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利用无源微地震波储层裂缝监测技术,从裂缝分布、走向以及地应力的方向等角度出发,总结出了双河油田江河区Ⅶ油组下层系裂缝发育规律,继而分析了裂缝研究结果在Ⅶ油组下层系注采调整、动态调配以及提高注水效果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地层层序的划分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一。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心、测井、海平面变化及构造演化等资料,以最大湖(洪)泛面为层序界面,对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核三段Ⅶ油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精细划分。通过对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Ⅶ油组小层划分方案和层序对比骨架剖面。在此基础上,将Ⅶ油组下层系划分为5个短期旋回,15个超短期旋回,二者均为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  相似文献   

3.
应用岩心及其他地质资料,对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核三段Ⅶ~Ⅸ油组储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层系储层为一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陆源碎屑岩;主要储集空间是残余粒间孔、杂基内微孔、粒间溶孔及组分内溶孔,其岩性胶结致密,储层物性差;有效储层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Ⅶ油组和Ⅷ油组的上部,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发育在远岸河道、河口坝主体.这一结论为该区今后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并与深层系裂缝特征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有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42条/m,裂缝高度通常小于0.40 m,平均为0.25 m,反映裂缝主要在层内发育。微观裂缝是沟通基质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的重要通道,它使储层孔隙的连通性变好。受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水平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该区主要发育3组裂缝。其中,近东西向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安棚油田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应力场、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层厚以及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因素的作用下,安棚油田浅、中层系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及发育特征和深层系具有相似性,但浅、中层系裂缝的发育程度略差于深层系裂缝。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油页岩”、“致密油”和“泥岩裂缝性油藏”等资源的对比分析,将石油勘探界的页岩油定义为以页岩为主的页岩层系中所包含的石油资源.通过分析页岩油地质特点,认为页岩油与常规石油资源有较大区别,但与页岩气在地质特征和开发方式方面有很多相似性.页岩油的“甜点”与裂缝发育程度、基质孔隙大小和地层异常压力情况关系密切.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层系地质特征后认为,该区页岩油与页岩气可能存在共生现象,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中国在页岩油理论研究和勘探实践过程中应借鉴美国成功的理论模型和勘探开发经验,同时根据中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国地质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的页岩油之路.  相似文献   

6.
东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层系的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原油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等资料,对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层系进行了油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含油层系新沟嘴组一荆沙组的原油来自新沟嘴组下段成熟和高成熟烃源岩,第二含油层系潜江组的原油,一是来自本组未成熟烃源岩,二是来自下伏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江陵凹陵油气勘探可以在新沟嘴组和潜江组寻找自生自储的原生油藏,又可在荆沙组和潜江组寻找“古生新储”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7.
低渗透油藏小井距开发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特低渗透、带裂缝的厚层块状砾岩油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小井距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优化研究及井网和裂缝合理配置研究。确定了最佳层系组合方式,层系含水75%为最佳上返时机。合理开发方式为注水井排与裂缝方向平行的线状注水方式,裂缝穿透率应控制在40%左右,注水井排采油井含水80%时为最佳转注时机。小井距试验方案实施后,油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1.78%。图1表6参10  相似文献   

8.
江汉油田经过14年保持高速开发之后。目前,主力油田进入开采递减阶段,大力勘探新区新领域已是当务之急.根据油田历年的劫探、研究成果,盆地备层系下一步的劫撂领域和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以潜江凹陷潜江组油源为对象的勘探领域广阔.如①潜北断袋带三合场至借粮湖之间的复武油气采集带;⑦广浩断裘带上升盘Eq4^2、Eq4^3油组的深层油气藏,潜江组一段,荆河镇组浅层次生油气藏,盐拱(脊)用边的地层油气藏等;③蚌湖凹陷岩性油气藏;④泥岩裂缝油气藏;⑤浅层地层油气藏;⑥以荆沙组为目的层的劫撂.其二、加强新沟咀纽的综合评价,不断开拓出有利的新区.其三、白垩系是一个潜在的有利劫探目的层系.其四、平原海相天然气青海丰富。具良好的劫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储层特征及裂缝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二叠统芦草沟组(P2l)是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主要含油层系之一。从岩性、基质孔渗、孔隙结构等多个方面对马朗凹陷芦草沟组储层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证明了该层系基质完全具备储集油气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油藏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同时根据岩心描述、地层倾角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芦草沟组油藏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搞清了裂缝与岩性、层厚以及构造部位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裂缝在构造中分布的有利部位,提出了有效裂缝密度的大小是控制单井产量高低的主要原因,并最终指出芦草沟组油藏均为裂缝性油藏。这些结论为今后油田的勘探评价、储量升级和开发可行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湖相页岩层系与海相相比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更大,实现湖相页岩油效益勘探开发首先必须明确页岩滞留可动烃富集高产地质规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和沙三段页岩层系为例,在前期上万块岩心样品分析联测基础上,结合最新的30余口已钻水平井的试油、试采和地球化学资料,对湖相页岩滞留可动烃富集条件及模式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研究表明,适中的有机质丰度(TOC值为2%~4%)可使页岩层系含油性与脆性达到最佳匹配,既富集油又利于工程改造;古湖盆大小和物源供给强度的适中匹配是造成页岩层系有机质丰度与脆性矿物含量最佳耦合的内在因素;适中的热演化成熟度(Ro值为0.7%~1.0%,埋深为3 200~4 300 m)是页岩层系热演化生油与干酪根吸附油最佳匹配区间,该阶段滞留可动烃量大;适中的成岩演化阶段(中成岩A期3 200~4 300 m)利于形成大量的溶蚀孔、有机质孔等,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储集空间;适中的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未破坏页岩油顶底板盖层条件)利于页岩油的储集、渗流与保存。该研究成果突破了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天然裂缝发育程度高利于页岩油富集的笼统认识,指导了沧东凹陷孔二段及歧口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气甜点的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实现了工业化开发的重要突破,歧口凹陷沙三段页岩油获重要发现苗头,展示了湖相页岩油良好的勘探潜力。图12表3参47  相似文献   

11.
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其浅中层系各种岩性储层中均广泛发育构造裂缝,且裂缝具有切穿深度较大、方向性明显、识别难度大等特征。根据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分析等资料,明确了安棚油田浅中层系裂缝类型及发育特征,建立了裂缝识别方法,并对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进行评价,实现了对裂缝分布的预测研究,对于安棚油田浅中层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2口井140 m连续岩心观察及上千余块次样品测试数据,应用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一亚段(Ek_2~1)细粒页岩层系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页岩层系发育长英质页岩、灰云质页岩与碳酸盐岩3种岩类,组合形成互层状集合体;相对稳定的封闭环境下发育优质烃源岩,为页岩油富集奠定了物质基础;方沸石粒间孔、白云石晶间孔及层间微裂缝使致密碳酸盐岩、灰云质页岩、长英质页岩成为有效储集层,其中脆性矿物含量大于70%;Ek_2~1下部高丰度纹层状页岩层系为页岩油富集层段,累计厚度70 m,埋藏深度2 800~4 200 m,平均含油饱和度50%,甜点分布面积达260 km~2,预测资源量过5×10~8 t,是沧东凹陷孔店组石油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KN9页岩油直井改造后2 mm油嘴日产油29.6 t,水平井体积压裂正在实施,有望在中国东部实现陆相页岩油的勘探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内幕型储层成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从凤山—冶里亮甲山组岩性、济阳坳陷的构造运动、潜水面的变化及成岩作用等方面入手,对济阳坳陷下古生界内幕型储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在充分考虑油源和油气运移通道的基础上,可以将凤山—冶里亮甲山组作为一套重要的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14.
吴起油田目前已开发动用的油藏主要是延长组长6油藏和延安组侏罗系油藏,对其他层系的认识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多层系复合成藏理论研究的深入,多口钻遇长2油层组的探井获高产工业油流。本文通过对吴起长2油藏沉积特点、储层性质的分析,总结油藏富集规律,在砂体、构造及物性认识的基础上筛选有利区,为吴起区域下一步增储建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对比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纳米油气是指用纳米技术研究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纳米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岩层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近源致密储集层系中,涵盖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油、致密砂岩气、致密灰岩油等,储集层孔喉直径一般为纳米级;油气水在纳米孔喉中渗流能力差,相态分异难,主要依靠超压驱动,油气被滞留吸附,在源储共生致密层系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中国含油气盆地发育源储共生型致密层系、碳酸盐岩缝洞层系、火山岩缝洞层系、变质岩裂缝层系等多种类型油气聚集层系,其中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位于盆地中心或斜坡部位,源内或近源层状大面积聚集,是资源分布的主体和未来发展重点领域。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为典型实例,提出连续型油气"两线一区"(即源储共生层系油气聚集顶底界线、油气连续聚集边界线、"甜点"分布核心区)评价方法。图10表9参32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从60年代初江汉盆地井下白垩、第三系地层划分及命名的演变过程。特别详细叙述了江汉盆地主要含油层系潜江组油组划分及命名的演变,以及油组编号的来历及变化。文中还列出了目前在用的江汉盆地井下白垩、第三系地层划分表。所列举的井下地层的划分和命名,不涉及对比依据及划分的对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侏罗系自流井组页岩层系的岩心和野外露头观察、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和气体吸附等手段,研究了页岩层系的岩石类型及储层微观类型和特征。页岩层系的岩石类型以黑色页岩为主,黑色页岩储层以矿物质粒间残留孔为主,微裂缝和有机质孔发育较少,孔隙度分布在1.4%~4.9%,孔隙结构以直径小于100 nm的孔隙为主,占85%以上。与研究区海相页岩相比,陆相侏罗系页岩微观储层有机质气孔较少、孔隙度较小且孔喉直径也较小。在勘探上,考虑到侏罗系大面积和全层系油气显示以及页岩油气在个别地区的突破,建议在侏罗系页岩(烃源岩)厚度较大和成熟度较高的区域开展研究.这些地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油气形成物质基础和储集条件,在紧邻页岩的致密砂岩或灰岩也可能具有致密油气或常规圈闭油气成藏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双河油田Ⅶ下层系高温(96.59℃)、低渗的油藏特点,初选出5种耐温聚合物.对5种耐温聚合物再进行耐温、抗盐性能及岩心驱油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SNF为最佳耐温抗盐聚合物.当聚合物SNF溶液浓度为1.5g/L,注人段塞尺寸0.5PV时,驱油效率可提高25%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为例,综合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地质剖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识别页岩层系石油微运移现象,采用自主研发的排烃潜力法定量评价页岩油微运移烃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指出页岩油微运移评价的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页岩层系富有机质纹层和贫有机质纹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页岩油微运移,富有机质纹层生烃能力强,生成烃类的重质组分优先与干酪根溶胀或吸附滞留,轻组分以游离态运移到与其互层的长英质或碳酸盐贫有机质纹层富集;玛页1井风城组69%的页岩存在外来运移烃的充注,31%的页岩发生了排烃作用。综合基于地质色层效应的族组分、二维核磁共振以及无机锰元素在烃类运移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等分析,验证了微运移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微运移是连接页岩层系各个油气聚集要素的桥梁,贯穿页岩油从生成、排出到富集的全过程,影响页岩油的含量和组分。页岩油微运移识别与评价结果,将为揭示页岩油动态差异富集机制、建立页岩“多级生油高峰”模式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原油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等资料 ,对江陵凹陷下第三系两个含油层系进行了油源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含油层系新沟嘴组 -荆沙组的原油来自新沟嘴组下段成熟和高成熟烃源岩 ;第二含油层系潜江组的原油 ,一是来自本组未成熟烃源岩 ,二是来自下伏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江陵凹陷油气勘探可以在新沟嘴组和潜江组寻找自生自储的原生油藏 ,又可在荆沙组和潜江组寻找“古生新储”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