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热”是温病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是各种温病必有的表现。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神昏”与“高热”几乎是因果关系。无论温邪在卫在气,或入营入血,只要“邪入心包”、“热陷心营”,就会出现“热多昏狂”、“神昏谵语”、“痉厥神昏”或“神昏气竭”。“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因此,“高热”是温病中邪正相争的结果,而“神昏”又是温病中的一个危急“信息”。若临床辨“症”不清,治疗不当,轻则失误病机,重则危及生命。现对温病中“高热”和“神昏”的辫“症”施治,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张敏  黄琴 《河南中医》2006,26(9):7-8
温病神昏是指温病中出现嗜睡、神识模糊、时昏时睡及昏迷不省人事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丧失意识,发病急,变化快,证情凶险,最易恶化而致死亡,是温病中的一种危重证候[1]。古云神昏多责之于胃,然温病之神昏多责之于心包。因心主神明,心包为“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温病中出现神  相似文献   

3.
急性热病,祖国医学称为“外感热病”,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而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当疾病出现寒证的病理过程的,称之为“伤寒”,相反地,若出现热证的病理过程时,则名之为“温病”,构成“外感热病”的两个辨证治疗纲领。从明、清开始,数百年间的学术争鸣,形成了伤寒、温病的  相似文献   

4.
小儿麻痹症现代称之为“脊髓灰质炎”,祖国医学有关本病的记载分散在“温病”、“小儿中风”、“小儿半身不遂”、“痿证”、“软脚瘟”等病证中。临床先见发热、肌肉疼痛,继而肢体痿软,肌肉弛缓,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骨骼畸形。关于中医治疗本病,国内报道很多,有中药、针刺、推拿、按摩等。今就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温病“伏气”学说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气”和“伏气温病”是温病学说中历来最有争议的问题。同学们结合温病课的学习,在刘仕昌老师的倡导和主持下,进行集体讨论,兹择要记录于下: 一、从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看“伏气”和“伏气温病”晋·王叔和在《伤寒例》中引《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说,认为温病均是  相似文献   

6.
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也称重型心肌炎,其特点为起病急骤,病势凶猛,预后不良,早期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广泛的心肌坏死。属于祖国医学“温病”以及由“温病”引起的“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证范畴。本文通过护理教学查房,增加对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祖贻研究员对温病源流有其独到见解,提出“温病起源于秦汉之前,并不晚于伤寒学说”的观点;认为正虚邪伏是“伏气温病”的病机特点,扶正透邪是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从而丰富了伏气温病的内涵;在温病治法方面独树一帜,提出“祛邪毒,透泄为要”、“重防变,早治当先”的温病治疗总则;并运用其温病新论指导临床治疗乙型肝炎、银屑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相似文献   

8.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性传染病、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少数非感染性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皆属温病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抗生素出现后,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温病仍然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疾病。因此,深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探讨温病学辨治理论、研制高效治疗方药,依然是温病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致力于温病学辨治理论的研究,颇多心得。兹对“截断疗法”以及有关温病治则问题作如下探讨。1“截断疗法”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温病治法中的滋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阴液存亡,对于温病预后有决定意义,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滋阴法也是温病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凡温病过程中出现阴液不足现象都可运用。正如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所说:“治温之法,法在救阴”,从而把救阴列为治疗温热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温病湿热证,然后从岭南温病湿热证、岭南流感、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的机制,最后分析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和红细胞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疸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于此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文章通过对黄疸型肝炎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解析温病学经典著作中有关黄疸的论述,探讨以温病学理论在伤寒杂病治疗中指导意义,为临床治疗黄疸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湿热类温病理论的临床运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分析了湿热类温病理论在治疗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泌尿道感染、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胃炎等疾病中的指导性作用,提示湿热类温病理论在临床感染性疾病和内科各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总结吴鞠通辛凉保津养阴法、甘寒增液养阴法、咸寒复脉养阴法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举例介绍其温病养阴三法的临床应用心得。  相似文献   

14.
发热与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中医问诊的重要内容。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把这两大症状放在病史采集的首要地位。在临床中,将因感受温热邪气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急性外感热病称之为温病。发热几乎贯穿于温病的整个过程。外感温热病又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之著而有“汗病”之称。辨别汗出的异常,对于了解温病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以及机体正气津液的盛衰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由此看出,发热与汗出两大症状对于温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历代医家关于温病发热与汗出的机理研究颇多,涉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较少。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把握温病病邪的性质及机体阴阳盛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发热与汗出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研究温病在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与规律,更好的利用温病学理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何廉臣为"绍派伤寒"继承和发扬者。传承寒温融合,发展伤寒学说。探究医理,悟出医方,方方切实可用。增订通俗伤寒论,别开生面;吸纳新知,厚古而不薄今。以六经三焦辨证而得法,法法新颖。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冰河时期"气候剧变,天灾不断,朝代更迭,战端纷纭,大疫流行,为温病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经历了两千多年缓慢摸索的温病学被时势迅猛地推上了历史舞台,成功地摆脱了伤寒学的"束缚",形成了独成一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士铎伤寒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氏认为伤寒诊病,应首辨阴阳。伤寒发病时不但依据脉诊,而且要重视以外感病的证候来辨阴阳。同时阴阳与气血关系密切,应根据病人的症状,明察寒热、虚实的真假,去伪存真,辨别阴阳,切不可阴阳颠倒,从而导致失治误治。他在张仲景研究伤寒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更明确地提出了顺经传、过经传、隔经传、两感传的治法和方药。  相似文献   

18.
“粘”是蒙医温病学中的重要病症 ,但迄今为止 ,对于“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笔者从概念、种类、特性、病因及症状等方面对“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说与新生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军  王华楠  向红 《河南中医》2005,25(12):10-11
执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而滥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于儿科临床,是目前中医儿科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分析了小儿太阳伤寒表证脉、证并治特点,提出小儿太阳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证)当及时使用辛温解表法之麻黄汤、葛根汤类,以获“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