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医家曾从不同角度立论探析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内涵。以"养"字着手,从养可以是补,也可是抑;阳虚者春夏宜补阳,阳亢者春夏当平阳;阴虚者秋冬宜补阴,阴盛者秋冬宜抑阴;阴阳平和者,顺天时以养生。  相似文献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被历代医家奉为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由于立论的角度不同,各家认识尚不一致。笔者就古代医家之见解进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养"乃指所有顺应时节的"调养"之举,即对该句话的理解为: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相似文献   

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学者对此亦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从天人相应、脏腑阴阳、物质功能、饮食寒热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同时简单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治未病"中的核心思想,对疾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邹晓明  谷松 《中医杂志》2008,49(5):474-47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所论的四时调摄阴阳之法则,对平素养生与临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历代医家立足点不同而论述不一,将我们的学习体会略陈于下.  相似文献   

5.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5,(2):265-267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两千年来,作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指导正确养生、治疗起着积极作用,浅析如下。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1历代医家不同解释1.1.1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  相似文献   

6.
缪晨韵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7-7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调神养生原则,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此观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1.1 顺时为养: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主要有马莳、高士拭等人.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中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拭《素问直解》中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宜顺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之气;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其收藏之气.  相似文献   

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目前已经成为人们治疗养生的一种基本法则。历代医家均有不同发挥,不管是王冰还是张景岳乃至现代医家均是"望文生义",从医理出发提出阴阳的互制、互根、互生、互用,大多认同春夏季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以培补人体阴液为主的观点。我们通过对"互文"辞格的学习,进一步反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经典理论则发现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从情志、饮食、起居阐述笔者的观点,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以顺应阳气的生长收藏为本,注重修养心性,要有恬淡之性,饮食起居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  相似文献   

9.
沈亚琴  何扬子 《陕西中医》2009,30(4):464-466
目的:探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及其在针灸中的应用。方法:研读《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相关论述,总结各家不同的观点对命题进行研讨。结论:季节养生应根据人体的阴阳平衡,结合其生发、消耗两个方面。并总结"春夏养阳"应该是指消亢烈之阳热,养生发之少火。"秋冬养阴"应该是除峻烈之阴翳,护濡养之阴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在针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自《素问·四时调气大论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今通过研读《黄帝内经》相关思想与阴阳五行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的时令主气养生保健,调节自身阴阳之气,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达到“养生、却病、延年”之论,而临床实际证明,“养法”较多,甚至有与之相反的观点,如何“养”则成为整个养生的理论精髓所在。本文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发,以三因制宜角度,探讨如何“养”的问题。认为“养”有法则且相对固定,而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养”是一种个体化的中医实践,是中医千百年来生命力旺盛的基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养。  相似文献   

12.
历代对<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众多.笔者从如何"养"的角度出发,梳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系统理论,提出春夏要利于生长之气,秋冬要利于收藏之气.如何"利于",具体的方法很多,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3.
罗江孝  刘方  李珍 《国医论坛》2013,28(4):55-5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原文精神,如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升浮)之气,宜生宜长,即"春夏养阳";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收藏(沉降)之气,宜  相似文献   

1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指导养生的重要法则。对它的理解,历代医家众说纷纭。现代人经过整理,将其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试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理论依据 ,临床应用三大方面进行了这个观点的探讨 ,指出了实际意义等  相似文献   

1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基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从扶阳理论及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角度出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句意及内涵进行新的阐述与探讨.笔者认为,人体阴阳二气中阳气起主导作用,且阴阳二气在人体的结构为阳在内,阴在外.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深层含义应是春夏之时,要顺自然阳气生长之势,养护人体阳气;秋冬则顺自然阴气收藏之性,调护人体阴气.但笔者认为秋冬调养人体阴气的真正目的 是固藏人体阳气,"藏阳"就是"秋冬养阴"的进一步明确,重视调护阳气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实含义,也是《内经》重阳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徐晓明 《陕西中医》2011,32(4):510-511
<正>1源流与发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释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  相似文献   

1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此历代医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此养生原则指的平人四季当固阴护阳,偏重有时,而非病已成时如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疾病状态下,人体阴阳气机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不可再片面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指导实践,应当辨证论治,合理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2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的经文,后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颇多.[1]主要观点有四:一、马莳、高世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温热以抑其盛阴.三、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