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39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3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46.15%、66.67%)、非典型增生(48.38%、64.52%)及子宫内膜癌(60.61%、60.61%)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19.35%、25.82%).P〈0.05。且ER、PR阳性表达强度在单纯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PR阳性表达率在其年龄、临床分期及绝经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可出现ER、PR异常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癌因子(C-erbB-2)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0例正常内膜、30例不典型增生、76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标记。结果:C-erbB-2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出现了过度表达,子宫内膜癌表达率为76.3%,且C-erbB-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有关(P〈0.01,P〈0.05)。ER、PR在正常内膜中高表达,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下降,且与分级和病理类型有关(P〈0.01,P〈0.05)。C-erbB-2的表达与ER呈负相关。结论:C-erbB-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评价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病变中表达的规律,探讨其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30例,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10例,子宫内膜腺癌88例,共148例为实验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各30例做对照组,观察芳香化酶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不同内膜病变及正常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芳香化酶蛋白和ER、PR、Ki67在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中阳性表达与增生期内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与良性病变组、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芳香化酶蛋白的阳性率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级别、淋巴转移无关。在子宫内膜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降低,Ki67阳性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意义。子宫内膜腺癌中芳香化酶蛋白与ER、PR及Ki67无一致性。结论芳香化酶基因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密切相关,芳香化酶、PR、ER及Ki67表达为子宫内膜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16、p53和rasp2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因素、多阶段的异常改变。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1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45例子宫内膜癌中p16、p53、rasp21蛋白、ER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正常子宫内膜中p53和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内膜癌(P〈0.05,P〈0.01)和EIN(P〈0.05),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组织分级有关(P〈0.05)。子宫内膜癌中,rasp21蛋白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75,r=-0.4240)。结论p16、p53和rasp21基因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rasp21蛋白的异常改变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与ER和PR有协同作用,为子宫内膜癌恶性进展和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p16、Rb和rasp2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①目的 研究p16、Rb和rasp2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的癌变机制。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1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EIN)及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6、Rb和rasp21蛋白表达,同时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情况。③结果 子宫内膜癌中p16和R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χ^2=9.03、4.37,P〈0.01、0.05),正常子宫内膜中ras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内膜癌和EIN(χ^2=10.99、3.87.P〈0.01、0.05),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及组织分级有关(P=0.015,χ^2=7.29、6.65,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6与Rb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P〈0.01),rasp21蛋白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r=0.46、-0.42,P〈0.01)。④结论 p16、Rb和rasp21基因均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rasp21基因的异常表达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与ER和PR有协同作用,为子宫内膜癌恶性进展和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ER、PR、C-erbB-2表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上皮生长因子-2(C-erbB-2)之间的关系,评价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术前预测乳腺癌的ER、PR、C-erbB-2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将365例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中的恶性钙化、肿块边缘的毛刺和是否同时合并囊性增生症与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ER、PR、C-erbB-2表达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65例乳腺癌中肿块伴毛刺者210例,钙化207例,合并囊性增生200例。ER表达阳性205例,毛刺组的ER阳性表达较无毛刺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ER阳性表达率较无钙化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合并囊性增生组ER的阳性表达率较不合并囊性增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表达阳性162例,毛刺组PR阳性表达较无毛刺组略高,钙化组PR阳性表达率较无钙化组略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合并囊性增生组PR阳性表达率较不合并囊性增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表达阳性208例,毛刺组C-erbB-2阳性表达率较无毛刺组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C-erbB-2阳性表达较无钙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合并囊性增生组C-erbB-2阳性表达率较不合并囊性增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与癌细胞ER、PR、C-erbB-2异常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钼靶x线征象可以粗略反映ER、PR及C-erbB-2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癌基因C-erbB-2、ps2及ER、PR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合的方法检测了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76例内膜癌组织中C-erbB-2、ps2及ER、PR的表达。结果:C-erbB-2基因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中即出现了过度表达,mRNA和蛋白的表达率为56.7%(60%),子宫内膜癌C-erbB-2mRNA和蛋白的表达率增加为76.3%,且C-erbB-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有关(P<0.01,P<0.05)。ps2仅在非典型增生及癌中表达,非典型增生中表达率为90%,内膜癌中为40.8%,ps2表达与病理类型、分级有关(P<0.01,P<0.05)。ER、PR在正常内膜中高表达,非典型增生及内膜癌中表达率下降,且与分级及病理类型相关(P<0.01,P<0.05)。C-erbB-2表达与ps2及ER负相关,ps2与ER正相关(P<0.05)。结论:C-erbB-2基因、ps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C-erbB-2、ps2及ER、PR异常表达及相互间的调节关系对子宫内膜癌的形成及发展有重要意义,可考虑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抑癌基因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66例子宫内膜癌、2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31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在三种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54/66)、51.7%(15/29)和12.9%(4/31),表明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呈高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正常子宫内膜,比较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临床应用P53蛋白检测对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C3A、P27^kipl、ER和PR四种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66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29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1例SC3A抗原和P27^kipl蛋白的表达,以及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在3种组织中SC3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51.7%和12.9%。P27^kip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75.8%和87.1%。比较显示,SC3A和P27^kipl的阳性率均有显和非常显性差异。(P<0.05和P<0.01)。66例子宫内膜癌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和53.0%,P>0.05。在癌组织分级表达中SC3A阳性癌与子宫内膜癌分级无显性差异。而P27^27kipl的阳性表达率则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呈明显降低。结论:SC3A检测对此癌的早期发现及提高检出率具有其实际应用意义。P27^kipl、EP、PR检测对临床治疗中选择合理方案及预测预后都是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Zhou XH  Xu ST  Song WY  Teng X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900-1903
目的探讨RCAS1与雌激素受体亚型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症内膜和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它们在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RT—PCR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2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及50例内膜癌组织中RCAS1和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内膜中RCAS1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RCAS1在正常、简单型和复杂型增生内膜中均为P表达模式,不典型增生内膜中30%(6/20)为D表达模式,内膜癌中均为D模式。正常内膜、简单型和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癌RCAS1蛋白高水平表达率分别为0%(0/20),9.1%(2/22),45.0%(9/20),68.0%(34/5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AS1蛋白高表达与患者肌层侵犯深度、脉管侵犯、ERα阳性相关(P〈0.05)。免疫印迹法、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RCAS1mRNA的表达水平与ERamRNA呈显著正相关,而与ERβmRNA表达未显现相关性。结论RCAS1高表达与表达模式的改变可能参与子宫内膜从良性到恶性转变的过程,RCAS1协同ER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与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及二者关系。方法用银染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25例作为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症25例、非典型增生19例、子宫内膜腺癌高分化26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19例,共107例作为观察组,观察在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中AgNOR的计数值和C-erbB-2蛋白表达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AgNOR计数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升高,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组中的计数值分别为(4.69±2.32)、(5.38±2.99)、(7.54±2.09),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计数在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增殖症组中虽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存在正相关(r=0.854,P<0.05)。结论AgNOR和C-erbB-2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AgNOR计数增高与C-erbB-2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AgNOR值增高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子宫内膜腺癌且提示子宫内膜腺癌恶性程度高,如合并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增高可进一步提示患者患有子宫内膜腺癌。  相似文献   

12.
C-erbB-2、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癌因子(C-erbB-2)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0例正常内膜、30例不典型增生、76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标记。结果:C-erbB-2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出现了过度表达,子宫内膜癌表达率为76.3%,且C-erbB-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有关(P<0.01,P<0.05)。ER、PR在正常内膜中高表达,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下降,且与分级和病理类型有关(P<0.01,P<0.05)。C-erbB-2的表达与ER呈负相关。结论:C-erbB-2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评价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Ki-67、ER和PR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ER和PR在子宫腺肌病增殖期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组织定位和表达强度。[结果]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腺体中Ki-67表达(40/46)高于在位内膜腺体(30/46),P〈0.05。Ki-67的表达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40/46)、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1/23)及子宫内膜癌(20/23)等病变的腺体组织中,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2/22),P〈0.01。ER和P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体中的表达分别为41/46和41/46,分别高于其在异位内膜的表达32/46和33/46;异位内膜间质中PR表达(30/46)低于在位内膜间质(44/4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Ki-67异常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过度增殖和子宫内膜瘤变关系密切,而ER、PR的低表达及Ki-67表达的增高与子宫内膜的侵袭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R、PR、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种基因蛋白在7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3%、72.0%、12.0%;ER、PR的表达与手术分期、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C-erbB-2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ER、PR、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预后有关。结论:ER、PR、C-erbB-2的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增殖细胞核抗原67(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67,Ki-6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C-erbB-2)的表达及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灶组织蜡块,检测其中PR、ER、Ki-67与C-erbB-2的表达。结果:本组Ⅲ~Ⅳ期病灶PR、ER阳性率低于Ⅰ期与Ⅱ期(P<0.05),Ⅲ~Ⅳ期与Ⅱ期病灶Ki-67与C-erbB-2阳性率高于Ⅰ期(P<0.05)。本组G3类型病灶PR、ER低于G1类型(P<0.05),Ki-67与C-erbB-2的阳性率高于G1类型(P<0.05);G2类型病灶Ki-67阳性率高于G1类型(P<0.05)。本组浸润程度≤1/2的病灶PR、ER阳性率高于浸润程度>1/2病灶(P<0.05),Ki-67阳性率低于浸润程度>1/2病灶(P<0.05);浸润程度≤1/2病灶与>1/2病灶的C-erbB-2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有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R、ER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0.05),Ki-67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C-erbB-2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7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Ki-67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PR与ER阳性,Ki-67与C-erbB-2阴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分化较佳,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4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和PCNA的表达。结果 ER、PR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二者表达的高低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PCNA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其表达的高低亦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ER、PR与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分别为r=-0.361,r=-0.441,P<0.05)。结论 ER、PR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的恶性转变和细胞分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者的联合检测在指导其内分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C-erbB-2、P53、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erbB-2、P 53、ER和PR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erbB-2、P 53、ER和P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54例乳腺癌中C-erbB-2、P 53、ER和P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0%(47/54)、83.3%(45/54)、66.7%(36/54)和61.1%(33/54);C-erbB-2和P 53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erbB-2、P 53、ER和PR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C-erbB-2和P 53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C-erbB-2、P 53、ER和PR基因蛋白对判断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的方法及意义,用抗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6例子宫内膜癌、23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2例正常子宫内膜石蜡切片ER、PR的表达,结果显示,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阳性率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分布不同。内膜癌ER、P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正常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内膜ER、P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内膜与内膜癌、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ER、PR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免疫组化ER、PR含量SP法测定对临床预后判断,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