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听力水平的中老年人GJB2基因的突变类型和基因型频率,探讨GJB2基因的各种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SNPs)是否与年龄相关性耳聋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方法 通过普查共收集到648例中老年人的听力学资料和血样,根据听力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四组.提取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利用直接测序方法获得所有样本的基因型,区分致病突变和多态性改变,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种突变和多态在各组的分布情况.结果 根据听力学结果将所有样本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157人)、轻度听力下降组(199人)、中度听力下降组(226人)、重度听力下降组(66人).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发现4种移码突变,包括235delC杂合突变16例、299-300delAT杂合突变3例、176-191del16杂合突变1例、512insAACG杂合突变2例;1种错义突变109G>A;6种多态,包括79G>A、341A>G、608 T>C、457G>A、368C>A、571T>C;3种已报道但与疾病关系不确定的突变11G>A、187G>T、558G>A;5种没有报道过的突变,包括14C>T、253T>C、377T>C、478 G>A、594G>A.4种移码致病突变,1种错义突变和3种常见多态在各组间的分布未发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虽然未发现GJB2基因与年龄相关性聋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但伴随着各组间听阈的逐渐升高,致病突变所占的比率也逐渐升高,提示GJB2基因可能是年龄相关性聋遗传易感性的微效致病基因之一;可能因关联性比较微弱,因此在此研究样本量的基础上未能检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儿童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探究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先天性和遗传性耳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天津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诊断的94例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常见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 RNA)共20个突变位点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听力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4例研究对象皆为中度、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中双侧听力下降组73例,单侧听力下降组21例。94例患儿中31例(32.98%,31/94)检出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单基因纯合突变13例,单基因复合杂合突变9例,单杂合突变9例,其中双侧听力下降组耳聋基因阳性率(42.47%)明显高于单侧听力下降组(0.00%)(χ~2=13.31,P<0.01)。GJB2基因、SLC26A4基因、GJB3基因及12Sr RNA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17.02%、15.96%、0.00%和0.00%。GJB2阳性例数16例,皆位于双侧听力下降组,其中纯合突变8例,复合杂合突变5例,杂合突变3例。SLC26A4(PDS)基因阳性例数15例,皆位于双侧听力下降组,其中纯合突变者5例(皆位于IVS7-2A>G位点),复合杂合突变者4例,杂合突变者6例。双耳听力下降组的GJB2基因阳性检出率(21.92%)高于单耳听力下降组(0.00%)(P<0.05);SLC26A4基因阳性检出率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20.55%,0.00%)(P>0.05)。结论遗传因素在非综合征性耳聋的致聋病因中所占比例较高,双侧聋遗传性高于单侧聋,对于双侧耳聋及耳聋基因阳性患儿定期进行听力学随访意义重大,耳聋基因筛查是对常规听力学筛查的有效补充,可为降低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济宁市新生儿进行耳聋基因普遍筛查,了解新生儿耳聋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地市级妇幼保健院开展耳聋基因普遍筛查的模式。方法 2015年4月20日至11月20日在济宁市助产机构出生的38903名新生儿接受了耳聋基因筛查,与另外29种遗传代谢病同步采集血片;对照组为2013年耳聋基因单独筛查组和2015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听力筛查组。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中国人常见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12sr RNA等4个耳聋易感基因共20个热点突变位点进行检测[GJB2(35del G、167del T、176_191de116、235del C、299_300del AT),GJB3(538C→T、547G→A),SLC26A4(281C→T、589G→A、IVS7-2A→G、1174A→T、1226G→A、1229C→T、IVS15+5G→A、1975G→C、2027T→A、2162C→T、2168A→G),线粒体12S r RNA(1494C→T、1555A→G)]。对于耳聋基因携带者在3个月内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筛查随访或接受常规听力诊断,听力诊断检查项目包括:声导抗、诊断型耳声发射、脑干诱发电位(ABR)、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AERP)。结果含耳聋基因的30种遗传代谢病筛查率85.47%,高于耳聋基因单独筛查率5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8903例新生儿中携带有耳聋基因突变者2179例,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5.60%(2179/38903),其中GJB2纯合突变8例,复合杂合6例,杂合1028例,共1042例,携带率为2.68%(1042/38903);GJB3杂合突变162例,携带率为0.42%(162/38903);SLC26A4纯合突变2例,复合杂合6例,杂合突变843例,共851例,携带率为2.19%(851/38903);线粒体12Sr RNA同质突变85例,异质性突变11例,共96例,携带率为0.25%(96/38903);GJB2合并SLC26A4突变共18例,GJB2合并GJB3突变共2例,GJB3合并SLC26A4突变共4例,SLC26A4合并线粒体12Sr RNA同质突变3例,GJB2合并SLC26A4和线粒体12Sr RNA同质突变1例,GJB2167del T,TT位点未发现突变。1557例耳聋基因杂合携带者做到了召回听力随访,随访率71.45%(1557/2179),低于同期听力筛查组的随访率95.14%(431/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月内最终确诊听力损失25例。结论耳聋基因与29种遗传代谢病同步筛查更易被家长接受,筛查后的随访有待加强,筛查的位点可以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耳聋基因芯片方法检测19113名新生儿是否存在中国人常见耳聋基因的异常。方法采集2013年6月-12月长治市辖区内出生的19113名新生儿足跟血并提取DNA,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35 del G,176_191del 16,235 del C,299_300 del AT)、GJB3(538 C>T)、SLC26A4(IVS 7-2 A>G,2168 A>G)和线粒体DNA 12S r RNA(1555 A>G,1494 C>T)。同时对19113名新生儿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调查,包括听力学检查。结果 19113名新生儿中,共检测出耳聋基因异常者984例(5.15%),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437例(2.29%),235de1C纯合突变2例(0.01%),线粒体DNA 12S r RNA突变66例(0.35%),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型395例(2.07%),GJB3基因杂合突变62例(0.32%),双杂合突变型22例(0.12%)。结论长治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基因突变率以城区、长治县和襄垣县居多,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对药物性耳聋、PDS综合征等听力筛查无法检测的迟发性耳聋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听力障碍婴幼儿常见致聋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两院117名听力障碍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专科辅助检查及听力学评估。以足跟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并对四个常见致聋基因(线粒体12Sr RNA,GJB2、GJB3和SLC26A4)中20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查。结果 GJB2基因突变13例(11.11%),其中235del C纯合突变2例(1.71%),235del C杂合突变5例(4.27%),299del AT纯合突变2例(1.71%),299del AT杂合突变3例(2.56%),235del C/299del AT复合杂合突变1例(0.85%)。SLC26A4基因突变12例(10.26%),其中IVS7-2AG纯合突变2例(1.71%),IVS7-2AG杂合突变4(3.42%),IVS7-2AG/2168AG复合杂合突变2例(1.71%),IVS7-2AG/2162CT复合杂合突变1例(0.85%),IVS7-2AG杂合突变3例(2.56%)。GJB2基因235del C杂合和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2例(1.71%)。未检查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对听力障碍婴幼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其中GJB2和SLC26A4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且部分患儿能够从分子水平进行诊断。这有助于尽早明确患儿耳聋的病因并进行干预和康复,应该将耳聋基因检测作为一个常规检测项目进行普及。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辽宁地区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128例,采集外周血并从中提取DNA,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群中常见的4个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的热点突变位点,同时结合耳聋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测及颞骨CT检查。结果:128例患者中52例(40.6%)存在不同的被检测基因位点突变:①22例存在GJB2基因突变,其中c.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10例,单杂合突变5例c.176_191 del 16位点单杂合突变1例;c.35 del G位点单杂合突变1例;c.235 del C/c.299_300 del AT复合杂合突变1例,C.235delC/c.176_--191del16复合杂合突变1例,035delG/c.176_191 del 16复合杂合突变1例;c.299_300 del AT纯合/c.919-2A〉G杂合1例儿235 del C纯合/c.919-2 A〉G杂合1例。②30例存在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c.919-2 A〉G位点纯合突变6例、单杂合突变17例,c.2168 A〉G位点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c.2168 A〉C/c.919-2 A〉G复合杂合突变2例,c.919-2 A〉G/GJ B2 c.235 del C复合突变2例。③无GJB3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考虑与样本量少有关。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遗传性聋者24例(18.8%),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28例(21.9%)。结论:辽宁地区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耳聋发生率,耳聋基因芯片诊断技术可应用于临床中进行快速筛查、诊断并指导聋儿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对先天性耳聋儿童及其家属行耳聋基因检测,了解芜湖地区耳聋儿童常见的致聋基因。方法选取来自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37例非综合征型耳聋儿童及其家属(共109例),行耳聋高危因素问卷调查、耳鼻咽喉科专科检查、听力学评估及影像学检查,应用基因芯片对109例受检者行GJB2、GJB3、SLC26A4、mt DNA 4个常见基因9个热点突变点位的检测。结果 37例受检儿童,23例检测出基因突变,阳性率为62.16%,其中15例GJB2基因突变(40.54%)(235del C纯合突变6例、杂合突变4例;299del AT杂合突变1例;235del C和299del AT复合杂合突变3例;176del16和235del C复合杂合突变1例);7例SLC26A4基因突变(18.92%)(IVS7-2纯和合突变2例、杂合突变5例);1例mt DNA基因突变(2.70%)(1555A>G均质突变)。检出GJB2或/和SLC26A4突变的聋儿,其父母均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突变。结论芜湖地区耳聋儿童常见的致聋基因是GJB2、SLC26A4、mt DNA,最常见的是GJB2基因235del C点位突变,GJB2及SLC26A4基因与遗传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分析东莞地区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类型和突变携带率,并对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联合检测进行评价。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东莞辖区内出生的33810例户籍新生儿同时进行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听力筛查包括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耳聋基因检测采用耳聋基因芯片(微阵列芯片法)对我国常见的致聋基因GJB2(c.235del C,c.299_300del AT,c.176_191del16,c.35del G)、SLC26A4(IVS7-2A>G,c.2168A>G)、线粒体12Sr RNA(m.1555A>G,m.1494C>T)和GJB3(c.538C>T)进行检测。结果 33810例新生儿共检出1145个等位基因突变,突变携带率约为3.39%。其中GJB2突变661个,突变携带率约1.96%;SLC26A4突变364个,突变携带率约1.08%;线粒体DNA12Sr RNA突变74个,突变携带率约0.22%;GJB3突变46个,突变携带率约0.14%。在624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中,听力筛查未通过103例,未通过率1.65%。结论 c.235del C、IVS7-2A>G是东莞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联合检测有助于了解本地区耳聋基因携带情况及患儿听力状况,提早发现先天性耳聋患者,高度预警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对降低耳聋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JB2基因和线粒体DNAA1555G与临床听力学、发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对收集的2598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GJB2和线粒体DNAA1555G检测,然后对GJB2纯合与复合杂合突变患者的听力学表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GJB2致病突变患者、线粒体DNAA1555G阳性检出者与患者的听力学表型及发病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GJB2纯合突变样本中,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的检出率依次为74.65%、19.27%、5.63%、0%;复合杂合样本中,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的检出率依次是56.60%、37.74%、5.66%、0%。GJB2纯合与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听力损失程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4,P=0.007)。2在GJB2致病突变患者中,听力损失程度构成比:极重度10.43%、重度8.81%、中度8.03%、轻度0%,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P=0.04)。在线粒体DN-AA1555G阳性患者中,听力损失程度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0,P=0.07)。3GJB2致病突变患者中语前聋发病率为11.96%,语后聋发病率为3.83%,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0);GJB2致病突变患者中各年龄组之间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P=0.00)。A1555G阳性患者中语前聋与语后聋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6);A1555G阳性患者中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59)。GJB2与A1555G基因突变患者在发病年龄构成比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P=0.02)。结论 GJB2纯合突变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重于复合杂合突变患者;GJB2致病突变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以极重度为主,A1555G阳性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相对较轻;GJB2致病突变患者多集中于语前聋,线粒体DNAA1555G阳性患者在各年龄均可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南京地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分析该类患者常见致聋基因和各位点发生频率,阐明该地区耳聋的遗传病因学。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高分辨颞骨CT以及临床听力学检查,然后采集128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2~4 mL,对其标本进行4种常见基因21个突变位点的检测。 结果 128例患者中,39例(30.47%,39/128)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携带双基因杂合突变1例、携带基因纯合突变14例。30例(23.44%,30/128)患者携带GJB2基因突变,其中 18例(14.06%,18/128)为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235delC位点突变检出率为20.31%(26/128),299_300delAT位点突变检出率为4.69%(6/128),176_191del位点突变检出率为3.91%(5/128)。10例(7.81%,10/128)患儿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携带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4 例(3.13%,4/128)。IVS7-2 A>G突变检出率为7.03%。患者未检出线粒体12SrRNA基因和GJB3基因突变。患者中高分辨颞骨CT提示前庭导水管扩大者11例,其中检测出SLC26A4基因纯合或杂合突变10例,二者的吻合率为90.91%(10/11)。 结论 南京地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GJB2基因为最主要的致聋基因,其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235delC,其次为SLC26A4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IVS7-2 A>G。研究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检出率极高,筛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有助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但仍需结合高分辨颞骨CT检查,避免患者漏诊。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