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4 毫秒
1.
依托G307国道在榆林市某道路改扩建项目,通过对不同路基填筑形式进行分层预埋单点沉降计,测试各层土的分层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及横向沉降量,并绘制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不同路基填筑时的最大沉降量作用位置,研究因路基填筑不当或黄土压实不充分而引起的路基沉降问题。结果表明:沉降在初期阶段变化大,而后逐渐趋于稳定,距离路基顶面越近,沉降量越大;不同填方路基的最大沉降量作用点不同,半填半挖路基最大沉降量作用在路肩处;挡土墙支护路基下部土层受挡土墙的影响,最大沉降量在路基中线处,上部土层最大值点在路肩处;“V”形冲沟填方路基,最大沉降量呈现出“U”型变化规律,在路基中线沉降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选取某高原铁路多年冻土典型区段,依托冻土观测桩开展冻土路基沉降监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2019年间,受气候及工程影响,该段路基下的原多年水热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冻土退化现象非常普遍,路基10年累计沉降量大于0.1 m的测点数占总测点数的17 %;由于左右测桩不同位置的环境细微条件不同,导致沉降量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冻土路基累计沉降量与时间线性关系显著,对未来路基沉降进行预测,提前预防各类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合水泥土搅拌桩、超载预压以及袋装砂井联合堆载预压三种方式处治的滨海相软基,开展了系统的沉降变形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期的软基沉降量与填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预压期的沉降量与时间符合双曲线关系。不同方式处理软基的沉降率与沉降速率显著不同。深层沉降量与埋深呈单指数衰减相关性;路堤临界高度应考虑下卧硬土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鹤 《交通科技》2009,(5):50-51,107
利用已有实际资料对工后沉降进行合理的预测是控制工后沉降量的关键。实践表明,预测时不同的工后首次沉降速率对预测模型的选择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预测的精度。文中针对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工后首次沉降速率,对现有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不同的沉降速率区间,采用不同的沉降预测方法,以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5.
奚望 《路基工程》2019,(6):35-40
运用PLAXIS软件对软岩填筑路基的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路基沉降规律。结果表明:高填方软岩填筑路堤的沉降受到路堤填土高度、湿化条件、上部荷载作用等因素影响较为显著。其中,路堤高度增加,最终沉降量增大,增幅递增;上部荷载越大,沉降量越大,增幅递增;软岩在最优含水率时沉降最小。  相似文献   

6.
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对水洛变电站场区高填方地基沉降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施工过程按开挖前、开挖后、回填及支挡后不同阶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具有变形量大、差异沉降显著、沉降变形量与填土厚度关系紧密的特征,且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为了预测河谷地区填土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对现场沉降观测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穿越该区域地基沉降量的预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选择相应的计算参数,采用沉降系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可对地基土沉降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由实测沉降数据反演地基固结参数的适用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提出了一种运用实测沉降数据反演地基主要固结参数,进行地基沉降预测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几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利用早期的沉降实测数据和准确的加载信息,可以预测更长时间内的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工后沉降和最终沉降量,同时也可以推算出一些主要土体变形的平均参数,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高填方路基由于填筑高度大,控制沉降变形一直是工程难点,以贵州某高速公路4级高填方路基为依托,选取典型断面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计算模型,然后应用D-P本构关系对不同填高进行沉降变形模拟,以获取相应的沉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和地基的最大沉降量均随填筑高度增加而增大;路基中部沉降量最大,并向两侧逐渐降低,整体呈“U”性状。  相似文献   

10.
为控制铁路膨胀土路堤运营期内变形,科学确定膨胀土填料的压实控制标准,对膨胀土路堤不同压实控制方法下的变形量进行了计算,提出铁路膨胀土路堤变形控制方法;结合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段增建二线膨胀土路堤试验段工程现场监测结果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由湿法重型击实所确定的压实控制指标填筑的膨胀土路堤总变形量较小,最大沉降量为40.5 mm,应采用湿法击实曲线实测93%最大干密度对应的含水率作为膨胀土压实控制含水率;监测结果表明:路堤在将近一年运营期内仅发生沉降变形,最大沉降量为37.0 mm。其膨胀土路堤变形控制方法具有较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