型组及足三里组 (0 .86± 0 .2 5 )。结论 针刺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动脉血压 ,肾俞与足三里两穴无明显差异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NO及 ET参与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模型大鼠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 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各9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均皮下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素(PMS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建立OHSS模型.姜黄素组给予姜黄素混悬液50 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1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卵巢形态学特点,记录卵巢重量、腹腔冲洗液伊文思蓝(EB)含量及血清雌二醇(E2)含量,检测卵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腹腔回收液量、卵巢重量、腹腔EB含量及血清E2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姜黄素组腹腔回收液量、卵巢重量、腹腔EB含量和血清E2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卵巢中VEGF及其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姜黄素组大鼠卵巢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降低VEGF及VEGFR-2含量而达到降低OHSS血管通透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子宫内膜的血液供应状态与胚胎着床息息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结合,可促进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生成、发育及成熟,改善子宫组织的血液供应。本研究旨在观察模型大鼠着床期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的表达,探究补肾活血方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着床期子宫内膜血液供应机制的研究。方法:统一处于动情前期的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活血方高剂量组(14.6 g·kg~(-1))、低剂量组(7.3 g·kg~(-1))、五子衍宗丸组(1.68 g·kg~(-1)),除空白组外,各组通过羟基脲灌胃(450 mg·kg~(-1))及尾静脉快速推注高分子右旋糖酐(5 m L·kg~(-1))造成肾虚血瘀模型。与此同时,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肠,其余各组给予不同剂量中药灌肠,动情期合笼,至妊娠第4天。末次给药1 h后股动脉取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后迅速脱颈处死大鼠,取出子宫称重并固定,计算大鼠子宫指数,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VEGFR-2的含量及螺旋动脉血管数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指数降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显著升高,子宫内膜VEGF、VEGFR-2含量及螺旋动脉血管数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血方低、高剂量组大鼠子宫指数增加,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显著下降,子宫内膜VEGF、VEGFR-2含量及螺旋动脉血管数量明显升高。结论:补肾活血方可通过上调着床期VEGF及其受体VEGFR-2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促进子宫螺旋动脉血管生成,同时可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着床期血液流变学,促进内膜组织的血液灌注,促进胚胎着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益肾助孕颗粒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自然老化法构建围绝经期大鼠模型,选择处于围绝经期的大鼠(12 ~ 14月龄)40只,随机分为老年大鼠对照组、益肾助孕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用生理盐水2 mL灌胃、益肾助孕颗粒按等效剂量高剂量10 g·kg-1 ·d-1,中剂量5 g·kg-1 ·d-1,低剂量为2.5 g·kg-1 ·d-1,灌胃0.2 mL·g-1·d-1灌胃4周;另取5月龄大鼠10只作为青年大鼠对照组,生理盐水2 mL灌胃4周.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卵巢VEGF蛋白质的表达;RT-PCR检测各组大鼠卵巢VEGF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与青年大鼠组VEGF蛋白、VEGF mRNA比较,老年对照组和研究组大鼠卵巢的VEGF蛋白、VEGF mRNA都表达明显高于青年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与老年对照组大鼠卵巢VEGF蛋白、VEGF mRNA表达比,研究组大鼠卵巢VEGF蛋白、VEGF mRNA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益肾助孕颗粒能够下调围绝经期大鼠卵巢VEGF蛋白、VEGF mRNA的表达,可能通过调节VEGF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项丛刺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方法选取8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采用急性期常规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项丛刺治疗,每日2次,15次为1疗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及血浆ET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ET含量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项丛剌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同时证明在脑梗死急性期配合项丛刺疗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针刺疗法对孕足月催产作用的疗效及对血清LH、FSH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初产妇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疗法)和实验组(35例,常规疗法联合双针刺疗法)。对比两组产妇的催产疗效、产妇产程持续时间及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产妇宫缩强度、宫缩频率、宫缩持续时间、宫口扩张速度值、产妇VAS镇痛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血清LH、FSH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17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4.29%,26/35);实验组19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29%,33/35);实验组产妇催产疗效明显较高(P<0.05);实验组产妇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及产程潜伏期和活跃期明显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产妇宫缩强度、宫缩频率、宫缩持续时间、宫口扩张速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后产妇宫缩强度、宫缩频率、宫缩持续时间、宫口扩张速度值显著升高(P<0.05);并且实验组升高较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孕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采用米非司酮造模,针刺组自妊娠第1天连续接受1w针刺治疗。观察各组大鼠妊娠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比较其子宫、卵巢重量及单个胚泡大小、重量的差异;并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及卵巢的形态结构差异。结果:针刺组妊娠率及平均着床胚泡数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子宫、卵巢重量等均较正常组及针刺组轻,且子宫内膜发育不良;针刺组子宫内膜发育与正常组相似。结论: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米非司酮抗着床的作用,促进大鼠胚泡着床及胚泡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方法。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用头针久留针法;西药组用药物疗法。同时,应用长谷川 痴呆修改量表(HDS)、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表、主要症状观察(MS)评分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S、NFD、M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HDS、NFD、MS评分差值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剌组总有效率为86.8%,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久留针法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对便秘大鼠模型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复方地芬诺酯复制便秘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合谷"、"后三里"对大鼠首次排便时间、12 h排便粒数和排便重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首次排便时间延长、大便粒数和重量显著减少;针刺治疗后,便秘大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缩短,12 h大便重量和粒数明显增加.结论针刺能够显著改善便秘大鼠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外周血和关节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测定各组大鼠治疗前后外周血和关节液中TNF-α、VEGF的含量.结果:CIA大鼠外周血和关节液中TNF-α、VEGF的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治疗后这些指标含量有了显著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降低CIA大鼠外周血和关节液中TNF-α、VEGF的含量,有利于抑制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始载于<内经>的四时针刺方法,对认识腧穴内容尤其五输穴有重要意义.此法原旨是四时刺处相异,意在刺处深浅与四时二者之气相合;经不同角度阐发,气之深浅由层次部位为主转为腧穴为主,渐变为五输穴选用原则.循此发掘,方能获得对五输穴有关内容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昆明雄性清洁级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40只)、模型组(40只)、针刺组(20只)和药物组(20R).后3组采用高脂饮食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针刺双侧"丰隆""曲池""三阴交"穴后接通韩氏电针仪干预1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大椎、风池、夹脊、外关、丘墟和照海穴对血管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8例血管性头痛患者被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0)。治疗组患者以针刺大椎、风池、C2-6夹脊、外关、丘墟透照海穴为主治疗,对照组口服苯噻啶片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35例有效,对照组22例有效,前者疗效好于后者(P〈0.05)。结论:针刺大椎、风池、夹脊、外关、丘墟和照海穴是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