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背景:在日臻成熟的椎弓根螺钉应用技术中,仅满足于将螺钉置入椎弓根中是不够的,而是应根据骨折复位固定要求寻求最佳置钉通道。目的:验证经椎弓根内固定个体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前X射线片和CT片进行个体化矢状面及水平面椎弓根螺钉置入角、椎弓根横径、间距、钉道深度、椎体前后高、脊柱后凸角及椎管前后径测量,确定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优化置钉和复位的安全范围。术中结合解剖定位标志,C臂X射线机监控置钉并复位骨折椎体,确定复位结果。结果与结论:置钉位置良好,角度及深度适中,内固定后骨折椎体复位高度、后凸角及椎管面积改善(P<0.01)。经2~2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提示在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化影像测量安全范围内,优化置入椎弓根钉和复位是保证置钉内固定安全和椎体骨折复位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不稳定胸腰椎骨折予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的诊疗体会。方法:38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下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脊椎序列恢复良好,椎体高度无丢失,椎体后凸角,椎体压缩及椎管矢状径基本复原。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固定牢靠,操作方便,具备三维矫形能力,能够达到精确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创伤小,手术简单安全,避免了长节段脊柱融合对脊柱活动度的影响,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骨折椎上应用空心螺钉矫正椎体压缩,椎体成形以及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6例都存在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43~63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外伤均不超过3周,椎弓根完整,椎管完整,未做任何减压,施行后路常规撑开和恢复。改善腰前凸的同时在骨折椎上应用空心螺钉椎弓根固定,向压缩处椎体内植骨椎体成形。结果椎弓根空心螺钉使骨折复位,椎体成形,术后恢复较好的脊柱前柱高度。结论对中老年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一侧椎弓根完整用骨折椎椎弓根空心螺钉固定椎体成形,可有效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也增强了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88例,运用新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24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摄X线片测定椎体高度,椎体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5%,术后93%。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2%,术后96%,骨折脱位的椎体完全复位。Cobb角术前平均23。,本组88例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后效果较好,20例早期手术效果尤为满意,78例神经功能障碍中除5例无恢复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胸腰椎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使用新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效果较好,但应强调如进钉点定位准确、把握好进钉的方向和深度、必要时进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证实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弧度和椎管容积。目的:评价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51例应用AF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利用X射线片检查内固定前后、拆除内固定前、拆除内固定后随访时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和计算Cobb’s角,CT观察椎管占位情况,利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Christian评分评价功能情况,Denis分级评估疼痛程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随访30个月以上。与内固定前比较,内固定后、拆除内植物及末次随访时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明显增加(P〈0.01),CT观察椎管占位明显恢复。内固定前存在脊髓不完全损伤24例,内固定后完全恢复22例。功能活动Christian评分:3分1例,4分3例,5分15例,6分20例,7分12例。腰痛程度按Denis评估,无痛42例,偶有微痛9例。满意度患者自我评测:非常满意35例,满意16例。内固定钉断裂1例1枚。表明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达到满意复位、牢固固定、有效椎管减压的目的,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随着医学、生物力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各样新型内固定器械和方式的涌现,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手段。 目的:闸述椎弓根钉仵胸腰椎骨折置入内固定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检索胸腰椎骨折与椎弓根钉茕入内同定相关的研究文献,检索词为“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fracture):内固定(internalfixation):椎弓根(pedicle):螺钉(SCREW):椎弓根钉(pediclescrews)”,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从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椎弓根钉临床应用进展和椎弓根钉固定系统特点3方面进行总结,对椎弓根钉胃入内吲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胸腰椎内固定技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腰椎不稳,特别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椎弓根钉固定可以矫正畸形和维持脊柱的三维位置,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重建椎体高度,恢复生理曲度,并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羊¨恢复受损椎管的管径,晕建脊柱的稳定性,纠正后凸畸形,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注射型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2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病人。在术前、术后1周、取内固定时、取内固定后1年时,随访观察椎体前、中、后缘的高度,Cobb角以及伤椎角的变化。结果:22例患者得到随访;术后椎体畸形角度、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的其丢失不明显,与术后相比,P>0.05。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发生。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避免内固定失败和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邓海涛  王清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55-2058
背景:对于胸腰段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 方法: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常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但是,目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多以统计处理的解剖数据确定,解剖差异的存在使目前置钉方法难以保证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到每一例患者。目的:评估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分别以术中寰椎椎弓根下壁、内侧壁以及枢椎上壁、内侧壁为定位依据,结合置入前影像学测量确定寰、枢椎椎弓根镙钉的进钉点、进钉角度以及镙钉长度,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螺钉,置入后X射线片及CT显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置入后随访9-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症状改善,置入后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84.6%,其中优6例(46.2%),良5例(38.5%),可2例(15.4%),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提示个体化设计解剖定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进钉点和进钉角度定位准确,螺钉置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组35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中20例行术中后路减压,8例经椎弓根行病椎植骨。35例均行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并测量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百分比)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结果:术后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百分比)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13.2个月。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2例出现内固定断裂并完整取出。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三点固定与二点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1盏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及上、下邻椎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三点复位固定,另外19例胸腰椎骨折不经伤椎,仅行上、下邻椎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二点复位固定,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等5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术后6~24个月,平均(11.12_+6.52)个月的随访,进行三点复位固定的患者在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等3个方面优于进行二点复位固定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65、-2.86、-2.56,P均〈0.05);手术时间稍长、术中出血量略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弓根三点置钉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Cobb角纠正率、椎体高度纠正率、椎管矢状径纠正率3方面效果较好.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较二点固定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黄旗凯  李明  胡文 《中国临床康复》2012,(35):6550-6554
背景:纳米人工骨最大优点为具有骨诱导活性和优异的成骨性能并且可任意塑型,不良反应低。目的:观察后路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入院3d内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伤椎植入纳米人工骨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随访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获得9个月以上随访。患者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植入纳米人工骨后7d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病例植骨均愈合良好。结果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伤椎纳米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对维持重建脊柱稳定性及维持矫正率效果好,植骨融合率高,愈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