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胶质瘤的光动力疗法中应用新型光敏剂ATX-S10.Na(Ⅱ)的可能性。方法首先对5种含有不同浓度的ATX-S10.Na(Ⅱ)的鼠和人的胶质瘤细胞中应用波长为670nm的激光照射,应用MTT法测定不同的肿瘤细胞对PDT治疗的反应。接着,在SD大鼠的C6胶质瘤皮下肿瘤模型应用中进行PDT治疗,探讨ATX-S10.Na(Ⅱ)介导的光化学反应所致的抗肿瘤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PDT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既依靠ATX-S10.Na(Ⅱ)的药物浓度又依靠激光辐照的累计能量。每个细胞系的50%抑制浓度(IC50)波动于5-15μg/ml之间。在皮下肿瘤模型中,PDT治疗导致的肿瘤内部破坏面积随着激光能量的提高而增大,尤其是当照光剂量大于75J/cm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和在体的实验表明,新型光敏剂ATX-S10.Na(Ⅱ)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显示出极强的抗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趋向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在大鼠脑外伤模型中的迁移能力已得到证实,而其对于脑胶质瘤的趋向性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本实验通过将标记的MSCs移植到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体内,观察它的迁移情况.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培养法,利用MSCs的贴壁生长及可在体外长期培养的特性,获取纯化的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SCs培养皿中加入BrdUrd(终浓度10μg/mL),培养24~48 h后进行移植.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3 d后移植标记好的MSCs在大脑半球组,BrdUrd标记的MSCs被注入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对侧大脑;在颈内动脉组,BrdUrd标记的MSCs被注入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同侧的颈内动脉.分别以BrdUrd标记的3T3细胞作为对照组.2周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抗BrdUrd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SCs的迁移情况.结果全骨髓培养法获得了纯化的MSCs.移植到脑组织及颈内动脉的BrdUrd标记的MSCs表现出了明显的向脑胶质瘤迁移的特性.在大脑半球组,MSCs主要集中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部位,在瘤内只有少量分布.在颈内动脉组,MSCs主要分布于肿瘤内部,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位置有少量分布.结论MSCs具有明显的向脑胶质瘤迁移的特性,同时亦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可能成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大鼠脑内肿瘤模型中生物学染色标记脑内肿瘤的方法。方法选择F344大鼠,移植体外培养的RG2胶质瘤细胞制作脑内肿瘤模型,移植18d后经大腿静脉注射伊文氏蓝(Evans blue,EB)染色肿瘤组织,探讨生物学染色对脑内肿瘤的标示作用和手术中对肿瘤和周围正常脑组织鉴别的意义。结果EB浓度在100mg/kg时,肿瘤组织染色成鲜明蓝色,同时大鼠的皮肤和所有器官都被染色成蓝色;当浓度低于10mg/kg时,仅染色肿瘤组织而皮肤和其他器官不被染色;肉眼可鉴别的最低静注浓度为1.25mg/kg。肿瘤组织的染色效果持续到静注后96h。血清中EB浓度在静注后3h内迅速减少,之后呈缓慢代谢过程,静注后24h减少到静注浓度的38%,静注后24h EB在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差达到最大值。染色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操作较未染色对照组明显容易,手术后切片组织学观察肿瘤被完全切除。结论EB生物学染色标记脑内肿瘤效果可靠,手术中作为肿瘤的标示鉴别肿瘤和周围正常脑组织的界限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水孔蛋白4(AQP4)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的组织病理学关系及在瘤周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至2001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胶质瘤石蜡组织标本73例和脑转移瘤组织标本15例,并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8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VEGF与AOP4的表达.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未见VEGF表达: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脑转移瘤与正常脑组织及低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4在所有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正常脑组织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脑组织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16,P<0.05).结论 VEGF与AQP4是参与形成肿瘤周围水肿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干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脑干胶质瘤模型,为脑干胶质瘤的研究提供动物实验平台.方法 将1×10~6个大鼠C6胶质瘤细胞通过立体定向头架注射到大鼠脑桥,种植后2周对大鼠行磁共振扫描观察,然后行灌流固定取脑,HE染色.结果 磁共振检查均发现肿瘤生长,肿瘤为长T1和T2信号,经大鼠舌静脉注射Gd-DTPA信号明显增强.HE染色显示肿瘤为胶质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瘤内新生血管丰富,假栅栏样坏死明显.结论 大鼠C6胶质瘤细胞株可以建立脑干胶质瘤模型,成瘤率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6.
5-ALA介导的光动力治疗鼠C6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5-氨基乙酰丙酸(5-ALA)作为光敏剂的光动力治疗(PDT)对大鼠C6胶质瘤移植瘤的效果。方法通过皮下接种C6胶质瘤细胞建立大鼠移植胶质瘤模型。将24只荷瘤大鼠平均随机分成3组:A组按剂量20mg/kg在瘤内注射5-ALA,2h后在肿瘤局部行激光照射;B组行单纯激光照射,不予任何光敏剂;C组为荷瘤空白对照组,不给任何治疗。PDT后不同时间,测量肿瘤体积并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治疗后第4、8和14天A组肿瘤体积与B、C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组织学上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坏死。结论5-ALA作为光敏剂介导的PDT能使大鼠C6胶质瘤移植瘤组织坏死,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有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裸鼠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组织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特征及鉴别方法。方法制作裸鼠皮下U87胶质瘤模型,按光谱检测时间分为2周、3周、4周3组,每组10只,分别检测正常脑组织、肿瘤表面和肿瘤中心组织3个部位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漫反射光谱。比较各组间光谱曲线特征及平均漫反射光谱强度比值R545/R575。结果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曲线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组织R545/R575比值较正常脑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漫反射光谱技术可实时、无创识别胶质瘤组织,在脑胶质瘤手术中可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用9L神经胶质瘤细胞皮下移植肿瘤模型,实验研究了铜代谢与铜螯合物治疗的可行性。将1×10~5个神经胶质瘤细胞移植于23只雄性Fischer-344鼠背部正上皮下、制作实验肿瘤。把实验动物分为2组,对照组(n=12)给予正常饮食,于移植第3周摘除脑组织与肿瘤。治疗组(n=11)于移植3周前连续给予无铜饮食,移植前后3天内经口投给2mg/day D-青霉胺,移植3周后摘除脑组织与肿瘤。结果对照组肿瘤组织内铜浓度明显高于脑组织(P<0.01)。治疗组肿瘤组织内铜浓度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胶质瘤的光动力疗法中应用新型光敏剂ATX—S10.Na(Ⅱ)的可能性。方法首先对5种含有不同浓度的ATX—S10.Na(Ⅱ)的鼠和人的胶质瘤细胞中应用波长为670nm的激光照射,应用MTY法测定不同的肿瘤细胞对PDT治疗的反应。接着,在sD大鼠的c6胶质瘤皮下肿瘤模型应用中进行PDT治疗,探讨ATX—S10.Na(Ⅱ)介导的光化学反应所致的抗肿瘤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PDT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既依靠ATX—S10.Na(Ⅱ)的药物浓度又依靠激光辐照的累计能量。每个细胞系的50%抑制浓度(IC90)波动于5~15μg/ml之间。在皮下肿瘤模型中,PDT治疗导致的肿瘤内部破坏面积随着激光能量的提高而增大,尤其是当照光剂量大于75J/cm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和在体的实验表明,新型光敏剂ATX—S10.Na(Ⅱ)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显示出极强的抗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纤维密度指数(FDi)和平均纤维长度值作为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指标分析不同级别胶质瘤瘤内、瘤周及健侧脑区神经纤维结构微观差别。方法使用Diffusion Toolkit及TrackVis软件分析50例胶质瘤(WHO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23例)DTI数据,计算瘤内、瘤周及健侧脑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并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均低于对应级别瘤周区、健侧脑区(P均0.05);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平均纤维长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Ⅱ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及平均纤维长度值均高于Ⅲ、Ⅳ级胶质瘤瘤周区(P均0.05),且Ⅱ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高于健侧脑区(P0.05);Ⅲ、Ⅳ级胶质瘤瘤周区FD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纤维长度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Ⅲ、Ⅳ级胶质瘤肿瘤区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均低于对应级别瘤周区(P均0.05)。结论 FDi值和平均纤维长度值联合使用对胶质瘤影像分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5-氨基酮戊酸(5-ALA)荧光判定恶性胶质瘤边界的实验模型。方法采集存活率为99%的U87Δ胶质瘤细胞,采用立体定向仪将U87Δ胶质瘤细胞移植到裸鼠脑部。饲养观察3周,在荷瘤鼠腹腔内注射5-ALA4h后开颅,分别在白光及荧光系统下观察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在肿瘤最大冠状面不同荧光强度处取活检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实验鼠成瘤率为100%。白光下肿瘤呈淡黄色,荧光系统下肿瘤整体边界呈现荧光。肿瘤冠状面边界亦显示荧光,正常脑组织无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新生物为恶性胶质瘤,而荧光处为胶质瘤边界。结论 5-ALA荧光引导下的胶质瘤模型能可靠区分恶性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边界,为此类研究提供较理想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在高场强动物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2周后行高场强MRI及功能成像序列扫描,同时获取脑胶质瘤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病理学类似人脑胶质瘤.常规序列成像呈长T1,长T2信号,强化明显;MRI弥散成像呈稍高信号,肿瘤区域表观弥散信号较止常组织偏高;氢质子波谱成像上胶质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值明显减低,胆碱峰值升高,肌酸峰值轻度降低;灌注图像脑肿瘤实质区域趋于低灌注,肿瘤周边区域见异常稍高灌注区.结论 成功获得大鼠C6脑胶质瘤在高场强动物MRI的影像形态学及功能成像信息,为动物胶质瘤实验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荧光标记白蛋白行胶质瘤术中荧光实时显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法将荧光素钠标记鼠血清白蛋白.先行体外实验:将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与0.1 mg/ml荧光白蛋白培养24 h,观察细胞荧光染色情况.再行体内实验:术前24h,在载瘤大鼠静脉内注射荧光白蛋白溶液,术中分别在日光及荧光系统下观察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形态,并对荧光处组织取活检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体外实验:荧光显微镜下,C6细胞发出强绿色荧光,星形胶质细胞荧光较弱.体内实验:术中日光下肿瘤组织呈黄色,荧光系统下呈绿色荧光.正常脑组织无荧光显示;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荧光处组织为胶质瘤组织.结论 荧光白蛋白引导的胶质瘤术中实时显像能有效帮助术者区分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yclinD1,P16在胶质瘤复发前后表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C法对 4 5例复发胶质瘤瘤组织、瘤旁脑组织和 10例正常脑组织CyclinD1,P16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统计分析CyclinD1,P16表达水平与胶质瘤分级、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正常脑组织 ,瘤旁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CyclinD1表达依次升高 ,而P16的表达依次下降 ;肿瘤复发CyclinD1表达增强 ,P16的表达减弱。结论 CyclinD1与P16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进程和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9L/F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的9L/F344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方法15只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大鼠右侧额叶尾状核接种1×105个9L细胞,观察大鼠生存状态;接种后第10、20天行MRI检查,观测颅内肿瘤生长情况.大鼠死亡后,取脑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后观察肿瘤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结果大鼠接种肿瘤细胞后30 d内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4.4±3.3)d.接种后10 d,MRI增强扫描即可见肿瘤生成;接种后20 d,MRI检查可见接种侧脑组织大片水肿,增强扫描肿瘤显像清晰.脑内均见肿瘤形成,未见肿瘤颅外生长;肿瘤周边界线较明显,但未见包膜;瘤内新生血管丰富,可见出出血、坏死;肿瘤免疫组织化学GFAP和S-100蛋白染色阴性.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稳定可靠,符合恶性胶质肉瘤生物学特性.该模型是理想的脑胶质瘤实验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多体素二维磁共振波谱法(H-MRS)分析脑胶质瘤周围区域。H-MRS代谢物改变特点,评价H-MRS在脑胶质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磁共振头颅常规检查和。H-MRS检查。分别测量不同区域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峰下面积,计算出NAA/Cr、Cho/Cr及NAA/Cho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组织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r、Cho/Cr及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组织和远瘤周区域的NAA/Cr、Cho/Cr及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低级别胶质瘤远瘤周区域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NAA/Cr、Cho/Cr比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高级别胶质瘤远瘤周区域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ho/Cr、NAA/Cho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但NAA/Cr比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多体素H-MRS可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浸润范围,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H12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活体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识别肿瘤边界 ,确保正常神经组织不受损伤的前题下更完全地切除脑胶质瘤。方法 :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 40 0 μg/只 ,腹腔注射或局部点染脑胶质瘤C6细胞颅内肿瘤裸鼠模型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 :C6胶质瘤本身和肿瘤瘤周水肿区被染成绿色 ;正常脑组织未被染色 ;镜下可以辨别经FITC标记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的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界限 ,瘤周水肿区存在一个显著的荧光辉度渐变带。结论 :该显像技术可用于肿瘤边界的确定 ,为脑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的彻底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技术评估波谱代谢物比值与胶质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带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对11例幕上可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检查及波谱分析,免疫组化Ki-67标记术后瘤体及瘤周标本以检测具增殖活性的肿瘤细胞.结果 胶质瘤瘤体和瘤周水肿带NAA/Cr、Cho/Cr、Cho/NAA比值以及瘤周水肿带与正常脑组织Cho/N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瘤周水肿带与正常脑组织NAA/Cr、Cho/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带具增殖活性的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4.34%±6.26%、7.92%±2.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瘤体及瘤周水肿带Cho/NAA比值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0,P=0.021)、(r=0.649,P=0.031),而NAA/Cr、Cho/Cr比值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相关.结论 胶质瘤波谱代谢物Cho/NAA比值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显著正相关,1HMRS具有评价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规律,初步探讨其MR灌注成像研究的可行性。方法立体定向技术将C6细胞接种在13只SD大鼠的右侧尾状核建立模型。MR增强扫描动态观察第一组8只大鼠的肿瘤生长状况。在瘤龄第17 d,对笫二组5只荷瘤大鼠进行磁共振灌注成像(MR PWI)检查,根据时间-信号曲线计算为相对脑血容量(rCBV)和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SRRmax)值。结果第一组大鼠生存期为23.5±3.93 d。肿瘤最大径随瘤龄增长呈线性增大,体积呈指数规律增大,濒死前肿瘤的最大径为9.19±236 mm,体积为515.66±303.33 mm3。第二组大鼠皆成功进行了MR PWI检查,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rCBV分别为179.04±46.02和87.04±23.00,SRRmax分别为39.91%±6.80%和24.11%±6.36%,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C6脑胶质瘤肿瘤生长有规律性,可用作MR PWI研究。  相似文献   

20.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中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30)和脑肿瘤组(n=30),脑肿瘤组按常规方法 制作C6脑胶质瘤模型,造模后第21天行MRI检查后,取正常脑组织、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肿瘤远隔部位(边缘外2mm以上)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a-5和Claudin-5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C6肿瘤细胞接种21 d后,MRI可见大鼠右脑形成肿瘤.在透射电镜下,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在肿瘤中心组织,仅有22.23%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条带状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连接为缝隙连接;在肿瘤边缘组织中,有57.15%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局部可见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可见缝隙连接.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强阳性表达;肿瘤中心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a-5表达呈阴性;肿瘤边缘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弱阳性表达.RT-PCR结果 示肿瘤中心Claudia-5 mRNA表达较肿瘤边缘、肿瘤远隔部位、正常组脑组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a-5的表达下降及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