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红景天苷是高原植物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氧化、抗辐射、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红景天苷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有望成为神经保护剂用于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对红景天苷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一综述,为红景天苷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红景天苷是中药红景天的主要有效成分。近年研究表明,红景天苷通过抑制心肌细胞死亡、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体脂动员和胆固醇代谢等药理作用,发挥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景天苷干预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近年来红景天苷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相关药理作用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和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介绍红景天苷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药理研究,阐明红景天苷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前景。结果:红景天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这些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4.
野生红景天产量少,从红景天中提取红景天苷资源十分珍贵。本文通过查阅了近5年来,与红景天苷药理作用相关的文献,对红景天苷的心脏保护、防治肺纤维化、防治糖尿病肾病、抗肿瘤、和降血压和增强学习能力6种常见药理作用,以及抗炎和抑制哮喘等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红景天苷的继续研发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红景天苷对神经系统疾病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卉  朱大会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505-2509
红景天苷是植物红景天的提取物,也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近年研究发现红景天苷具有神经保护、清除自由基、调节中枢神经递质、促进神经修复及抗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有望应用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及脑缺血性疾病.该文综述红景天苷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红景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红景天为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全草。红景天主要以根和根茎入药,全株也可入药,主要化学成分以红景天苷及其苷元酪醇、酪萨维为主,其它有效成分还包括黄酮、多元酚、多糖、三萜等类化合物等。近年来研究证明红景天苷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调节免疫系统、防辐射、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现就红景天苷作用于脑部疾  相似文献   

7.
红景天苷是红景天属植物的酚类次生代谢物,其广泛的药理作用以及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文章从红景天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血管、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和对乳腺癌、肝癌、肺癌、胃癌等肿瘤细胞的作用以及抗哮喘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红景天苷生物活性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向东  陆龙  崔振田 《河北中医》2009,31(11):1700-1701
大株红景天为景天科红景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成分红景天甙在心血管系统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研究发现红景天甙对缺血心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相似文献   

9.
红景天苷是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红景天苷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体现为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以及保护肺、肾脏、肝脏、心血管和神经等作用。近年来红景天苷对心脏保护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成熟,现就红景天苷对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力竭心脏及毒性损伤心脏进行保护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为以红景天苷基础的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红景天的临床功效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景天的临床功效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红景天有抗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等多方面药理作用。提示红景天可作为中药制品、保健品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血浊是全国名中医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是血的成分、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是基于中医经典文献中关于血浊的提示,并结合西医认识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发展而成。血浊产生的病因多种多样,而脾胃失调则是血浊出现的重要病机。脾胃在血浊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浊的出现亦影响脾胃,从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在治疗上,王新陆教授提出从脾胃入手,以健脾清化为核心治法,临床辅以化湿、通腑、扶正等治法。通过恢复脾胃健运,促使血液恢复其清纯状态以及循行秩序,血浊乃去。  相似文献   

12.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能有效消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的异物。但在病理条件下,出现咳嗽时久、频繁,咳痰不畅等症状则会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因此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可防止并发症的产生,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护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中药及复方的体内代谢研究是当今探讨体内过程和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前沿热点领域,也为深层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创新以及中药制药产业链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中药及其复方体内代谢研究有助于揭示药效物质基础、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规律,明晰体内药效成分与表观药效间的时量与时效间的关联,破译合“诸药之长”以成“有制之师”背后隐藏的配伍规律科学真谛,为打破长久以来困扰中医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局面提供契机。对于建设符合中医药学科规律的ADME/Tox新药筛选平台,指导脱胎于中医经方又高于经方的创新型中药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代谢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Survivin与胃癌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是全世界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胃癌则是当前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胃癌死亡患者多为进展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非手术治疗方法预后亦不佳。对胃癌进行基础性研究,有望发现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素(Survivin)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凋亡抑制基因,属于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的成员,在正常胃黏膜中Survivin表达呈缺失状态,胃癌细胞系呈过表达状态。Survivin基因有着独特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和参与血管形成的中间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Survivin基因与胃癌之间存在关系,提示其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胃癌诊断的潜在标志物,成为检测胃癌的指标,中药在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对该基因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必将给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为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回顾分析Survivin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胃癌基因治疗与临床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总结Survivin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诊疗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Survey and mechanism of skin depigmenting and lightening agent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type and amount of melanin synthesized by the melanocyte,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surrounding keratinocytes, determines the actual color of the skin. Melanin forms through a series of oxidative reactions involving the amino acid tyrosin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nzyme tyrosinase.Tyrosinase catalyses three different reactions in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melanin in melanocytes: the hydroxylation of tyrosine to l-DOPA and the oxidation of l-DOPA to dopaquinone; furthermore, in humans, dopaquinone is converted by a series of complex reactions to melanin.Among the skin-lightening and depigmenting agents, magnesium-l-ascorbyl-2-phosphate (MAP), hydroxyanisole, N-acetyl-4-S-cysteaminylphenol, arbutin (hydroquinone-beta-d-glucopyranoside) and hydroquinone (HQ) are the most widely prescribed worldwide. However, with reports of potential mutagenicity and epidemics of ochronosi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impetus to find alternative herbal and pharmaceutical depigmenting ag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eals that numerous other depigmenting or skin-lightening agents are either in use or in investigational stages. Some of these, such as kojic, glycolic and azelaic acids, are well known to most dermatologists. Others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more recently.Several depigmentation and lightening agent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ype of inhibition and activators from various sources. In addition,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mushroom tyrosinase as a recent prospec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6.
皮肤老化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肤的时程老化是机体整体老化的一部分,是随着增龄而出现的一种萎缩性改变;光老化则是由紫外线损伤引起,对青年人来说皮肤呈增生性改变,中老年人由于合并时程老化皮肤也呈现萎缩变薄的状态,皮肤老化的机理阐述仍以遗传学说和自由基学说占主导地位,近些年的研究证实,线粒体的点突变和缺失参与衰老过程,皮肤老化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尤以防紫外线为先,治疗则根据程度不同分别采用外用药、内服药、物理疗法、剥脱法、手术疗法等,中医药疗法的应用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气机升降不仅是脏腑生理特性的体现,也是维持脏腑之间联系的一种基本形式,脏腑之气升降出入是对脏腑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气机升降协调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归经理论,使药物和各脏腑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药性必分脏腑经脉,升降出入","以药性之运气,合人身之运气而用之,斯为有本";炮制对药物升降出入之性亦有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就是脏腑病变基本病理,诸多疾病病机就是气机升降出入异常。因此,临证中必须时时注意脏腑病证气机升降异常,处方用药顺应脏腑气机升降特性。脾胃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肺主宣发肃降,涵盖气机升降诸方面,所以在肺脾病证的治疗中注重调畅气机、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特点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近年来对亚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医体质学说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亚健康的基础是病理体质,针灸在调整病理体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选择不同的经络腧穴、操作方法调整形态、生理、心理三方面的差异防治亚健康。  相似文献   

19.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述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功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等,分析1989~2007年期间与何首乌功效与药理相关文献,归纳汇总何首乌的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何首乌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相合之处。何首乌性温味苦涩,温能补肝,苦能补肾,收敛精气。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久服延年不老”与延缓衰老;“入血分,消痰毒”与调节血脂;“止心痛,益血气”与抗心肌缺血;“调气血,泻肝风”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专入肾,益精髓”与提高学习记忆;“补肝肾,入肝肾脾经”与增强免疫等。②与何首乌“乌须发”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③生何首乌、制何首乌功效不同,药理研究应根据其功能主治加以辨别。结论:何首乌现代药理研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有一定的相吻之处,这为合理阐述何首乌的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依据,并为何首乌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化学物质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物质组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学时代的重要工具,在化学物质组学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评述蛋白质组学在中药化学物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