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菁  黄华垚  陈清法  陈振强 《中国康复》2019,34(12):631-634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及规范的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2组患者每天先进行rTMS治疗,观察组再进行M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上肢运动力指数(M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指标进行神经电生理学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和M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 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对照组更短(均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颅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药物、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颅电刺激治疗仪治疗。采用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及BI评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术治疗可明显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中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运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周期为1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66例患者治疗后通过数据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FMA、ADL评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改善了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rTM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的肢体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MBI和BB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经颅磁刺激。按Fugl-Meyer评分(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NIHSS、B1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MS有助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刺激部位为健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M1),频率1.0 Hz,强度80%静息运动阈值,连续刺激20 min,刺激时间5 s,间隔时间5 s,每次予以600个脉冲刺激,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下肢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Holden分级)评定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和Holden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下肢FMA评分、Berg评分和Holden分级分别(22.05±2.93)分、(39.15±2.68)分和(3.45±0.83)级,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龚艳菲  王茜  娄坤  沈良册 《中国康复》2010,25(4):282-283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结合经颅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配合BWSTT及经颅刺激。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BWSTT及经颅刺激可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选取60例脑梗死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低频刺激组,高频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低频组和高频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每天30 min的rTMS治疗,疗程10 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评定,同时检测各组脑梗死患侧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后,三组FMA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低频组及高频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频刺激组和高频刺激组相比,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频刺激组MEP潜伏期较高频刺激组缩短(P0.05)、波幅峰值高于高频刺激组(P0.05)。结论低频及高频刺激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试验组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配合治疗,对照组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差异。结果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患者给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临床效果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点穴疗法与运动疗法早期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50例,予运动疗法;治疗B组50例,予点穴疗法与运动疗法;另选50例患者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采用Fugl-Meyer法(FMA)、Barthel指数(B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评定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间FMA及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FMA及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B组高于治疗A组(P〈0.05).结论脑梗死早期康复效果明显,且点穴疗法结合运动疗法的疗效优于单一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2.
张英  廖维靖  郝赤子 《中国康复》2019,34(3):142-14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同时给予1Hz的rTMS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FMA、FTHUE-HK评分和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联合作业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小组模式训练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FMA-UE、UEFT评分、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UE、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MBI指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提高训练疗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12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入r TMS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患侧刺激组给予M1区100%运动阈值(MT)的r TMS,健侧刺激组给予M1区70%MT的r TMS。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并计算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ermotion conduction time,CMCT)。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FMA评分、BI及MEP潜伏期、CMCT均改善(P0.05),r TMS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治疗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r TMS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任务导向训练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前循环脑梗死(ACI)患者运动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密闭信封法将70例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rTMS治疗,每次治疗20 min;观察组接受以步行任务导向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每次治疗60 min;对照组接受60 min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每日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及10MW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结合经颅磁刺激对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运动步行能力有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EMG-FE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侧上肢给予EMG-FES,对照组患侧上肢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10s抓握测试(HGRT)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 结果:治疗前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FMA、BI和HGRT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56.45±9.05)分、(91.00±7.18)分和(10.4±4.51)次;对照组分别为(55.55±9.71)分、(84.7±12.62)分和(8.05±4.27)次,HGRT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62.95±3.32)分、(98.7±3.93)分和(13.0±3.68)次;对照组分别为(58.60±7.70)分、(89.7±10.94)分和(9.26±4.12)次,经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偏瘫手的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