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柱原发性化脓性感染的误诊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 对我院收治并误诊的脊柱原发性化脓性感染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变位于胸椎2例,腰椎9例;均在院外误诊,误诊为胸(腰)椎结核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腰椎转移瘤1例.入我院初4例误诊为胸(腰)椎结核.本组5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经腹膜后入路切开病灶清除术,4例行一期腰椎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随访10 ~24月,平均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脊柱原发性化脓性感染容易误诊,MRI检查可提供较多鉴别诊断信息,及时行腰椎穿刺活检是尽早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段、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方法 :我们采用一次病灶清除植骨脊柱钢板内固定胸段、胸腰段脊柱结核共 12例。其中胸椎结核 7例 ,胸腰段结核 5例。均经一次手术治疗 ,其中 4例为一次麻醉下两侧入路清除病灶。 8例为一侧入路清除病灶。结果 :12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术后经 6月~ 2年的随访 ,均达到骨性愈合 ,术后无一例复发。结论 :胸段、胸腰段脊柱结核可在一次麻醉下清除病灶结合脊柱钢板内固定达到一次手术而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期间接受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10例胸椎,11例胸腰段椎及5例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9例胸腰段椎、9例腰椎、14例腰骶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配合规范地抗痨治疗,观察术后及随访期间患者结核治愈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98.3%(57/58)患者植骨融合满意(Bridwell标准骨性愈合),治愈率为98.3%(57/58).[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安全有效;术前术后的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是脊椎结核手术治疗成功的保障;手术方式和病灶清除的范围应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后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Ⅰ期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行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31例,术前术后均抗痨治疗。后路内固定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前路病灶清除后,全部采用自体髂骨植骨。结果全部患者得到随访,时间为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窦道。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个月。植骨块无滑脱,内固定无松动,无腰痛及功能受限,结核局部病灶无复发。结论前后联合入路Ⅰ期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确切,能达到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腰骶稳定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后未愈及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住的经本科手术治疗术后未愈及术后复发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初次入院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破坏、后凸畸形及椎旁脓肿形成;16例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经椎弓根或肋一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自体肋骨植骨术。行后正中入路术患者术后均未行规律抗结核、严格制动及佩戴支具治疗;术后规律抗结核大于8个月者7例,但其中2例耐药,不规律者5例。【结果】4例行后正中入路手术患者于术后第18~22个月再次出现椎旁大量脓肿并伴有25%~35%矫正角度(Cobb角)丢失;12例行肋一横突入路手术患者,术后规律抗结核大于8个月者于术后第24~32个月均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脊柱后凸畸形,其中2例耐药者还伴有椎旁大量脓肿形成;术后抗结核不规律或周期少于4个月者于术后第20~26个月再次形成大量椎旁脓肿、中、重度后凸畸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病灶清除不彻底、内固定方式选择不理想、植骨材料或植骨位置选择欠佳、抗结核化疗不正规、结核杆菌耐药、制动不严格及术后未行佩戴支具治疗是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未愈或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外院误诊的老年腰椎结核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腰痛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老年骨质疏松症伴腰4~腰5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于全麻下行腰4~腰5椎体成形术,术后腰痛症状未缓解,并出现右下肢神经刺激症状,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腰4~腰5结核,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腰椎结核,予对症支持处理,6个月后复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重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恰当影像学检查方法,拓宽诊断思路,可减少老年脊柱结核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误诊为脊柱结核的非特异性脊柱感染8例临床资料。结果 8例首发症状均为脊柱病变区域局部疼痛,3例伴低热,1例有脊柱外伤史。病程初期均误诊为脊柱结核,误诊时间2周~3个月。8例入我院后经术后病理和病原学检查确诊,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感染各1例,无菌生长4例。8例确诊后均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5例行病灶清除术,随访3~12个月,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非特异性脊柱感染与脊柱结核均可表现为病变区域疼痛,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易相互误诊,病理和病原学诊断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棘肌腰方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我们对12例胸腰段结核实施了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病变累及部位:L1结核4例,L2结核3例,L3结核2例,T12结核2例,T12~L1结核1例,无跳跃型结核病例.手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8例;手术前4联抗痨药应用2~3周,采用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4.5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手术中显露较好,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2~3 h,手术中出血300-800 mL,未出现胸膜破裂、瘫痪加重等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期内无结核复发及瘫痪加重,末次随访时术前有神经症的4例中1例C级恢复为D级,1例C级和2例D级均恢复为E级.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植骨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为6.5个月.结论: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具有入路简捷,损伤小,出血少,能够最大限度进行椎管内病灶的彻底清除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加重脊髓损伤和胸膜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和内固定操作方便等优点,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较好的入路.  相似文献   

9.
不典型的脊柱结核临床上较容易与脊柱转移性肿瘤相互误诊 ,本文回顾性总结 4例误诊病例 ,以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例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17~ 4 1岁。均为胸椎椎体结核 ,影像学显示 4例均有椎体破坏 ,椎间盘完整 ,椎间隙正常 ,无椎旁肿块 ,术前均误诊为脊柱转移性肿瘤。1 2 确诊经过  4例均经胸或胸膜腔外病灶清除 ,术中肉眼观察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脊柱结核。2 讨论脊柱结核按病灶的部位可以分为椎体中心型、椎体边缘型、椎体骨膜下型及附件型。椎体中心型在病变早期 ,病灶局限于椎体中心 ,尚未累及椎体…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1998—09~2004—05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25例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6例,除1例为9岁儿童外,其余年龄18~65(平均38)岁。本组均有不同程度颈、胸、腰、脊部疼痛和发热、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经X线片、CT、MRI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颈椎结核3例,胸椎结核5例,胸腰段结核11例,腰椎结核6例,有脊髓马尾神经损伤症状8例,按Franbel分级标准B级1例,C级5例,D级2例,E级17例。其中出现后凸畸形16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及鉴别。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经临床随访及手术证实的46例脊柱炎症性病变(结核27例,化脓性脊柱炎4例,布氏杆菌脊柱炎6例,I型终板炎9例)的MRI图像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并与其他炎症性病变做一鉴别。结果:(1)27例脊柱结核中,颈椎1例,胸椎6例,胸腰椎4例,腰椎10例,腰骶椎4例,骶椎2例。2个椎体受累17例,2个以上椎体受累10例。(2)脊柱结核椎体信号改变复杂,主要有5种类型。①病变椎体无形态学改变,仅表现为椎体内均匀的片状T1WI低、T2WI稍高、高信号影,边界模糊。②病变呈三层信号结构。③灶周均匀的片状T1W I低、T2W I低或T1W I高、T2W I中等信号结构。④灶周均匀片状T1W I低T2WI高信号影。⑤病变椎体内单纯性破坏灶,周围为正常髓质骨信号影。这些表现反应了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3)24例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呈长T1长T2为主的信号影。(4)20例出现寒性脓肿,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5)12例脊髓及硬膜囊受压。结论:利用低场MRI可对脊柱结核的不同表现进行良好显示,为诊断及鉴别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脊柱结核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脊柱结核的诊断、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7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脊柱结核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表现。结果 57例患者中颈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12例、腰椎结核24例,颈椎合并胸椎3例,胸椎合并腰椎8例,腰椎合并骶椎5例。单椎体受累2例,相邻2个椎体受累41例,3个及3个以上椎体受累14例。43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40例脓肿形成。增强扫描41例病灶区域明显强化,16例弱强化或无强化。57例患者均接受1~3月不等强化多联抗结核化疗治疗。15例患者术前多次行MR增强扫描检查,12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不同程度好转,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早期诊断脊柱结核及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期,提高MRI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椎炎的MRI表现,分别观察椎间盘、椎体及附件、椎旁软组织与椎管内软组织改变,分析病变蔓延方式.根据椎间盘MRI表现与椎体破坏程度,将其分为四期.结果 50例化脓性脊椎炎中,累及颈椎3例,胸椎5例,胸12/腰1椎体5例,腰椎31例,腰5/骶1椎体6例.7例椎间盘信号未见异常,43例椎间盘不同程度受累.MRI分期:Ⅰ期7例,Ⅱ期18例,Ⅲ期8例,Ⅳ期17例.42例椎体终板、终板下信号异常.46例椎旁软组织边界模糊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实性强化者26例,小脓肿14例,较大脓肿7例.椎管内硬膜囊外脓肿、肉芽肿形成28例.5例为经前后纵韧带下或椎旁软组织蔓延,31例相邻椎体直接通过椎间盘而蔓延.结论 化脓性脊椎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必要性及适应证。方法:2002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器械固定、融合结合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脊柱结核17例。病变位于胸椎3例,胸腰段2例,腰椎4例,腰骶椎8例;累及2个节段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有3例伴窦道形成;9例伴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前后凸成角10°-72°,平均31°。所有患者均一期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1年,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后凸成角7°-58°,平均16°,椎间植骨平均在5个月融合,植骨融合率95.6%,优良率达89.6%,无一例复发。结论:后路器械固定结合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脊柱结核主要适用于多个节段受累、腰骶段及伴窦道者,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5-2022年收治的13例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 13例均出现腰背部不适,其中间断发热8例。13例红细胞沉降率、白介素-6均升高,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均阳性,其中血培养阳性2例,磁共振成像均有不同程度受累。结论 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脊柱肿瘤等疾病临床表现类似,极易误诊。对于发热、腰腿痛、肢体麻木患者,应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完善血清学相关检查、脊柱磁共振成像,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化脓性脊椎炎(PS)的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脊椎穿刺活检或临床随访证实的PS共16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病变多位于腰椎(12/16),相邻两个以上椎体受累11例,椎间盘受累10例,椎旁软组织受累4例,硬膜外脓肿6例。16例共累及27个椎体,T1WI呈低信号(25/27),T2WI呈略高信号(17/27)或高信号(10/27)。所有受累椎体形态均无改变。结论:P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Ⅰ期后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通过Ⅰ期手术,即后方入路内固定联合前方入路进行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加自体骨移植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9月至2007年9月对16例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采用Ⅰ期后路切开内固定,联合前路暴露病灶,彻底清除结核肉芽组织、脓液、死骨等进行脊髓减压,植入自体髂骨块或肋骨重建前柱;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测量影像学胸腰椎Cobbs角,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10~36个月,平均12个月,16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结核病变无复发,生理弧度无明显丢失;6例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 Ⅰ期后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牢固内固定,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结核复发,重建胸腰椎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可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在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椎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于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1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在后路手术时采用肿瘤切除后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用微钛片进行固定行椎板重建术.髓内肿瘤2例,髓外肿瘤9例;病变位于颈部2例,颈胸段4例,胸段2例,胸腰段2例,腰段1例.随访6~24个月,复查术区疼痛、椎管畸形及骨性愈合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未发生因椎板重建所导致的硬脊膜、神经根及脊髓的损伤;1例存在术区中至重度疼痛,2例存在轻度疼痛;未出现脊柱活动受限的病例,CT或X线检查未见椎管狭窄表现;9例椎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性愈合,其中5例椎板完全愈合.结论 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采用微钛片进行椎板重建,有助于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结构,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Manipulative treatment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s a controversial subject, and no literature on using this therapy for advanced cases with fusion of the spine could be found.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ase presen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advance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who was treated with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and mobilization.Clinical features The patient was a 30-year-old Asian male who was first diagnosed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t age 12. Despite medical intervention, a series of exacerbations had fused his sacroiliac joints and the facet joints in his lumbar and cervical spine. He presented with local moderate-to-severe pain in his low back and neck and lack of mobility.Intervention and outcome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grade 5 manipulation of his thoracic spine and grade 3 mobilization of his lumbar and cervical spine, along with physical therapy and stretches for a period of 12 weeks. He reported some improvement of his condition as measured by the SF-36 Health Survey and several measures of spinal flexibility. CONCLUSIONS: This case shows that even advanced cas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ay show a favorable response to chiropractic manipulative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