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在指导气管切开合并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拔管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住院并行气管切开的188例神经性疾病(合并吞咽障碍)患者FEES评估结果,同时分析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是否正常、咽部分泌物分级及残留、渗漏-误吸评级等)对拔管成功与否的影响。 结果 入选患者根据拔管情况分为拔管成功组及拔管失败组。拔管成功组共有患者109例,拔管失败组共有患者79例,拔管成功率为57%;拔管成功组气管切开平均病程(184 d)较拔管失败组平均病程(292 d)明显缩短(P<0.05)。拔管失败组患者声门异常占比(55.0%)较拔管成功组异常占比(20.8%)明显增高(P<0.05);拔管成功组咽部分泌物分级、渗漏-误吸分级均显著低于拔管失败组水平(P<0.05);拔管成功组与拔管失败组患者在食物残留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 FEES评估指标(包括声门活动、分泌物残留、进食误吸情况等)在指导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气管切开套管拔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拟行拔管的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给予呼吸康复治疗后,按照是否成功拔除气切套管分为拔管组和未拔管组。收集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拔管前或出院时的意识水平、氧分压、机械通气时间、上气道通畅情况、分泌物管理能力、能否耐受连续佩戴语音阀4h、咳嗽能力、吞咽能力等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成功拔除气切套管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96例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患者,男性67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3.99±15.69)岁,拔管组60例和未拔管组36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气道通畅(OR 11.882,95%CI 1.181—119.519)、分泌物管理良好(OR11.512,95%CI 1.866—71.021)、能耐受4h语音阀佩戴(OR 49.217,95%CI 5.040—480.594)、PCF>100L/min(OR11.527,95%CI 1.053—126.12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咳嗽效力评级与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成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颅脑疾病96例,均行气管切开插管术,按照拔管成功与否分为观察组(拔管成功)58例和对照组(拔管失败)38例。比较2组吞咽功能、GCS评分以及咳嗽效力评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成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有吞咽反射患者占比、GCS评分13~14分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无吞咽反射患者占比、GCS评分3~8分及<3分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效力评级0级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5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反射、GCS评分及咳嗽效力评级是影响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GCS评分及咳嗽效力评级是影响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重点关注并加以干预,以提高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7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的结果分为误吸组和无误吸组。对可能影响卒中后误吸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的发生率为50.7%,36.1%的误吸患者为无症状性误吸。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脑卒中史和卒中严重程度是卒中后误吸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严重卒中(OR=5.778,95%CI 1.123—29.737)和既往有脑卒中史(OR=3.302,95%CI 1.174—9.293)是卒中后误吸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误吸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常见问题,严重卒中(NIHSS>10分)和脑卒中史是卒中后误吸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误吸;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31-0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观察。 方法 将入选颅脑损伤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吞咽基础训练)和观察组(采用常规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佩戴说话瓣膜吞咽康复训练),每组15例。观察组有1例因病情加重、1例因经济及家庭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而退出研究,最后纳入统计的患者共28例,其中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包括冰刺激、舌运动训练和咳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佩戴说话瓣膜训练,每日2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量表(PAS)评级对2组患者行喉镜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才藤氏吞咽障碍等级和PAS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说话瓣膜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减少其吞咽的误吸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后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不良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延髓梗死后UES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治疗,包括口颜面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扩张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评定项目包括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UES开放程度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经口进食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误吸、UES开放程度及FOI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误吸、UES开放程度及FOIS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12例患者成功拔除胃管,而对照组仅有6例患者拔除胃管,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治疗基础上辅以头旋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 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ICU患者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的发生率,分析发生误吸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及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误吸发生,减轻误吸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收集年龄、性别、体位、意识状态、胃潴留量、鼻饲管口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等数据,采集咽喉部分泌物及气管分泌物,进行胃蛋白酶检测。结果观察235例次患者,胃内容物反流的发生率为48.1%,误吸发生率为38.3%。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不同胃管直径型号、气管插管/气管切型号、鼻饲液泵入速度、胃潴留量、Glasgow评分、气囊压力及是否使用镇静剂患者误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误吸的影响因素为Glasgow评分、鼻饲液泵入速度、胃潴留量和气囊压力。结论根据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的发生原因,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胃潴留量,检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气囊压力,采取合理的鼻饲液泵入速度,以降低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可能引起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内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IMV)患者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EICU内接受IMV的患者, 通过医院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接受气管切开分为气管切开组与成功拔管组,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的临床特征,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引起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09名患者进入本研究, 其中有53名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 56名患者成功拔管。Logistic回归发现GCS评分≤8分(OR=5.10, 95%CI: 1.68~15.42, P<0.01), 颈脊髓损伤(OR=10.32, 95%CI: 2.74~38.82, P<0.01), 脓毒症(OR=3.45, 95%CI: 1.39~8.54, P<0.01)是引起EICU内接受IMV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如果接受IMV的患者存在GC...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基于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lexible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FEES),比较经鼻留置胃管管饲(nasal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feeding, NGT)与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ntermittent oro-esophageal tube feeding, IOE)在减少鼻胃管综合征发生率、改善咽期吞咽功能和气道保护功能方面是否存在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4例,根据营养摄入方式分为NGT组28例,IOE组26例。其中NGT组中有14例患者由NGT转变为IOE,将这些患者归为NGT-IOE亚组,另外14例继续沿用NGT,为NGT-NGT亚组。采用FEES评定各组患者的咽喉部生理结构情况,包括会厌形状、杓状软骨黏膜水肿程度、声带运动能力;咽喉部分泌物情况,包括分泌物严重程度分级(Murry secretion severity scale, MSS);咽期吞咽功能-喉部感觉功能、吞咽反射能力、食物残留等级(Yale pharyngeal residue severity rating scale, YPR-SRS)、Rosenbek渗漏/误吸等级(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 PAS),并使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评分(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measure swallowing, FCM)评定患者整体的吞咽能力。 结果:NGT组与IOE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比较,NGT组患者的MSS、PAS、FCM评分显著低于IOE组(P<0.05),且会厌形状异常和杓状软骨黏膜水肿程度显著高于IOE组(P<0.05)。NGT-IOE亚组患者拔管后MSS、YPR-SRS(会厌谷)、YPR-SRS(梨状窝)、PAS、FCM评分较拔管前显著提高(P<0.05),提示存在鼻胃管综合征的会厌形状异常情况、杓状软骨黏膜水肿和声带外展受限均较拔管前显著降低(P<0.05),另外,喉部感觉功能也较拔管前显著改善(P<0.05)。NGT-NGT亚组两周前、后的各项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与NGT相比,IOE可以减少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综合征的发生率,并改善咽期吞咽和气道保护功能,故对于长期留置鼻饲胃管的患者,有必要尽早考虑转变为IOE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assy-Muir说话瓣膜(PMV)对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吞咽生物力学和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伴误吸的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PMV干预组(10例)和PMV干预组(10例)。非PMV干预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PMV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佩戴PMV治疗,治疗结束时间为治疗2周后或拔除气管套管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高分辨率测压检查和吞咽造影检查评估2组患者吞咽过程中的颚咽收缩压力峰值(VP-Max)、食管上括约肌松弛后压力峰值(UES-Max)及渗漏-误吸(PAS)评分。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VP-Max、UES-Max及P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P-Max和UES-Max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PMV干预组的PAS评分亦较组内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PMV干预组的VP-Max和UES-Max分别为(150.87±65.51)mmHg和(206.00±42.28)mmHg,明显高于非PMV干预组(122.45±74.45)mmHg和(190.17±79.5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P-Max的增高与PAS评分的改善之间呈正相关(P<0.05)。 结论 PMV干预能够改善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腭咽收缩功能和UES松弛后收缩功能,腭咽收缩压力峰值的增高与误吸情况的改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ZX-KSHJ可视喉镜在肥胖患者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ZX-KSHJ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传统光学喉镜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声门显露成功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总插管成功率、成功插管的平均插管时间、插管过程中呛咳发生率以及呛咳程度、血流动力学和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声门显露成功率、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成功插管的平均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插管后1 min(T1)和5 min(T2)患者心率(HR)、无创收缩压(SBP)和无创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P < 0.05),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P < 0.05),口腔出血、咽喉部损伤和气道损伤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ZX-KSHJ可视喉镜气管插管,可提高肥胖患者声门显露成功率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缓解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染料试验在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误吸筛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信封法将本院重症康复病房2019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需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防误吸护理,基于医师临床经验及患者症状判断进行堵管拔管操作;观察组应用染料试验检测误吸,实施针对性防误吸护理,根据气管套管拔管指征启动堵管拔管流程。对比染料试验和吞咽造影对误吸的检出效能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拔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染料试验和吞咽造影检出的误吸率、无误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时、切开后1周的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气管切开后2周、3周、4周的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误吸筛查过程中应用染料试验可以有效诊断误吸,对临床实施护理操作具有指导意义,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持续植物状态(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相关因素,为PVS患者尽早拔除气切管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在院期间是否成功拔除气切管将其分为拔管组和拔管困难组。采用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包对拔管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拔管组与拔管困难组在年龄、专业护理、营养方式、吞咽功能、是否低蛋白血症及带管时间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颅脑损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否气管结构异常、是否肺部感染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方式、吞咽功能、带管时间、肺部感染情况、专职陪护、年龄均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作为营养方式、有专职陪护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保护因素;吞咽障碍、带管时间>30 d、肺部感染、年龄较大为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危险因素。对于PVS合并气管切开患者,待其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IOE营养支持、吞咽功能训练及加强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拔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总结2例气管插管后盲插鼻空肠管管端经食管入口处困难的困难置管病例。对于带有气管插管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置入鼻空肠管通过食管口困难的患者,给予适当的镇静,必要时给予肌松剂,保证气管插管不发生移位及非计划性拔管。从一侧口角轻柔置入可视喉镜,充分暴露咽喉部,持卵圆钳将鼻空肠管送入食管开口后将管道送至胃部,撤除可视喉镜及卵圆钳,再按盲插法将管道送至空肠。采用可视喉镜结合卵圆钳置管,鼻空肠管管端可快速经过食管口,避免反复多次置管,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苏英  刘清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3):276-279
目的 分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6月我院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插管相关资料,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估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吞咽功能障碍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管单向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本院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1)和综合组(n = 16)。两组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组佩戴气管单向阀进行训练,共3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OIS和PAS评分均显著改善(|Z| > 3.544, P < 0.001),综合组优于对照组(| Z| > 2.094, P < 0.05)。 结论 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联合气管单向阀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观察声门下氧气脉冲辅助增压训练对神经性疾病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神经性疾病气管切开患者18例,通过气切套管的声门下吸引管给予氧气脉冲,按照随机顺序给予氧流量为2L/min、4L/min、6L/min,同时患者进食一口量为5ml中稠食物3次,每次进食的间隔时间为1min。采用吞咽造影检查评估不同氧流量下的患者渗漏—误吸评分及咽部残留评分。 结果:患者在三种氧流量进食时渗漏误吸情况均较无氧气脉冲的情况下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两两比较发现,2L/min与4L/min氧流量、2L/min与6L/min氧流量、4L/min与6L/min氧流量进食的渗漏误吸改善程度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种氧流量进食时患者残留评分较无声门下气脉冲时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声门下氧气脉冲辅助增压训练对于神经性疾病气管切开患者渗漏误吸情况有较好的即时改善作用,但对进食时残留无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康复医学科气管切开的重症患者早期康复,在22天平均住院日内拔管困难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拔管的因素,为提高气管切开拔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在22天平均住院日内住院的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按已拔管、未拔管分组,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影响拔管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影响拔管的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在年龄、脑卒中、脑外伤、吞咽功能障碍、癫痫、意识障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性别、脊髓损伤、吉兰巴雷综合征、颅内肿瘤、其他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栓塞、气道结构异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2)影响拔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癫痫、吞咽功能障碍为未拔管的危险因素。结论:康复医学科在22天的平均住院日内气管切开的早期康复重症患者中年龄、癫痫、吞咽功能障碍为未拔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为优化其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5例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以吞咽功能恢复结局及恢复时间为因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吞咽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为1~12(2.72±1.85) d。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时间(RR=0.987,P=0.004)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RR=0.828,P<0.001)影响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时间。结论 气管插管时间和拔管后首次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是心脏术后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尚需进一步明确吞咽障碍恢复进程及相关预后指标,从而优化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