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匮要略》“历节”,“黄汗”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青 《国医论坛》1997,12(1):43-44
《金匮要略》为中医现存最早诊治来病的专书,被公认为辩证论治的典范。书中的“历节”、“黄汗”后世讨论颇多。笔者查阅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历书”实属今之“痛风”;“黄汗”有似今之“痛风性肾病”,试分述之。1“历节”即是法风“历节”病名始见于《金E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对其症状描述云:“疼痛如掣”、“历节痛.不可屈伸”、“脚肿如脱”、”独足肿大,黄汗出”、“头眩”、“短气”等,并已认识到“饮酒汗出当风”是最常见的诱因,肝肾不足之体,风寒湿邪侵入累及关节为主要病因病机。因疼痛遍历关节故称“历书”…  相似文献   

2.
黄汗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中涉及黄汗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水气病”,原文共有5条.内容涉及黄汗的主要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以及鉴别等,是后世有关黄汗病论治的主要依据.把黄汗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黄疸、风水等疾病进行区分,并把黄汗病分初期(表虚湿浸)、中期(湿郁伤阳)、晚期(久病入脉)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储全根 《陕西中医》1989,10(6):260-261
<正> “黄汗”一词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和“中风历节病”篇,其中历节病篇中的黄汗乃指历节病所出现的肿胀关节处渗出的黄水,属历节病的伴发症状。作为独立病证的黄汗,则见于“水气病”篇。在此篇,仲景将黄汗与风、皮、正、石水并列作为五水之一,并专门论述了黄汗的成因、表现及辨治,笔者欲就该篇的黄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黄汗有错简黄汗属中医学以症状而命名的病证。其主要表现,仲景描述为“汗出  相似文献   

4.
用植物修复技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重金属含量高,造成中药材生长过程中被动吸收,其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铅、汞、砷、铬、镉、锌、镍等重金属已被医学确认严重危害生命,因此中药材的出口退货或临床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例如贵州名贵药材杜仲常因铅、砷、汞含量超标而退货。1980~1996年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含砷中药制剂出现临床中毒的147例,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水气篇提出了黄汗论治。水气篇原文二十八条曰:“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本条提出了黄汗的成因和证治。黄汗,即以汗液黄色为主要特征,其发病  相似文献   

6.
黄汗在现代一些教科书上的提法都认为是一个症状 ,其病理是湿热阻滞中焦 ,薰蒸肝胆而致。治法上采用清热利湿 ,方取茵陈五苓散加减。而笔者认为现今的认识和《金匮》对黄汗的认识是有很大悬殊的。黄汗究竟是一个病 ,还是一个症 ?其病因、病理、症状、治疗又是如何 ?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讨论。对黄汗的病因、病理、证候、治疗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而且有很详尽的论述。历代医家在这方面很少阐述和发展。张仲景在分析黄汗的病因时已明确指出 :“黄汗之为病……何从得之 ?师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得之。”说明黄汗成因是感受水(寒湿 )…  相似文献   

7.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沾衣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病因病机乃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得之。表虚营卫不和,湿热交蒸,故发热汗出色黄。黄汗应与黄疽之汗出色黄有所区别。黄汗之汗出色黄沾衣染衣,或兼手掌部  相似文献   

8.
对于黄汗的记载在中医古籍中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其中黄汗二字既以病名形式出现,也以症状形式出现,较易混淆。黄汗病主要与脾脏有关,病位在于营卫之间,病因病机总体应以邪实正虚为主,多由营卫不和,寒湿侵袭所致。《金匮要略》中对黄汗的阐述最具体,此后历代医家对其治疗亦有发挥及方剂创立,注重患者个体差异,辨证论治;虚实兼顾,养清并用,颇具特色。文章整理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黄汗的记载,对易混淆之处作出鉴别,区分古代黄汗与现代黄汗,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及诊疗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辰 《西部中医药》2008,21(2):32-32
湿为发病之邪以及易感之途经详见于《黄帝内经》,但若论及治法,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论述最精,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极具发挥,突出表现在表湿证的脉证辨治中。本文谨从表湿及表湿证引起的相关杂病,如历节、黄汗、水肿等治疗中辑其大要浅述于下,以冀于临床诊治湿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壅滞,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致水液停聚体内,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或全身浮肿等为临床表现的病症。古人对水肿早有所记载。《内经》有“风水”、“水胀”、“肾水”的提法。《金匮要略》将水肿按症候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丹溪心法》又进一步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并一直沿用至今。并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6.
建立冬凌草乙素药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情况以分析冬凌草乙素的血清蛋白结合机制。采用超滤法结合LC-MS/MS测定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蛋白结合率及相关结合常数,以Scatchard方程计算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并对冬凌草乙素与BSA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探究。结果显示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平均结合率为57.2%,且结合类型主要为一类强结合,相关参数为结合常数2.54×104L·μg~(-1),结合位点的数目为n=0.75。冬凌草乙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在考察浓度范围内无浓度依赖。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分析要求,结合常数的求算为临床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魏星 《光明中医》2013,(11):2415-2416
目的 探讨中药饮片党参在临床使用中的鉴别方法,确保中药党参的正品,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的方法,比较党参、银柴胡、家种防风之间的鉴别点.结果 可以明确鉴别所使用中药党参的真伪.结论 尽管党参与银柴胡和家种防风有相似的一面,但是仔细辨别还是有其鉴别特点,希望引起药房中药技术人员的重视,区别真伪、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的形成与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滥用丹药,化燥伤津,房劳纵欲,肾精亏耗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糖尿病社会宣传与教育,防治于未然,即病之后的临床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  相似文献   

19.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及潜在前景.分析单一疗法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和局限性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认为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疗法、化疗和靶向结合疗法、免疫治疗均优于单一疗法,不仅可明显改善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能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