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抛物线形空产是刚架的力学计算十分复杂,在已有的手册,资料,教材中均未斜及,本文根据虚功原理,建立了抛物线的弯矩,扭矩,剪力表达式,算出了其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推出了弯矩,扭矩,剪力及分布荷载间的微分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荷载集度、剪力和弯矩之间的关系及边界上外荷载与内力的关系 ,计算平面刚架的剪力和弯矩 ,并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导流缆各向异性弯矩、扭矩对其运动的影响并解决其数学建模问题,基于集中质量法基本原理,推导出导流缆在各向异性弯矩扭矩作用下的四自由度运动模型,并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导流缆在弯矩扭矩作用下的运动进行了定性的研究探讨.模型中以拖缆微元的3个姿态角为基准,给出完整的三维曲率、弯矩、扭矩及剪力的确定方法,并计入弯扭耦合作用,将其以剪力和扭矩的形式溶入到缆的运动控制方程中去,采用龙格库塔积分求解模型.最后通过仿真研究,定性研究了导流缆在各向异性弯矩扭矩作用下的运动响应特性,并给出定性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4.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钢梁与钢骨混凝土墙高强螺栓连接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域的内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扭矩和剪力共同作用下,高强螺栓连接节点产生滑移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扭矩;通过连接板传递到混凝土墙内部的弯矩由内埋钢牛腿变形产生的抵抗弯矩和对偶粘结力共同承担。随着钢牛腿截面进入墙体深度的增加,在截面处的累积对偶粘结力会增大,而钢牛腿截面的弯矩会减小。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了竖向荷载、桩数等因素对筏板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和剪力分布的影响规律, 进行了桩筏复合地基水平承载性能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筏板水平位移随着桩数或竖向荷载的增加而减小, 筏板水平位移可通过增加桩数与竖向荷载得到限制; 模型桩的桩顶处剪力值最大, 桩身弯矩峰值点在桩身中部位置; 当筏板受竖向荷载减小时, 桩体受筏板传递的水平力也相应地减小, 桩身弯矩及剪力也得到了降低。因此, 调整复合地基的桩数和筏板的竖向荷载可控制桩身弯矩及剪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统一的计算模式解决了三边支承一边自由的6种矩形板在板面作用均布荷载、三角形分布荷载,自由边作用分布剪力、分布弯矩、集中力或集中弯矩,简支边作用分布弯矩或集中弯矩时的弯曲。计算表明:这种解法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  相似文献   

7.
将墙体作为楼盖梁板支承部分的弹性地基,认为墙体和楼盖梁板之间存在相对转角,在荷载作用下,同时考虑了梁端弯矩剪力、墙端弯矩、剪力和墙中压力相互间影响,推导了多层混合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迭代公式,并编制了电算程序,简化了混合结构计算。提出了多层混合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地基梁”计算图形。比较节点嵌固性能试验和理论计算值,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型试验获得中密干砂中水平受荷斜桩的桩侧土反力p与桩身位移y的关系曲线,探讨斜桩和直桩的桩侧极限土反力、初始地基反力模量与桩身倾角的关系,构建砂土地基斜桩的双曲线型p-y曲线. 应用建立的双曲线型p-y曲线对文献[16,20]的模型试验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建立的双曲线型p-y曲线的合理性. 运用建立的p-y曲线,分析影响水平受荷斜桩性状的因素,结果如下. 1)与桩顶自由条件相比,斜桩桩顶固支可以有效地减小桩顶横向位移、桩身最大弯矩及最大剪力. 2)在竖向下压荷载作用下,正斜桩和直桩的桩顶横向位移、桩身最大弯矩及最大剪力随着竖向下压荷载的增加而增大,负斜桩的桩顶横向位移、桩身最大弯矩及最大剪力随着竖向下压荷载的增加先减小至0,再反向增大. 在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直桩的桩顶横向位移、桩身最大弯矩及最大剪力随着上拔荷载的增加而减小,正斜桩的桩顶横向位移、桩身最大弯矩及最大剪力随着上拔荷载的增加先减小至0,再反向增大,负斜桩的桩顶横向位移、桩身最大弯矩及最大剪力随着上拔荷载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钢筋混凝土复合受扭构件的开裂扭矩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导了钢筋混凝土复合受扭构件开裂扭矩计算公式,分析了弯矩、压力、剪力对开裂扭矩的影响。通过所做8根受双向偏压反复扭矩作用构件的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复合受扭构件开裂扭矩实用计算公式,并对27根试件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式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由载荷、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通过逆运算而得到一种新的内力图作图方法--"面积法".可通过计算相应图形面积的方法来作复杂荷载情况下的内力图,不必求解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火灾中,结构中的柱子可能受到轴力和不同分布模式弯矩的共同作用。弯矩分布模式的不同将导致柱的抗火性能产生一定差异。考虑结构中柱的实际受力状态,建立了ISO-834标准升温条件下四面受火约束PEC柱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轴向约束刚度比、荷载比和偏心率等参数情况下弯矩分布模式对约束PEC柱抗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荷载比和偏心率较小时,不同的弯矩分布模式对PEC柱的变形特征和轴力变化系数影响不大;随着荷载比和偏心率的增大,对弯矩分布模式的影响变大。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均匀弯矩分布模式下柱的耐火极限最短;三角形弯矩分布模式和异号弯矩分布模式下PEC柱耐火极限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桩头转动约束及桩身初始微倾斜对纵横向组合荷载作用下桩身侧向响应的影响,基于三参数形式的地基水平抗力系数,通过矩阵运算提出了桩身变形和内力的半解析解,并与模型试验结果及已有解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其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桩头转动刚度增加时,桩顶位移和地表以下桩身最大弯矩减小,桩顶弯矩和地表以下桩身最大弯矩距离桩顶的距离增大。桩身初始倾角增加时,桩身最大位移和最大弯矩均线性增大,且随纵向荷载的增加其变化速率逐渐增大;纵向荷载增加时,桩身最大位移和最大弯矩均增大,且随纵向荷载和桩身初始倾角的增加其变化速率逐渐增大,而地表以下桩身最大弯矩距离地表的距离呈线性减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负载转矩波动及负载转动惯量的变化对控制性能的影响,采用一种模型参考 自适应控制方法实时辨识转动惯量,利用设计的扰动补偿观测器,结合辨识出的转动惯量估算出负载转矩值, 然后将观测的负载转矩转换为观测电流值与给定电流值的误差,从而对控制系统进行前馈补偿,以减小转矩 电流脉动,提高系统的抗扰能力和响应速度。通过模型在环实物仿真平台验证,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对系统的 抗扰性能和响应速度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对受弯矩、扭矩混合作用的线弹性正交异性复合材料板的裂纹尖端应力场进行探讨.该断裂问题可化为求解一个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借助复变函数方法和待定系数法,推出了裂纹尖端附近的挠度、位移、弯矩、扭矩、应力和应变的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数值算例.所得到的这些公式在有关的断裂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受弯矩、扭矩混合作用的线弹性正交异性复合材料板的裂纹尖端应力场进行探讨.该断裂问题可化为求解一个偏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借助复变函数方法和待定系数法,推出了裂纹尖端附近的挠度、位移、弯矩、扭矩、应力和应变的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数值算例.所得到的这些公式在有关的断裂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工程实践中,直墙拱应用较多。由于拱脚位移的存在,合理假设拱脚约束为转角约束、竖向约束和水平弹性约束,应用力法推导出了在弯矩、剪力和轴力共同作用下直墙拱沿弧长的弯矩公式。研究了竖向均布荷载、竖向三角形荷载和竖向集中力荷载作用下,直墙拱沿弧长的弯矩分布及反弯点形成的规律;发现在3种荷载作用下,使得拱脚弯矩为零时的圆心角依次减小。取弹簧支座刚度为等效的下端固支、上端允许水平位移的直墙的抗推刚度,得出了随着直墙高度增加,圆弧拱拱顶弯矩增大而拱脚弯矩减小的变化规律。在直墙拱的设计中,建议选取合适的直墙高度和使得圆弧拱拱脚弯矩为零的圆心角大小,从而有利于提高结构抗弯承载力及拱脚抗剪承载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受纯弯曲载荷作用的正交异性双材料界面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问题。通过复合材料断裂复变方法,构造特殊挠度函数,将控制方程化为广义重调和方程组,基于边界条件得到了两个八元齐次线性方程组,在判别式Δ1>0,Δ2>0的情形下,推出了含两个实奇异指数的应力函数并得到了界面裂纹尖端附近的弯矩、扭矩和应力的计算公式。作为特例,当上下半平面材料相同时,可以得到纯弯正交异性单材料裂纹尖端应力场。并利用有限元算例分析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已知荷载作变换,找出给定区间上的弯矩有无极值的简单判别式,进而计算出极值点处的弯矩。在用叠加法作弯矩图时,可由两个端点处及极值点处的弯矩值而准确地画出弯矩图。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H型钢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复合受扭性能,进行了3个比例为1:2的H型钢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得到柱在低周反复扭矩作用下的裂缝形成和发展规律及破坏特征,研究了扭矩一扭率曲线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并讨论轴压比、扭弯比对型钢混凝土柱复合受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比的提高对于型钢混凝土柱初始抗扭刚度的加强有利,但对复合受扭后期承载力的衰减不利,延性变差。扭弯比的减小增加了柱身的弯曲变形,增强了柱身的耗能能力,但由于弯曲损伤的增加,抗扭承载力相应减小。箍筋由于绑扎问题产生的滑移对抗扭承载力的丧失影响较大,抗扭角柱箍筋的构造措施应引起工程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重点分析了由剪力、弯矩与分布外载荷集度的导数关系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用代数面积求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的计算公式的局限性,即所给出的计算公式仅解决了梁上既无集中外载荷也无集中外力偶作用时梁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的计算问题,而这些公式对梁上既有集中外载荷又有集中外力偶作用时梁横截面的剪力和弯矩的计算问题不适用.经分析研究,对给出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