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进行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各级肝脏纤维化不同部位声触诊量化技术(VTQ)测值的比较研究。方法:测定311例慢性肝病患者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VTQ值,慢性肝病患者均经肝穿刺活检,并行病理肝纤维化分级,以病理肝纤维化分级进行分组,分别对各组不同部位VTQ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11例中无S0级(因我院所有肝穿刺患者,肝功均有异常且病史较长,所以S0级极少见);S1级中,肝左叶与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右前叶与肝右后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S2级中,肝左叶与肝右前叶、肝右后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右前叶与肝右后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S3级中,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两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4级中,肝左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两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肝左叶VTQ值时,因受心脏搏动、呼吸、腹主动脉搏动影响,测量值可信度差。因此,不宜用此部位VTQ测值估测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微泡肝内渡越时间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根据Scheuer评分将83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无纤维化组(S0期)、轻度肝纤维化组(S1~S2期)、中度肝纤维化组(S3期)和重度肝纤维化组(S4期),分别行CEUS检查,计算对比剂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HA-HVTT)、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及肝实质-肝静脉渡越时间(PA-HVTT),比较各组渡越时间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无纤维化组HA-HVTT、PV-HVTT、PA-HVT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肝纤维化组、中度肝纤维化组、重度肝纤维化组HA-HVTT、PV-HVTT、PA-HVTT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PV-HVTT在无纤维化组、轻度肝纤维化组、中度肝纤维化组、重度肝纤维化组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HA-HVTT、PA-HVTT在无纤维化组与轻度肝纤维化组之间、轻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之间有差异(P<0.05)。HA-HVTT、PV-HVTT和PA-HVTT与纤维化程度均呈负相关(r=-0.53,r=-0.71,r=-0.48,P<0.01)。结论 CEUS获取的肝内渡越时间是无创性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期间机体胃肠黏膜循环的变化。方法15例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分别于术前(T0)、无肝前期30min(T1)、无肝期30min(T2)、新肝期5min(T3)、新肝期30min(T4)、新肝期90min(T5)、术毕(T6)测定PaCO2和PgCO2并计算Pg-aCO2和PHi值。结果与术前相比,PgCO2,Pga CO2在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5min和新肝期30min均显著增高(P〈0.05),至新肝期90min开始逐渐回落至术前水平(P〉0.05);PHi在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5min均显著降低,新肝期5min降至最低点(P〈0.05),此后逐渐上升,至新肝期90min和术前值已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术期间发生了明显的胃肠黏膜灌注不足和缺血缺氧,以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早期最为严重;随着门静脉开放和新肝功能逐步恢复,胃肠黏膜灌注和缺血、缺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52岁,因月经紊乱,体检发现左肝占位性病变15 d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肤瘙痒,无明显肝掌及蜘蛛痣,腹部对称、无膨隆,腹壁静脉无怒张,无陶土色大便;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柔软并且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轻度鼓音,肝浊音界存在,肝上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区无叩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大便常规基本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5.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标志,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过度积累。肝组织活检是肝纤维化分期和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且存在取样变异性。因此,临床仍需无创检查技术来评估肝纤维化。DWI及其衍生序列近年来已用于定量评估肝纤维化,通过无创测量受胶原纤维限制水分子的运动来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就肝纤维化的DWI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8岁,工人。因上腹疼、肝大一月入院,“B超”检查诊断肝左叶巨块型肝癌。无畏寒、发烧、腹泻史。体检:慢性病容,体温37℃,无出血点及蜘蛛痣,水膜不黄,心肺无异常发现。肝上界第五肋间,肋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中等硬度,压疼不明显,未闻及肝区血管杂音。无  相似文献   

7.
原位肝脏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和处理方法。方法:终末期肝病83例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原位肝脏移植术,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无肝前期(门静脉阻断前30min)、无肝期1min及30min、新肝期1min及30min、手术结束前,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数,并采集血标本检测凝血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电解质及动脉血气,连续监测术中尿量及输血、输液情况。结果:无肝前期与术前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基本平稳;无肝期及新肝期1min,HR增快、MAP及CVP下降(P<0.05);无肝期30min、新肝期1min及30min的PT及APTT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尤以无肝期30min延长最为显著(P<0.05);无肝期尿量显著减少。结论:肝移植术中应注意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水电和酸碱平衡紊乱、补充凝血因子等。  相似文献   

8.
去胆管肝叶肝组织形态及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大鼠肝叶胆管栓塞结扎后肝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探讨去胆管肝叶的保留价值。方法应用氰基丙烯酸酯对仅保留肝右叶和方叶的大鼠行右叶胆道栓塞并结扎,制备去胆管肝叶,肝方叶不处理或行门静脉结扎作去门脉肝叶自身对照。通过分肝静脉血化验检查、组织学观察探讨肝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及自身未处理肝叶相比,去胆管肝叶萎缩不明显,超微结构变化不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去胆管肝叶肝细胞富含线粒体、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PAS染色显示肝糖原代谢也无明显差别。分肝静脉血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减低。结论去胆管肝叶在观察期内无明显纤维化,仍保留有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分泌及营养物质代谢功能,提示去胆管肝叶具有保留价值。本实验为临床特殊情况下结扎或切除胆管而保留相应的肝脏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27岁。因"体检发现肝肿物1周"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体检发现肝肿物,大小约2.0cm×3.0cm×3.2cm,无畏寒、恶心、呕吐、无发热、腹泻、黄疸、无肝区疼痛,无肝区不适、无厌食油腻等症状。入院时查体:体温37.0℃,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8mmHg,表情自然,神志清楚,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罗音。心律齐,未闻见心脏杂  相似文献   

11.
作者分析了44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囊肾患者的肝CT 表现、肝肾功能试验及肝脾肾脏体积的测量。其中31.8%的患者CT 表现为巨大的肝囊肿,25%为小囊肿,无囊肿的为43.2%。巨大囊肿致肝体积增大,脾脏的大小与肝囊肿的存在与否无明显差异,门脉高压与肝囊肿关系甚小。累及肝脏的严重程度与多囊的病变程度(以测定尿素氮,肌酐及肾体积为衡量标准)无直接联系。除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甘氨胆酸(CG)、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在病程中的浓度变化,评价其在肝内胆汁淤滞病理转归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9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6例肝硬化(按肝内胆汁淤滞情况分组)及14例肝癌、5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样本采用生化方法检测TB,放免法测定CG,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CA19-9。结果 血清TB在无肝内胆汁淤滞组与对照组及胆汁淤滞无体征组间无显著差异;对照组与胆汁淤滞无体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胆汁淤滞有体征组、肝硬化组与无肝内胆汁淤滞组、对照组及胆汁淤滞无体征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内胆汁淤滞各组血清CG较无肝内胆汁淤滞组及对照组均显示出显著的差异(P<0.01),无肝内胆汁淤滞组与对照组间也显示出显著性差异(P<0.01);肝内胆汁淤滞各组CA19-9与无肝内胆汁淤滞肝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癌组AFP、CA19-9也明显高于各组(P<0.1)。结论 临床上胆红素是反映胆汁淤滞的粗略指标,对不同状况的胆汁淤滞判断分型困难;在早期发生肝内胆汁淤滞时CG就表现出显著升高,提示肝内胆汁淤滞,CG与肝脏损伤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是较为敏感的肝功指标;AFP反映了肝细胞的坏死再生情况,对胆汁淤滞严重程度有警示意义;CA19-9是胆道肿瘤标志物,初步观察发现其增高与淤滞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Caroli病1例     
患者男,14岁.因腹痛5小时,发现肝囊肿3月而入院.病例资料患者3月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于当地医院就诊,超声提示"肝左叶囊肿",化验肝功正常,5小时后疼痛自行缓解,后于多家医院就诊,证实为"肝左叶囊肿".查体:神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肝掌(-),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陈新国  张新国 《武警医学》2002,13(3):184-184
1 临床资料 例 1,女 ,6 6岁 ,查体发现右肝肿物半月入院。既往无肝炎、外伤及血吸虫等病史。查体 :一般情况良 ,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 ,全腹无压痛 ,未及包块 ,右肋缘下未触及肝胆 ,肝区无叩击痛 ,肝界不大 ,无移动性浊音 ,腹鸣音存在。化验 :血常规、肝功能正常 ,AFP(- )、HB sAg(- )、抗 -HCV(- )。B超 :右肝后叶 2 .8cm× 2 .5cm强回声结节 ,边界清楚 ,形态规整。CDFI见周边血流信号。CT :右肝后叶 2 5cm× 2 .6cm低密度影 ,CT值为 30 2Hu。术前诊断 :右肝血管瘤。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 ,见…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一种伴随慢性肝病的病理过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是肝活检术,但肝活检术有其局限性,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无创诊断肝纤维化的手段。在肝纤维化的早期阶段,其可通过治疗“逆转”,因此,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精确分期在控制该疾病中非常重要。由于分子影像学技术具有无创、特异度高等优点,因此其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笔者对磁共振分子影像学技术和核医学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与门静脉、肝实质螺旋CT峰值之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在分析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21只,分批分期行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后取肝脏行病理检查,然后进行分组,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发现门静脉与肝实质增强峰值在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纤维化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另外,门静脉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静脉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有可能对评价肝纤维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CP在评价肝内胆管变异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分析肝内胆管变异与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429例胆石症患者的MRCP检查资料,评价肝内胆管的解剖类型,并分析其与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结果MRCP资料显示肝内胆管变异占总病例数的31.7%,肝内胆管常型占68.3%。在肝内胆管变异的病例中,有肝内胆管结石者58例(42.6%),无肝内胆管结石78例(57.4%);肝内胆管常型的病例中,有肝内胆管结石者77例(26.3%),无肝内胆管结石216例(73.7%)。两组病例发生肝内胆管结石概率的χ2检验结果为:χ2=11.538,P<0.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内胆管变异者有更高的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1岁。10天前体检B超偶然发现肝内实质性占位,无任何不适。查体:肝脾不大,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469u/l,谷草转氨酶304u/l。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7岁,汉族,已婚。因上腹部不适,肝大1个月求诊。患者于1991年7月末开始无明显诱因右上腹部轻度胀痛不适,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量不多,呕吐后右上腹部不适无缓解。无咳嗽、发热、盗汗等症状,二便如常。病后曾在当地诊治,B超示肝明显肿大,有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疑诊肝癌而来我院求治。既往健康,无肝病史,未去过牧区,近期无服避孕药史,无特殊嗜好。查体:体温36.6℃,脉搏80/min,呼吸18/min,血压14.5/9.5kPa。一般状况尚好,皮肤无黄染,无蜘蛛痣及肝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颈静脉无怒张,右  相似文献   

20.
江华  蔡彬  赵威 《人民军医》2011,(10):893-89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82岁。因前列腺增生间断服用癃闭舒胶囊2年,因发现尿黄、食欲缺乏,伴乏力、消瘦15天就诊。既往无心、脑、肝、肺、肾等脏器疾病史,亦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近期服用过其他药物。查体: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