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3M⊙AGB星表面重元素丰度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7,38(3):231-238
本文以13C(a,n)16O及22Ne(a,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质量为3M■、初始金属度为0.015的热脉冲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新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表面重元素丰度和碳氧比(C/O)的演化并与观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就轻重s-元素丰度关系图和 C/O重元素丰度关系图而言,在各参量的合理取值范围内,理论计算曲线能够同时落入观测值区域之内,MS、S星和C星对应的平均中子辐照量范围是对AGB星的s-元素超丰影响较大。在达到渐近分布后才开始挖掘的合理假设下,其它因素(例如核心质量Mc、每次脉冲挖掘质量大小是否随脉冲数变化)对内禀AGB星表面重元素超丰影响不大。何时发生第三次挖掘对MS、S星的重元素超丰情况影响较大,但C星丰度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低质量AGB星He壳层内重元素核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C(α,n)^16O和^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星族Ⅰ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新恒星深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He壳层内重元素核合成。结果表明,渐近分布时所需的脉冲数N0的范围是6-16个,渐近分布达到后,He壳层内重元素的丰度仅与平均中子辐照量τ0有关。与低质量AGB星相应的平均中子辐照量范围是τ0=0.15-1.0mb^-1。  相似文献   

3.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1996,14(4):275-285
综述了近扯为AGB星核合成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轻,重核素核合成理论,AGB星的分类,AGB星的演化特征,AGB星内的元素核合成理论的研究及外赋MS,S 双星吸积机制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计算并讨论了当13C以渐进注入方式进入氦燃烧壳层时,19F在小质量AGB星热脉冲中的核合成问题.采用小质量AGB星热脉冲的氢氦混合燃烧模型,中子源为13C(a,n)16O,质子则是脉冲开始时从氢燃烧壳层卷入的.对丰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小质量AGB星的热脉冲中,19F是能够有效合成的,有效合成的温度T的范围为1.8≤D<2.8(T8=T/108K).采用小质量AGB星的挖掘模型,计算了AGB星大气中氟、氧等元素丰度的变化,较好地拟会了观测结果.对中子源的双脉冲机制,本文亦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小质量AGB星热脉冲阶段氟的核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计算并讨论了当^13C以渐进注入方式进入氦燃烧壳层时,^19F在小质量AGB星热脉冲中的核合成问题。采用小质量AGB星热脉冲的氢氦混合燃烧模型,中子源为^13C(α,n)^16O,质量则是脉冲开始时从氢燃烧壳层卷入的。对丰度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小质量AGB星的热脉冲中,^19F是能够有效合成的,有效合成的温度T的范围为1.8≤Ts〈2.8(T8=T/10^8K)。采用小质量AGB星的挖掘模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量贫金属星元素丰度的观测资料,以太阳系重元素丰度分布为标准,选取Sr、Ba、Eu分别作为贫金属星弱s-过程、主要s-过程、r-过程3种核合成的典型元素,采用参数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核合成过程对贫金属星重元素丰度的贡献比例.研究表明:金属丰度越高,弱s-过程、主要s-过程对较轻的中子俘获元素丰度的贡献就越大,较重的中子俘获元素主要由r-过程和主要s-过程产生;金属丰度较低,重中子俘获元素丰度主要由r-过程产生,星系早期弱s-过程对元素丰度几乎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AGB(Asymptotic Giant Brahch)星s-过程核合成区域中子辐照量分布的最新研究结果.然后将不同AGB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给出的太阳系中子辐照量分布与由观测约束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最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以^13C(α,n)^16O及^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近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了AGB星He壳层内,表面重核素的丰度,在此基础上将星风吸各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外赋AGB星重元素的超丰。  相似文献   

9.
简要综述了核天体物理学热点课题-贫金属星重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该领域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13C(α,n)16O及22Ne(α,n)25Mg作为双脉冲中子源,对于低质量AGB星,采用无分叉s-过程反应通道,结合最近恒星演化的计算结果,在各物理参量合理取值范围内,计算了AGB星He壳层内,表面重核素的丰度,在此基础上将星风吸积模型同内禀AGB星核合成模型结合起来计算外赋AGB星重元素的超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有拱星壳层的AGB星的红外辐射的双黑体模型并给出了便于似合某些AGB星的红外辐射的双黑体模型并给出了便于拟合某些AGB星的红外观测数据的数学表达式,应用Taylor级数方法解决了这一复杂非线性模型拟合的困难,从而得出了一些AGB星较合理的中心星及壳层的色温度和红外能谱曲线。  相似文献   

12.
李林森 《天文学报》2001,42(4):428-435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了双星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变化的后牛顿效应,给出自转对轨道产生的长期摄动效应和周期摄动效应。理论结果表明,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近星点角和平近点经度均产生周期摄动效应,但对前两个轨道根数不产生长期摄动效,人对后两个轨道根数产生长期摄动效应,并利用理论结果对6颗双星系:EK Cep、GT Cep、NY Cep、V448 Cyg和V451 Oph中两子星的自转对轨道产生周期和长期摄动效应做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显示:对于两个质量较大快速自转的双星系,由此产生的后牛顿铲应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利用距星星表第三版初始星表分析研究了太阳附的主序星的光度函数,并与用近距星星表第二版所得结果和由测光袖差方法得到的光度函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绝对目视星等亮于15.5等的恒星,CNS3得到的光度函数可能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同时还给出了由CNS3得到的巨星和A、F、G、K、M型主序星的光度函数。  相似文献   

14.
埃尔塔宁小行星是一颗215 万年前在南太平洋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它也是目前唯一的深海区与地球碰撞的小行星。根据埃尔塔宁号和Polarstern 号海洋调查船在陨击海区勘查的小行星残骸分布密度,我们估计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为2 .3 ×1013g ,对应于它的直径为0 .23 公里。这比Kyte 等人(1988) 估计的质量小了10 倍,然而它更接近埃尔塔宁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下限和半径下限更合理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15.
傅燕宁  孙义燧 《天文学报》1997,38(2):119-128
本文研究振动盘中恒星的运动性质.所采用的势模型为它由一种具简单径向振动模态的Kuzmin盘和一种对数晕共同产生.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恒星存在稳定且有序的近圆轨道;(2)盘振动对角动量较小的恒星及远离近圆轨道的恒星影响较大;(3)盘中大部分恒星的运动是有序的;(4)远离近圆轨道的恒星一般作混沌运动,并且最终可能逃逸,但在一个Hubble时间内实际逃逸的恒星比例较小;(5)盘振动可能是振动Kurmin盘中某些星团形成并长期维持的机制之一,盘振动幅度越大,盘中星团数目可能越多;在同一个星系盘中,角动量越大的星团数目可能越少.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上海天文台的照相底片资料,确定了疏散星团NGC6530天区364颗恒星的自行和成员概率,并对有关自行测定的方法、结果和精度等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讨论。使用的底片历元差为87年,全部恒星自行中误差的均方根值为1.09mas/a。  相似文献   

17.
昴星团天体测量标准区域441颗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由PPM和ACRS星表以及Eichhorn等、Jones和Hertzsprung的星表综合而成的初始参考星表,对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间隔86年11张底片上33次露光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得出了昂星团天体测量标准区域441颗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这些位置的标准误差均小于±0.″05,接近百分之九十恒星的自行标准误差小于±0〃.001/年.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对球状星团M79中心附近15’×15’天区内106颗恒星和63颗Tycho-2星,以《Tycho-2星表》中M79附近1°×1°天区内上述63颗Ty cho-2星的位置和自行为参考,归算得到了所有169颗恒星的位置和自行,并估计了其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19.
大质量恒星由于其高光度、短寿命和质量损失 ,对星系的积分光谱能量分布和重元素增丰起主导作用 ,从而在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上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天文设备的长足进展 ,我们可以回溯宇宙演化的历史 ,得到形成初期时星系的观测性质。那时 ,大质量恒星主导星系的辐射性质 ,这更加突出了对大质量恒星进一步了解的迫切性。但是大质量恒星的演化性质相对中小质量恒星而言 ,有很多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比现有恒星模型与实测结果 ,对现有大质量恒星演化理论中存在的几个与对流和质量损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并对从理论上 ,特别是通过数字模拟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诊断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并用更完善的模型作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对昂星团天区耀星的成员性进行了新的细致的讨论,指出Mirzoyan等根据Jones的自行成员概率估计得出的非成员耀星呈现向团心集中强烈趋势的现象,是由于Jones对成员星成员概率的普遍低估以及对外围恒星成员概率的一定程度高估加上在中心附近观测误差和错误显著增加而造成的.本文根据Stauffer等对更完整的样本估计的成员概率,以其中成员概率大于0.5的星为成员星,重新计算了昂星团内成员耀星在红矮星中占的比例(相对数量),表明了相对数量在MV<8.0时随星等变暗而增大,而MV≈8.0时开始稳定在64%左右,直至样本完整性的极限(MV≈11.5).因此,昂星团内无明显耀发活动的红矮星占该星团内红矮星总数的1/3左右或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