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渭河下游综合治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在潼关汇入黄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三门峡水库建成前,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基本平衡略有淤积,两岸水利条件较好,只有少部分土地有轻度盐碱。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之后,由于下游河道淤积,华县上下游河段河床高出地面2~3.5m,成为“悬河”,  相似文献   

2.
渭河下游河道泥沙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渭河下游河道大断面淤积物资料,研究了滩槽床沙粒度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认为:渭河下游淤积物组成受来水来沙条件、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和支流入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主槽物质沿程细化趋势明显;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渭河下游河道受水库淤积影响最为明显,渭淤21以下的水下粒径组成明显细化;1986年以后渭河上游不利的来水来沙造成下游河道严重萎缩,渭淤26以下的主槽粒径大幅度细化;河漫滩的泥沙级配同样具有沿程细化的特点,但细化幅度明显小于主槽物质的变化,而且年代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余音 《陕西水利》2001,(4):9-12
三门峡水库,这颗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由于拦蓄了黄河之水,造福于黄河下游亿万人民,使中国的灾害史得以重写,从而名震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三门峡水库数万平方公里库区在创造下游安泰幸福的同时自身面临的安危境况,很少有人知道三门峡库区一大批专业工作者为库区安全所担风险与所作的成绩———忧心忡忡库区行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是水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又是一块特定的区域:以渭河为轴线,上端起始于咸阳渭河铁桥,下端终结于潼关入黄口,而以黄河北干流段、渭河下游川道区及洛河、泾河等支流入渭汇聚区的三地市十四个区县农业和…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工农业用水管理、设立下游防断流的专项用水指标等缓解断流的对策;估算了在下游断流严重的1990年~1996年6年非汛期中,龙羊峡水库给下游的有效补水量年平均为16.8亿m3,可增灌农田43万hm2,缩短了下游断流时间25%。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河下游断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东启 《人民黄河》1997,19(10):30-32
黄河下游断流是非正常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化入研究,对断流情况的详细了解分析是研究的基础。在实施黄河全流域治理开发规划的同时,抓紧缓解下游断流现象,主要对策有:进一步提高黄河上中游水库的调蓄能力;节约用水,按供水量定用水量、严格控制取水;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前、断流地区可增加临时性调蓄设施。黄河下游断流问题,涉及全流域长远治理问题,甚至若干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开展水利科学、水问题的不同空  相似文献   

6.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当地水资源贫乏,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赖黄河水。介绍了该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了黄河断流情况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影响。针对黄河断流频繁、来水量减少、水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大力建设平原水库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贡献和当前下游河道出现的新情况。根据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提出在"拦沙后期"水库下泄泥沙的级配控制、扩大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水库高含沙调控等水库水沙调控可能遇到的挑战。建议在"调沙减淤"的理念下,制定新的水库水沙调控模式和运行方式,建立包括水库以及下游河道在内的一整套水沙调控决策系统,以尽可能地延长水库寿命和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张红武 《人民黄河》2022,44(1):1-4,9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和三门峡水库及支流水库联合调度运用,标志着下游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为了尽量减少黄河下游漫滩损失,多年来水库防洪调度时往往以滩区不上水为调度目标。以包括2021年在内的近4 a秋汛为例,说明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后,尤其干流和支流洪水相遭遇时,水库拦峰错峰难上加难。为破解这一难题,认为在花园口水文站有特定限制流量条件下,应让三门峡水库拦蓄洪水,提前向非汛期蓄水位过渡,使小浪底水库在最高允许水位下预留库容,巧妙地将洪水错开下泄,必要时三门峡水库临时拦蓄水位可有所突破,以降低小浪底水库高水位带来的安全风险。此外,在入库来沙量大大减少的现状下,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应该优化调整,努力使这一黄河明珠重放光芒,完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时发挥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为下游防洪减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建设最早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分析其功过与经验教训对今后黄河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规划是错误的,没有考虑水库淤积的"翘尾巴"问题,坝址选择不当;改建是成功的,经过数次改进,摸索和总结出了使水库长期运行的蓄清排浑调度模式,1974—1985年三门峡水库冲淤已达到平衡;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发挥了巨大防洪效益,其防洪效益不在于水库调洪,而在于拦沙92亿t、为下游河道减淤约64亿t,平均减淤厚度为3.30 m。三门峡水库成功的运用实践证实了多沙河流水库长期使用的可行性,由于黄河泥沙多,因此除调水调沙增强输沙能力外,还需要通过水库和放淤等措施拦蓄、利用一部分泥沙。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黄河的来水来沙发生了变化,粗泥沙来量也有所减少,这些变化对水库和河道冲淤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以研究不同级配泥沙移特性和冲淤市场信息灵基础,分析不同地区来水来沙对水库和下游河道的影响,三门峡水库正常运用对粗细泥沙的调节作用,以及下游不同河段各粒径级泥沙沿程调整过程,拦粗泥地下游中淤的影响,为水库制定合理运用方式及下游防洪减淤治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上、下河段河道形态迥异,同流量输沙能力上段大,下段小。观测表明一定流量的低含沙洪水,就全下游来说可以产生冲刷,但对下段(艾山以下)来说往往发生淤积。本文通过实际资料分析了下游河段的排沙比关系及不同来沙条件下泥沙冲淤强度等规律,并利用下游低含沙水流挟沙力关系,深入分析了艾山—利津河段不淤临界流量。结果表明这段河道不淤流量不仅与来水含沙量有关,还与河口段淤积延伸对艾山—利津段水面比降有顶托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水沙复杂变化与河床调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曹文洪 《水利学报》2004,35(11):0001-0006
冲积河流具有自动调整的功能,针对不同的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河流会作出相应的调整。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水沙呈现有效造床洪水峰值减小且出现频率下降,枯水历时大幅度增加和小流量对河道的造床作用加强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水沙变化特性,探讨了河床沉积与形态调整的变化。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特性与不同时期年均来沙系数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当年均来沙系数小于0.015时,下游河道处于不淤的临界状态。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控水沙过程,保证一定规模的造床流量,对于塑造黄河下游合理的滩槽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阐明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和出库水沙过程条件下各业径组泥沙在黄河下游河道纵向调整规律,提出主含沙洪水期宽浅河道的河床演变模型,并阐述了含含沙水流输送过程中水位急剧变化,汉量沿程增大异常现象产生的机理,分析了1855年黄河改走现河道100我年来下淳河道纵剖面发育过程,指出上前下游河道尚未达到均衡纵剖面,人类活动造砀 水沙减少及其过程变化引起了河道萎缩,系统分析了干流水库调节水沙对其下游河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林娟  邓鹏鑫 《人民长江》2018,49(22):51-56
三峡工程运行后在枯水期增加了下泄流量,提高了长江中下游河段枯水期沿程水位与平均流量,改变了中下游河段污染物排放的水动力扩散特性,进而对河道的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武汉河段汉口站水位和流量变化为例,分析其在枯水期、汛期和蓄水期3个典型时段的水文情势变化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河道排污口附近主要污染物指标(COD和NH3-N)的扩散特性和响应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总结分析水位和流量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排污口附近水质特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流量年内分布趋于均匀化,各个不同时期的污染物扩散范围总体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下游水沙的时空调度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4,35(8):0001-0007
利用小浪底水库不同泄水建筑物的组合,塑造一定历时、流量、含沙量及泥沙颗粒级配的下泄水流与下游伊洛河、沁河的“清水”对接,在花园口站形成协调的水沙关系,实现既排出小浪底水库的库区泥沙,又不淤积下游河道的目标。2003年9月6~18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就该理论开展了原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利用异重流排沙和浑水水库排沙的特点,达到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拦粗排细”、减缓库区淤积的目的;②利用小浪底-花园口区间的洪水资源,将小浪底水库排出的细泥沙输送入海,并且不增加下游河道淤积,提高了水流的输沙效率;③实现了下游河道减淤与减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简要总结我国在黄河泥沙输移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可以利用高含沙洪水输沙入海,适宜输送的不是低含沙量的水流,而是含沙量大于200 kg/m3的高含沙水流。黄河下游洪水期窄深河道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是造成河道多来多排的机理,在低含沙水流时水流的流速达到1.8~2 m/s,床面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状态。不仅全沙如此,造床质泥沙(d>0.025 mm的粗泥沙)也存在着同样的输沙规律。小浪底水库的泥沙多年调节,充分利用下游河道的洪水输沙潜力输沙入海,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和节省输沙用水的有效技术途径。平水年、枯水年小浪底水库不排沙,全部水量用于兴利和环境用水,利用洪水排沙不必刻意拦粗排细。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平滩流量对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本文探讨了平滩流量对来水来沙的滞后响应规律,发现平滩流量不仅与当年的水沙条件有关,而且与前期水沙条件有关,是一定时期内的水沙条件累积作用的结果。当采用滑动平均值来反应前期水沙条件的累积影响时,得出平滩流量与滑动平均汛期流量和滑动平均来沙系数的相关程度分别在4年和5年时达到最大值。据此建立了能够反映来水流量和来沙系数前期综合影响的平滩流量计算方法,可以用来估算黄河下游主要测站平滩流量随水沙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上游干流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河上游干流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后,在带来了巨大的发电、防洪、灌溉和防凌效益的同时,也给枢纽下游冲积性河道的演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上游宁蒙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了头道拐站输沙能力与流量问的量化关系。在分析泥沙输移规律和宁蒙河道淤积成因的基础上,计算了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调节水沙对宁蒙河道的影响。初步计算分析了内蒙河道维持目前过洪现状及恢复到2000m^3/s平滩流量条件下所需要的水量。该研究对西线调水和水库运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来水与用水对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勇  乔西现 《人民黄河》1997,19(3):1-5,9
本文分时段、河段从来水和用水的角度探讨了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2 ̄5月份下游断汉的主要原因是下游引黄耗水量大幅度增加和游区间来水的减少;汛期下游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全河耗水的增加、水游区间来水的减少和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进入汛期蓄水运用阶段影响;龙、刘水库非汛期的补水有助于缓解下游断流的程度,但中游区间来水的减少和上游引黄耗水量的增加削弱了龙、刘水库的补水作用;全河特点是下游此黄  相似文献   

20.
张翠萍  李文学 《水力发电》2004,30(3):55-57,59
总结回顾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背景与目的,提出当前应当调整水库运用指标。依据黄河水沙年度变幅大的特点,提出了三门峡水库保持长期使用的设想,即根据汛期水量分级确定水库运用指标,或者在全年时间内,根据入库流量的大小,来决定水库是蓄水运用还是低水位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