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含酚模拟废水的电催化降解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含酚模拟废水 (10 0~ 80 0mg·L-1)在经氟树脂改性的 β -PbO2 电极上的电催化降解 .考察了废水中盐含量、电压、pH值、苯酚初始浓度对废水COD去除的影响 .在温度 2 5℃、电压 7.0V、K2 SO4 含量为1.0 g·L-1、pH值为 2 .0时 ,模拟苯酚 (10 0mg·L-1)废水经 2 5min处理 ,COD降至 6 0mg·L-1以下 ,挥发酚完全消失 .该方法用于处理含酚浓度大 ,酸性高且有一定盐含量的废水 ,可以不经稀释或中和调节等预处理而直接处理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苯酚降解的主要产物为苯醌、丁烯二酸和草酸 ,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 ,因此该工艺可用于有机物污染最小化处理和处理水的回用 .COD的去除符合表观拟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循环生物曝气滤池和过滤组合工艺处理炼油轻度污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文玉  陈建军  钟理  钟华文 《化工学报》2008,59(5):1251-1256
采用新型的循环生物曝气滤池(CBAF)和过滤组合工艺对炼油轻度污染废水进行净化回用工业试验。研究了填料粒径和高度、水力停留时间和溶解氧浓度对CBAF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BAF工艺具有碳化作用、硝化作用和过滤作用。CBAF工艺净化该废水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水力停留时间100 min,溶解氧浓度3 mg·L-1左右,反冲洗周期2~3 d。炼油轻度污染废水经该组合工艺处理后,COD、石油类污染物、NH3-N和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6%、71.7%、92.6%和97.0%,出水COD、石油类污染物、NH3-N和S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4 mg·L-1、0.75 mg·L-1、0.49 mg·L-1 和2.4 mg·L-1,经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工业回用水要求。  相似文献   

3.
臭氧/超声联合降解水中对氨基苯酚的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志桥  宋爽  周华敏  应海萍  陈建孟 《化工学报》2006,57(12):2964-2969
采用臭氧/超声联合降解含对氨基苯酚模拟废水.研究了对氨基苯酚降解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液初始pH 值、反应物初始浓度、臭氧投量、反应温度对臭氧/超声降解对氨基苯酚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氨基苯酚初始浓度为1000 mg·L-1时,pH 11.0,臭氧投量88 mg·min-1,超声密度0.3 W·ml-1,常温下反应30 min后对氨基苯酚去除率达99%以上.对氨基苯酚的臭氧/超声降解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得到幂指数方程描述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催化剂生产过程含氨废水的生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培养的硝化菌对催化剂生产过程排出的含氨废水进行处理,连续反应装置投加菌体后,水力停留时间17.5 h,出水氨氮即可低于10 mg·L-1,氨氮去除率95%。结果表明,保藏的菌种经2~7天适应后即恢复活性,可以将氨氮浓度低于1 500 mg·L-1的催化剂生产废水脱氨至小于10 mg·L-1  相似文献   

5.
复合钙盐法回收高浓度含磷制药废水中的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冲  李娜  柯爌琼  杜冬云 《化工学报》2009,60(9):2346-2350
针对制药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的含磷废水,研究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采用复合钙盐法回收其中的磷。研究了钙盐的投药量,pH,复合钙盐中氯化钙和石灰的摩尔比对该制药废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磷渣的产量、有效磷(以P2O5计)含量以及磷渣中 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此法可将废水中的磷浓度从31000 mg·L-1降至0.5 mg·L-1以下,渣中有效磷含量在18%左右,达到磷肥优级品标准,并且通过GC-MS和光度法未检测到有害物质DMF。  相似文献   

6.
臭氧强化电絮凝处理直接耐晒大红4BS模拟染料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志桥  裘建平  宋爽  陈建孟 《化工学报》2007,58(10):2573-2579
采用臭氧强化电絮凝法处理直接耐晒大红4BS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染料脱色的影响因素及其CODCr去除动力学。考察了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 值、染料初始浓度、支持电解质浓度、反应温度和臭氧流量对臭氧强化电絮凝法处理4BS染料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15 mA·cm-2,pH值10.0,4BS染料初始浓度100 mg·L-1,支持电解质浓度3000 mg·L-1,臭氧流量06 L·h-1,20 ℃下反应50 min后4BS脱色率达94%以上。CODCr去除符合拟二级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生物活性滤池饮用水除氨氮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杨威  田家宇  李圭白 《化工学报》2008,59(9):2316-2321
以实际沉淀池出水进行配水,通过模型实验,探讨了生物活性滤池(BAF)除氨氮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滤前水中有机物含量和滤料粒径对BAF除氨氮能力影响较大。当采用沉淀池出水中自身携带的有机物时,BAF-1除氨氮效率为97%;当沉淀池出水中另配入2 mg·L-1牛肉膏+2 mg·L-1蛋白胨+2 mg·L-1葡萄糖时,由于受到异养菌对溶解氧和生存空间竞争的限制,其除氨氮效率下降至51.0%。活性炭粒径采用0.8~1.2 mm的BAF-1氨氮去除率比采用1.0~2.0 mm的BAF-2高1.5%~16.7%。当滤前水氨氮浓度低于1.60 mg·L-1时,BAF-1的氨氮去除率接近100%;当氨氮浓度逐渐升高时,由于受到溶解氧的限制,去除率逐渐下降。对滤前水进行预曝气充氧,能提高BAF-1的除氨氮效率。滤速对BAF-1除氨氮影响不显著。反冲洗可适当提高BAF-1的除氨氮效率。  相似文献   

8.
UV/Fe3+/H2O2催化-混凝联合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V/Fe3+/H2O2 催化-混凝联合工艺对难处理垃圾渗滤液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Fe3+和H2O2初始浓度、初始pH、温度、反应时间及混凝液pH和混凝剂质量浓度对处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初始pH=8、温度40 ℃、 H2O2的初始浓度为0.12 mL·L-1、Fe3+的初始浓度为4×10-4 mol·L-1、反应时间90 min、混凝液pH=8及混凝剂质量浓度为500 mg·L-1的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为96.33%,处理水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
TiO2纳米管/UV/O3对腐殖酸的降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留明  季民  王秀朵  赵乐军  陆彬 《化工学报》2009,60(9):2215-2220
用自制的TiO2纳米管(TNTs)作为催化剂,对腐殖酸进行TNTs/UV/O3工艺降解研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光催化、臭氧化的协同作用及催化剂煅烧温度的影响,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pH值、催化剂投加量和臭氧投加量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建立了新型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光催化和臭氧化有很强的协同作用,催化剂最佳煅烧温度为400℃,腐殖酸的TOC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反应,模型显示当原水pH值为7.35,TNTs投加量0.806g·L-1,O3投加量0.49g·h-1时TNTs/UV/O3对腐殖酸TOC的降解取得最佳反应速率,当反应温度T为25℃时,最佳k为0.8095mg·L-1·min-1,当反应温度T为30℃时,最佳k为0.8231mg·L-1·min-1.试验结果和模型结果对比得出试验值基本符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乳状液膜法提取分离水中苯胺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非流动载体乳状液膜体系对水中苯胺的提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影响苯胺传质的几种因素:内水相盐酸浓度、外水相pH值、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乳水比等.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当水中苯胺浓度为500 mg·L-1时,经过一级液膜处理,水中苯胺的含量可降到1.5 mg·L-1.另外初步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性质对膜相黏度、界面黏度、稳定性和苯胺传质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铁盐共沉淀泡沫分离法去除水中铬离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红星  孙兆申  裴建  谷水波 《化工学报》2006,57(9):2116-2122
采用铁盐共沉淀泡沫分离法对水中的铬离子去除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Fe2+/Cr(Ⅵ)摩尔比、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浓度、气液比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的铬离子含量为8 mg·L-1时,去除率可达97.1%.根据泡沫分离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在物理行为上的类似性,引入等效的化学反应常数,对采用共沉淀泡沫分离法去除水中的铬离子进行宏观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泡沫分离过程可等效为一级反应,结合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对该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改性淀粉在低浓度含镉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实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延霖  张秋云  王婷 《化工学报》2009,60(2):460-464
对淀粉(St)接枝共聚丙烯酰胺(AM)并与巯基乙酸(MCAA)反应进行了研究,将得到的产物用于低浓度含镉废水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了淀粉与丙烯酰胺配比不同对St-AM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对巯基化后得到的产物St-AM-MCAA的巯基含量进行了测定。对低浓度(0.4mg/L)含镉废水的处理研究发现:含镉废水在pH=8,添加量为50mg时镉去除率可达89.7%;St-AM-MCAA较St-AM产物能提高Cd2+去除率1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烯丙氧基聚乙氧基醚阻垢剂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琨  周钰明  王莹莹 《化工学报》2008,59(1):249-255
以烯丙氧基聚乙氧基硫酸铵(APES)、马来酸酐(MA)、马来酸酐-丙烯酸共聚物(MA-AA)为原料,水为溶剂,使APES和MA、APES和MA-AA在水溶液中同时进行自由基共聚和接枝共聚,合成了APES接枝MA-AA的APES-MA聚醚型无磷的共聚物阻垢剂,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单体配比、温度和用量、黏均分子量对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阻垢剂既具有优异的阻Ca3(PO4)2性能,又有良好的阻CaCO3特性。温度80℃时,阻垢剂用量5 mg·L-1,阻Ca3(PO4)2率为98.89%;温度50℃时,用量5 mg·L-1,阻Ca3(PO4)2率为100.0%,用量25 mg·L-1,阻CaCO3率为97.97%。且CaCO3形成易被清除的松垢,该阻垢剂适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茜素红溶液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雪晶  陈砺  王红林  胡蔚昱  黄芳敏 《化工学报》2007,58(10):2595-2600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法对染料茜素红溶液进行降解。考察了放电间距、输入电压及溶液pH值对茜素红降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放电过程溶液中活性粒子O3的浓度,探讨了促使茜素红降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高压电极与液面间距为8 mm、输入电压为8 kV时,降解效果较好。其中弱碱性环境下(pH=8.4)降解效果最好,40 min后茜素红浓度降为0.26 mg·L-1,在弱酸性环境(pH=5.8)中处理45 min后,茜素红浓度为1.61 mg·L-1,而在中性环境(pH=7.0)中降解效果较差,处理45 min后茜素红残留浓度为5.70 mg·L-1。溶液中的O3是推动氧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常温低氨氮污水生物滤池CANON工艺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安  李冬  张杰  李占  陶晓晓 《化工学报》2010,61(6):1528-1533
基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生物自养脱氮是目前污水处理中最为经济的脱氮途径。采用装有火山岩活性生物陶粒滤料的反应器,在常温(8~25℃)条件下对低NH4+-N(60~90mg.L-1)城市污水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改变曝气等运行工况,经过硝化自然挂膜、优选亚硝酸细菌和培养厌氧氨氧化菌3个阶段之后,实现了生物滤池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自养脱氮。结果表明,DO控制可作为反应器启动的主要控制因子,通过在生物滤池上方水柱中进行曝气和处理水携氧内循环联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对生物膜系统内DO浓度的良好控制。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pH值的变化来对反应周期进行判断,pH值的第二个突跃点是系统反应周期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倒极电去离子过程浓缩分离含镍离子溶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玉珍  王建友  卢会霞  王少明  董恒 《化工学报》2010,61(10):2688-2693
通过在电去离子(EDI)的淡化室和浓缩室中同时填充离子交换树脂而构成频繁倒极电去离子(EDIR)过程,用以解决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溶液时EDI内部易产生金属氢氧化物结垢的关键难题。以NiSO4溶液为处理对象,采用浓缩水部分循环和浓、淡水流分步切换的运行工艺,利用EDIR单一过程,同步获得了淡化出水的高截留率和浓缩产品水的高浓缩倍数。实验条件下,倒极周期为4h可获最佳分离效果。对于含Ni2+50mg.L-1、pH为3.0的NiSO4溶液,EDIR的淡水出水和浓水出水的Ni2+浓度可分别达到1.5mg.L-1和3961mg.L-1,淡水中Ni2+的脱除率为97%,浓水的浓缩倍数则为79.2,接近理论值。实验范围内,EDIR过程运行稳定,未产生Ni(OH)结垢。  相似文献   

17.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HARON工艺半亚硝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遇光禄  陈胜  孙德智 《化工学报》2008,59(1):201-208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对城市垃圾渗滤液进行SHARON工艺研究。主要研究了该反应器的启动情况和氨氮浓度、溶解氧(DO)以及pH等因素对反应器半亚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HRT=1 d、温度30℃、DO=0.5~1.0 mg·L-1、pH=7.5左右、无污泥回流等条件下,经过4周的运行,成功地选择培养出亚硝化型生物膜,实现了短程硝化。研究表明通过控制进水氨氮浓度、DO和pH,可以达到出水半亚硝化的处理效果。当进水氨氮浓度为500 mg·L-1时,出水半亚硝化的控制条件是pH=7.0,DO=1.5 mg·L-1;而在进水氨氮浓度为300 mg·L-1时,控制pH=7.0,DO=1.0 mg·L-1,出水也可实现半亚硝化。最大可能计数法(MPN)测定发现,亚硝化菌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是反应器能始终保持高效稳定的亚硝氮积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蔡靖  郑平  胡宝兰  金仁村  蒋坚祥 《化工学报》2008,59(5):1264-1270
采用UASB反应器研究了pH和碱度对同步厌氧生物脱氮除硫工艺性能的影响。控制进水pH在7.5~8.0之间,反应器的最大容积硫化物和硝酸盐去除速率分别为2.96 kg·(m3·d)-1和0.47 kg·(m3·d)-1(分别以硫元素、氮元素计),反应过程产碱及残留硫化物,均会导致反应液pH值过高(9.11±0.38),引发高负荷时工艺失稳。控制反应液pH在7.0±0.1范围,容积硫化物和硝酸盐去除速率分别可达4.78 kg·(m3·d)-1和0.99 kg·(m3·d)-1,容积效能高于控制进水pH时的相应值。要维持反应所需的中性条件,碱度宜控制在(454.1±40.5)mg ·L-1(以CaCO3计)。反应过程中的碱度变化(增量)可以指示反应器内主导反应的类型及其反应进度。单质硫型生物脱氮除硫反应(硫氮比为5∶2)和硫酸盐型生物脱氮除硫反应(硫氮比为5∶8)的硫化物去除量与碱度减少量之比分别为2.27和2.00,混合型生物脱氮除硫反应(硫氮比为5∶5)的硫化物去除量与碱度减少量之比为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