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指椎基底动脉的异常迂曲、扩张和延长,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脑血管病,虽然发病率低,但由于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对脑神经、脑干的压迫以及后循环缺血等改变,致残及致死率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VBD可能是后循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15例VBD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以期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及重视。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少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虽然该病尚处于临床研究和探索阶段,但据文献报道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因此,我们需对该病有清楚的认识,并予以足够的重视.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目前研究的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动脉病,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的扩张、迂曲和延长,是对一种病理改变的描述,可能是单一疾病,也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该病的成因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病理生理机制描述。动脉壁发育异常的先天因素~[1-2]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后天危险因素~[3]共同作用,异常的动脉管壁在血管力学的作用下,出现血管的延长扩张。VB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4.
<正>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以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扩张、扭曲、延长为特征的血管病~([1])。尽管目前没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但血管造影术和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其总体发病率<0.05%~([2])。日本一项健康人群常规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研究数据显示,无症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发病率是1.3%~([3])。头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年龄>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达30%,而年龄>8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达50%~([4])。自发性眼震的性质往往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影像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对我院已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10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结果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症状为头晕、肢体乏力及麻木,主要导致的疾病为脑梗死、后循环缺血;影像学检查能确诊该病,同时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结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及致死率,合理的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是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管病,因其发病率低,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几十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从未中断。文章对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是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管病,因其发病率低,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几十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从未中断。文章对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一种少见且病因不清的椎基底动脉壁受累的疾病,容易漏诊与误诊,本文对该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椎基底动脉延长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一种少见的以椎基底动脉显著增长、增粗和扭曲为特点的脑血管病,一般认为与大血管结缔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 VBD 患者临床表现各异:(1)无症状和体征;(2)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常见梗死部位为脑干;(3)慢性进展性症状,与脑神经、脑干或第三脑室受压有关;(4)血管破裂引起致死性症状[1-2]。表现为进展性脑干梗死和脑神经和脑干受压的 VBD 少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管病,又称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是指外周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动脉狭窄,甚至发生闭塞,使远端组织出现相应缺血痉挛或坏死的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症、颈动脉硬化症、肾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硬化症等。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约为7.97‰。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进行下肢动脉疾病的手术治疗。静脉系统疾病以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管病,又称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是指外周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动脉狭窄,甚至发生闭塞,使远端组织出现相应缺血痉挛或坏死的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症、颈动脉硬化症、肾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硬化症等。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约为7.97‰。美国每年约有10万人进行下肢动脉疾病的手术治疗。静脉系统疾病以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作为常见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2%~2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DA)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介绍,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可分为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血管科药物包括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在狭窄动脉中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扩张血管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如果通过保守的药物治疗仍效果不佳,就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预后不良的复杂性颅内血管疾病,其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策略仍有争议。目前VBD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科对症治疗、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该文通过回顾VBD的相关文献,对VBD的病变特征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内重叠多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重叠多枚支架置入治疗的3例椎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例患者均为左侧颅内椎动脉延长扩张,1例左侧延髓受压伴右侧丘脑陈旧性梗死,1例合并左侧大脑后动脉破裂动脉瘤接受载瘤动脉弹簧圈闭塞术,1例左侧延髓腔梗合并左侧颅内椎动脉夹层。结果向每例患者左侧椎动脉内置入2~5枚LEO支架,完全覆盖病变;3例患者血流重建均成功,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对3例患者临床随访5~8年,无新发临床症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2例DSA随访血管形态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初步经验显示,重叠多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延长扩张症是安全的,血管重建长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经常无效,而且明显有导致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联合机械溶栓、血管成形术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多重治疗有可能促进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6.
快速和安全地治疗颅内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挑战性。新型自膨式颅内支架(self-expanding intracranial stents,SEIS)可迅速和安全地置入,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支架置人术治疗AIS的一种选择。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和Froedtert医院神经内科的zaidat等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部动脉病,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依血压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糖尿病高血压组(DE+EH),分别对颈部动脉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程度进行测定。结果:DM+EH组颈部动脉病变的发病率、合并脑梗死的情况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01)。结论:老年DM+EH组的患者易发生颈部动脉病变,提示对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需要早期防治高血压,预防颈部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部动脉病,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依血压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糖尿病高血压组(DE+EH),分别对颈部动脉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程度进行测定。结果:DM+EH组颈部动脉病变的发病率、合并脑梗死的情况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01)。结论:老年DM+EH组的患者易发生颈部动脉病变,提示对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需要早期防治高血压,预防颈部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下肢缺血外科治疗有三种方法可供临床选择:第一是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第二是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方法,适应证较广;第三是自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应于体质差和无下肢动脉流出道或流出道差的患者。大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病变:血管腔内介入或动脉旁路移植或二者同时应用;中等动脉(股动脉、胭动脉)病变:介入或动脉旁路移植或二者同时应用,或者自体干细胞移植;小动脉(小腿动脉或足部动脉)病变:介入或动脉旁路移植或二者同时应用,或者自体干细胞移植。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以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为特点的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LES区食管壁增厚,压力增高。治疗方法以气囊扩张为主,扩张治疗虽可短期内缓解吞咽困难症状,但患者复发率很高,且易导致穿孔、出血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我院2003年6月至2005年9月采用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