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中前足背软组织覆盖较薄,容易造成肌腱、骨头外露,导致组织坏死,功能欠佳.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用于修复中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车祸及其他重物压伤易致中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上常用修复方法包括带蒂皮瓣修复,游离血管皮瓣修复以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这些修复方法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外踝上皮瓣或筋膜瓣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修复中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但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显微解剖学基础上,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移植修复小腿、踝足部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5/2007-04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科、解放军第97医院骨科、解放军第107医院骨科采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移植修复小腿、踝足部组织缺损48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其中皮瓣修复小腿、踝周及足部的创面感染、缺损23例;肌皮瓣修复小腿上段、下段的溃疡、骨髓炎和骨钢板外露12例,跟骨内侧骨髓炎5例;骨皮瓣修复伴有胫骨缺损和跟骨骨不连的创面8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的存活情况及骨皮瓣的骨愈合、功能情况。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有程度不同的皮瓣肿胀,其中3例皮瓣远侧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愈合;皮瓣部分坏死植皮1例。伤口Ⅰ期愈合44例,Ⅱ期愈合4例。所有病例经5 ̄15个月随访,创面及骨不连修复,外形满意。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用于外伤造成的小腿远端骨缺损、骨不连、大的死腔以及踝足部的缺损创面修复,具有快捷方便,抗感染力强,成活率高和愈合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应用体会.方法:自1990年以来,我院根据68例患者创面所在具体部位、面积、创面的性质及致伤因素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皮瓣治疗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共使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4例,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9例,肌皮瓣12例,足外侧皮瓣23例.皮瓣面积5.0 cm×2.0 cm~24.0 cm×8.0 cm.结果:68例皮瓣中有65例术后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3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3个月~9年,平均2年9个月,皮瓣外形、功能良好.结论:应根据小腿下段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皮瓣种类.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肌皮瓣,足外侧皮瓣均是较理想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腿外伤合并皮肤缺损骨外露的修复方法。方法小腿外伤皮肤缺损合并骨外露患者87例,采用小腿内侧皮瓣、小腿外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踝上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带蒂移植及游离移植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 87例移植92块皮瓣,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2cm×3cm部分坏死,经清除换药后愈合,另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拆除缝线,待其肿胀消退后再次缝合后成活,3例伤口少量渗出,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均顺利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2a,无破溃,且供区功能无影响。结论小腿皮肤缺损并骨外露通过皮瓣移植进行修复,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经验。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 2 3例 2 5处。结果除 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远端 1/3坏死 ,行二期手术修复外 ,其余 2 4个皮瓣均完全成活。结论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多种形式转移 ,是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跟与足踝部深度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治疗手和足踝部的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63例严重手足外伤骨外露患者,对感染皮肤缺损先行清创及VSD治疗1~3个疗程,后期应用皮神经营养岛状皮瓣逆行移位修复手足部的皮肤缺损骨外露。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骨外露创面有部分肉芽生长,其余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新鲜,触之易出血,行细菌培养均阴性,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后,1例皮瓣远端1/4坏死伤口感染外,其余均无感染发生,皮瓣均成活,恢复大部分感觉。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可以控制感染,免除换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皮神经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条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能为手足部皮肤缺损提供很好的覆盖,具有良好的修复与感觉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腿胫骨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75例小腿不同部位骨外露患者分别应用皮片移植、带蒂皮瓣及肌皮瓣转移、皮瓣及肌皮瓣游离移植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69例带蒂皮瓣全部存活,其中3例皮瓣部分坏死,2例创口延迟愈合;1例游离皮瓣失败;皮片移植5例均成活.结论:对小腿骨外露及皮肤软组织缺损,尽可能采用皮瓣及肌皮瓣转移或移植进行修复,以达到修复创面、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1例。缺损面积:4 cm×6 cm~8 cm×12 cm。缺损部位:小腿中下部19例,足跟7例,内踝3例,外踝2例。31例均合并骨、关节、肌腱外露,6例合并感染。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行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27例。结果 28例皮瓣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均成活。31例患者随访平均13.5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理想,感染控制,无一复发,下肢行走、负重均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简单、质地优良、厚薄均匀且血供可靠,不用牺牲知名血管,手术成功率高,外观与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探讨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修复方法。方法 2002年6月-2010年1月,应用15种皮瓣、肌皮瓣修复128例(138处)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小腿中上段21处,小腿中下段45处,内外踝及足跟部43处,足背及前足29处。主要应用最多的皮瓣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4 cm~23 cm×14 cm。结果术后135处创面Ⅰ期愈合,皮瓣完全成活;2处皮瓣部分坏死,经二次手术植皮修复;1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皮瓣完全坏死,后改取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交腿皮瓣修复成活。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例数最多,成活率高,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坏死率较高。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10年,平均23个月,皮瓣均成活良好,无溃疡、渗液等。结论正确认识并选择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可提高皮瓣成活率,恢复肢体良好功能,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小腿、足、踝部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神经、肌腱、骨骼等深部组织裸露,或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骼、肌腱、血管缺损,但足部较完整,这种创伤不宜行局部或远位带蒂皮(肌)瓣、复合组织瓣转移覆盖创面重建缺损者,称之为“严重创伤”,如何修复组织缺损,保存肢体功能是一大难题。本科应用皮瓣肌皮瓣组合移植,并皮瓣血管桥接(或嵌入小腿主干血管),一期改善或重建足部血供并覆盖小腿、足、踝部,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疗养护理病历存在的缺陷,探求提高护理疗案质量的改进措施。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的护理病历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医嘱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6次,一般护理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2次,体温单存在的质量缺陷68次。结论注重护士的在职培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护理疗案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Purpose

On a regular basis, the intensivist encounters the patient who is difficult to wean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 The causes for failure to wean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 are often multifactorial and involve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cardiac and pulmonary dysfunction.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point of care ultrasonography relates to its utility in the process of weaning the patient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

Methods

This article reviews some applications of ultrasonography that may be relevant to the process of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

Results

The authors have divided these applications of ultrasonography into four separate categories: the assessment of cardiac, diaphragmatic, and lung func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pleural effusion; which can all be evaluated with ultrasonography during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nsivist is uniquely positioned to use ultrasonography at the point of care.

Conclusions

Ultrasonography may have useful application during the weaning process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