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分析妇产科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方法:选取妇产科患者150例患者作为参考组,对其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另选取150名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改进后的措施,比较护理措施实施前后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违规操作、沟通不良、能力不足、评估不足等是妇产科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结论:针对妇产科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的管理对策,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性及业务水平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推拿科护理管理应用护理流程改造的作用。方法:将医院推拿科收治的78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流程改造进行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服务态度、医德教育、沟通技巧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流程改造,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提高老年科护理质量。方法:对医院老年科2017~2019年出现的4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老年护理不良事件主要为跌倒、管道类事件、输液给药事件、压疮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病情观察不到位、临床硬件配套不到位、陪护人员素质偏低和管理不精细等。采取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规范护理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风险管理、改进设施设备等措施后,护理质量得到提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减少。结论:针对老年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耳鼻喉科护理操作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2014~2015年发生的64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护理操作中的潜在风险因素为科室管理因素、患者及家属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针对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可预防潜在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4年5月开始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从实施前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且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有效改善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对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管理中跌例不良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的126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分析,采用根因分析法,通过护理评估、护理安全措施干预,以期达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目的。护理管理的改进包括成立跌例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健全落实本院已有的防跌例工作制度,组织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患者防跌例护理系统性培训和学习。对每一起跌例事件进行上报,护理管理小组参与并协助科室分析原因,总结典型案例进行分享。结果:各科室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发生跌例风险的评估能力及准确性明显提高,跌例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进行专业化的护理管理培训和科学的人员排班对于防跌例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成效,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管理对策。方法对本院6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3位分别是给药错误、压疮与输液相关事件,主要原因是查对不严、评估不足与沟通不良。结论:医院要从系统管理上进行改进,强化培训教育,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对呼吸内科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医院2017年期间呼吸内科患者70例实施常规管理,为实施前;2018年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70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实施后。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管理措施均由科室内相同的护理人员完成。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实施前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同实施前相比较,均明显较高,实施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呼吸内科护理中,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且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良好公众形象与和谐护患关系建立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随机对照试验(RCT)分析护理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发现医院管理存在不足,改进相关工作。方法:建立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的奖励机制,利用追踪管理法和RCT原因分析法对医院2012年-2014年发生的22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辨别潜在护理不良事件风险与医院后勤管理的关系,通过组织多部门协调改进相关措施,完善后勤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结果:不良事件报告率由2012年的3.91%,上升到2014年的32.36%,已达到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A级要求,但患者伤害事件却有所减少,由12件降至4件,赔偿性不良事件由10件降到2件。结论: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分析不仅是评估和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工具,也是医院完善相关制度和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房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20例自然分娩产妇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16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助产护理等,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如产前良好沟通和产时指导及产后随访等。记录两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评价两组护理质量及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服务热情主动度、护士技术能力、关爱与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病区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房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疗风险预警管理在内科临床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内科临床管理工作中的医疗风险因素并根据操作、医嘱、药物和沟通等因素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预警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管理工作中。结果:在内科临床管理中实施医疗风险预警以后医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不良事件明显减少(P0.05)。结论:通过在内科临床工作中使用医疗风险预警管理,能提高在内科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医疗质量,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操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风险警示录在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16年肝胆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护理风险因素,结合其护理特点和临床实际,对危险沟通、危险医嘱、危险药品、危险操作进行区分,制定风险警示录并实施于2017的护理管理中,比较应用风险警示录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前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实施后;实施后危险沟通、危险医嘱、危险药品、危险操作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中应用风险警示录效果十分理想,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预警和识别能力,还能规范护理操作流程,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邱吉香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218-218,254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牟1月经外科手术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组35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常见原因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减少其发生率。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6起占28.5%。对照组15起占71.5%。具体如表1.。结论: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品管圈用于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奉化区中医医院输液室患者200例,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品管圈护理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各组100例患者,4例护理人员;比较两组护理管理后护理工作质量考评得分,记录两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管理后观察组护理工作质量考评中岗位职责、输液质量、业务技术、护士素质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品管圈用于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输液不良发生事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院前急救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探究高效、可行的管理对策。方法:浙江大学国际医院2014年7月对院前急救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找出所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并制定和落实护理管理对策。比较分析实施护理管理对策前后,护患沟通不到位、出诊不及时、发生意外事故、护理技术不熟练等发生几率。结果:实施之后护患沟通不到位、出诊不及时、发生意外事故、护理技术不熟练等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实施之前(P0.05)。结论:院前急救存在着较多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护理管理对策,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5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并将收治的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6年1月起,医院精神科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前馈控制,制定一系列的护理安全措施,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将收治的7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前馈控制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发生原因,以及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分析2012~2016年医院发生的385起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原因;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295名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居前4位的依次是给药错误、跌倒/坠床、压疮和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与患者沟通不良、健康教育欠缺、对患者评估不足、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状况良好。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采取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进行根因分析并改正,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眼耳鼻咽喉科的护理不良事件,针对性制定防控管理方案,提升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对2018年的4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包括给药错误、跌倒或坠床、烫伤、静脉治疗问题、管路事件、护理风险等,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护理防控管理对策,并于2019年1月起开始实施,比较2018年和2019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2019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9起,明显低于2018年的43起(P0.05);2019年的风险评估、风险上报、应急处理、制度执行评分均显著高于2018年(P0.05)。结论:针对眼耳鼻喉咽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制定防控管理对策,能够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医院高频次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分析,寻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薄弱环节,探讨对策,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2016年1-9月护理系统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统计,用归因理论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名的依次为:给药错误18例,占33.3%,跌倒9例,占16.7%,管道脱落9例,占16.7%。结论:使用归因理论对高频次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给药错误、跌倒和管道脱落的发生,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全院2012年1~12月份共34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避免发生不良事件的对策,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采用全年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发生不良事件排在前四位的是医嘱执行错误、给药错误、漏输液体和无腕带标识。结论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护士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护士工作超负荷、专业理论基础差、沟通不到位、患者文化程度低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