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于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患者癌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比较ER及PR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R阳性30例(75.00%),阴性10例(25.00%),PR阳性29例(72.50%),阴性11例(27.50%).手术-病理分期Ⅰ期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Ⅲ期(χ2值分别为3.987、3.987,均P<0.05).组织学分化高分化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χ2值分别为5.831、4.093,均P<0.05),且中分化ER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χ2=4.804,P<0.05).肌层浸润程度ER、PR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0.087~2.264,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χ2值分别为5.840、4.675,均P<0.05).结论 ER及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化程度相关,ER及PR在手术-病理分期越早,组织学分化越高的患者中的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40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茜  李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2044-2045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的特点。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6月该院收治的10例40岁以下年轻妇女(包括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995年1月~2004年6月该院共收治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40岁以下年轻妇女10例,占10·64%。除1例晚期保守治疗病人死亡外,余9例手术治疗随访至今仍健在。结论:40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多与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高危因素有关;多不具备子宫内膜癌三联征的典型表现;且多数为高分化腺癌,与子宫内膜腺瘤增生及重度非典型增生难以区别;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比老年者好。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可酌情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总结5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以阴道出血为最突出表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诊刮是术前确诊的主要方法。广泛子宫切除术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术式。ER、PR的表达随病理分级级别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结论:糖尿病是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子宫内膜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随病理分期增高而升高。应以包括ER、PR检测在内的病理检查为依据指导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40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的特点,并与同期〉40岁的患者相比较。结果: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了明显的增高,各年龄段的发病均有所增加,但各年龄段发病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0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病率10.64%。除1例晚期保守治疗病人死亡外,余11例手术治疗随访至今仍健在。结论:40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多与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高危因素有关;对于年轻妇女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年轻妇女应及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讨年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7年诊治的34例(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观察组)和50例(年龄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仅占53.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异常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为29.4%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Ⅰ期)病例较多占88.2%,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4.1%),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少见,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者占94.1%,高于对照组(P0.05);浸润肌层深度或局限于内膜内者占72.4%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年生存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临床分期早,预后好,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治疗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的原则,保留其生育功能的手术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6.
126例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的不孕妇女分别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A组60例),单纯孕激素治疗(B组66例),用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用药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及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A组用药后ER、PR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且组织学变化接近正常月经周期内膜或与其同步。而B组用药前后ER、PR含量及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变化(P>0.05,P>0.05),部分病例的ER、PR含量有下降趋势。提示对ER、PR含量低下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者,合理使用雌、孕激素类药物治疗,可提高靶细胞的受体含量、使内膜发育得到改善,是不孕症治疗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及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1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组织病理信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P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肿瘤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及不同病理类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及肿瘤组织学分级与P5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间及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其他类型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及不同组织学分级间呈正相关,不同手术病理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P53、Ki-67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53、Ki-67的阳性表达及ER、PR的缺失表达提示肿瘤组织的分化差、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ER、PR的表达对临床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对子宫内膜癌活检组织进行分子标记物的分子特征检测,有助于术前评估分期并指导确定手术范围、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并指导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8.
Cx43、Cox-2、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灵  付文玉  姚鹏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769-4773
目的:检测环氧化酶-2(Cox-2)、间隙连接蛋白43(Cx4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四者在E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ox-2、Cx43、ER、PR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EC的表达,分析四者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四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Cox-2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43、ER、PR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E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EC中,Cox-2、Cx4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有关,与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ER、PR的阳性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③在EC组织中Cox-2表达与ER及PR负相关,Cx43表达与ER及PR正相关,Cox-2与Cx43负相关。结论:Cox-2的表达增加及Cx43表达缺失在E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了EC的发生及发展;ER、PR在EC中表达水平愈低,肿瘤的分化程度愈低,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讨年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09年6月诊治的32例(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研究组)和47例(年龄≥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仅占6.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异常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为28.1%,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I期)病例较多,占84.4%,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3.8%),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少见,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者占93.8%,高于对照组(P〈0.05)。浸润肌层深度〈1/2或局限于内膜内者占71.9%,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临床分期早,预后好,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治疗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的原则,保留其生育功能的手术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讨年轻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09年6月诊治的32例(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研究组)和47例(年龄≥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仅占6.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异常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者为28.1%,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I期)病例较多,占84.4%,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3.8%),非子宫内膜样腺癌少见,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者占93.8%,高于对照组(P<0.05)。浸润肌层深度<1/2或局限于内膜内者占71.9%,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结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临床分期早,预后好,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治疗应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的原则,保留其生育功能的手术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11.
孕激素阻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癌变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使其转变为正常内膜 ,测定治疗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ER.PR) ,以了解子宫内膜改变时 ,ER.PR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 32例癌前病变内膜孕激素治疗前后的石蜡切片 ,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内膜 ER.PR。结果 :孕激素治疗后 ,子宫内膜由腺瘤样增生或非典型性增生逆转为正常内膜 ER.PR下降 ,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孕激素可有效的阻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恶变 ,并使其逆转为正常内膜 ,同时使子宫内膜 ER.PR下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早期自然流产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PCOS不孕患者62例为观察组,同期输卵管性不孕患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3~7d时在宫腔镜下取子宫内膜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ER和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的表达强度,比较两组的差异。再于术后对观察组对象给予达英-35联合中药天癸方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停药后第1次月经干净3~7d在宫腔镜引导下取子宫内膜标本,观察治疗前后ER、PR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经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的ER、PR表达强度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ER、PR减少可能是其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提高PCOS患者子宫内膜ER、PR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金属硫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中MT及ER、PR的表达。结果:在子宫内膜癌中,MT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但与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另外,MT的表达还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联合测定ER、PR和MT含量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抑癌基因(P53)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2例为观察组,另选取7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的ER、PR、P53、VEGF表达情况,分析ER、PR、P53、VEGF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R、PR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53、VEGF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ER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VEGF阳性表达率与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R阳性表达率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虽然PR随着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P53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病理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虽然随着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ER、PR、P53及VEGF阳性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可反映子宫内膜癌病变程度,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并确定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5.
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处理。方法:对256例绝经后无症状、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5 mm妇女行孕激素试验(PCT)、宫腔镜检查或治疗、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检查。结果:171例妇女PCT阳性,活性内膜167例(97.66%),其中单纯性增生9例,复杂性增生5例,不典型性增生3例,子宫内膜癌1例,4者占总数的6.64%;85例PCT阴性,活性内膜19例(22.35%),无1例子宫内膜增殖症或子宫内膜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应行PCT检查,PCT阴性者可免于行诊断性刮宫,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丽  刘志梅  王丽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75-2378
[目的]探讨年龄在45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32例45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以同期206例50岁以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45岁以下内膜癌患者占同期内膜癌患者总数的13.45%,其中6例(18.75%)患者合并未产或不孕,26例(81.25%)患者有月经失调史;超声检查显示26例(81.25%)的患者内膜增厚,较45岁以上患者明显增高(4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岁以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肌层浸润少(P<0.05),细胞分化好(P<0.05),病理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两组患者临床分期,卵巢受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不孕、月经失调、内膜增生,表明其发生与生殖内分泌异常有关.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因素少于45岁以上子宫内膜癌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患者子宫内膜血管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无排卵型功血的发病机制。方法:随机选取65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子宫内膜为研究组,以65例月经正常健康女性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研究组及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ER、PR和VEGF的表达。结果:研究组ER、PR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ER、PR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反向同步。结论:无排卵型功血患者的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失衡等子宫内膜微环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口服大剂量醋酸甲地孕酮治疗,观察组35例,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PR、ER、PCNA、Bc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Bax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辅助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后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4月该院经宫腔镜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采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和对照组(71例,采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月经后半周期常规口服黄体酮治疗10 d)。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子宫内膜厚度、ER、PR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子宫内膜比对照组薄,息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子宫内膜ER、PR水平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对照组ER、PR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生殖激素水平无变化(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辅助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可能通过调节ER、PR的表达而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8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情况,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收集问卷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婚育史、内科合并疾病、术前子宫内膜厚度、术前相关血清学指标表达情况等。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将合并子宫内膜癌者纳入研究组,其他单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者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内膜癌合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有25例合并子宫内膜癌,患病率为31. 25%(25/80); 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多为高分化者,且Ⅰ期患者占主要比重,多为浅肌层浸润,且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绝经、术前内膜病理结果重度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OR1,均P0. 05)。结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风险高,多表现为高分化的Ⅰ期子宫内膜腺样癌,可能受年龄、绝经、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等因素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