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秦伯未与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秦伯未参与主持编辑工作的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研究秦伯未为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撰稿的情况,分析秦伯未与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的关系,总结中医药期刊出版对其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传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有效保护民国时期中医药文献的前提下,对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文献进行利用.方法 采用Oracle 9i数据库软件,建立数据库表结构;选择馆藏民国期刊进行全文图片处理、文献主题标引;通过民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发布数据.结果 制作完成收录20种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文献的全文数据库,实现对20种该时期中医药期刊文献的多角度检索,并可浏览全文图片.结论 数字化技术是对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的再生性保护及利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期刊基本生态方面考查,体现在:期刊创办者以民间医学团体或个人为主,发展极不稳定;期刊种类以综合性期刊居多,专科刊极少;编辑撰稿者以名医名家为主,学术水平和学术氛围较高。从期刊内容特征方面考查,体现在:期刊内容中西医兼顾,助力医学知识的普及;关注时事热点,发挥喉舌作用;刊学相辅、刊校互动,与中医药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关注读者需求,重视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对民国时期中医药期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能够从史学角度客观地反映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医学术交流特点,为当代人们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医论坛》2021,36(2):65-69
近代以来,中医刊物林立,已经成为近代中医发展史上的显著特点之一。中医期刊的繁盛发展,不仅为针灸医学的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针灸著作和文章的刊发提供了新的载体。刊登在这些期刊中的著作和文章,是近代针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近代针灸医学的宝贵资料。本文正是以期刊文章为切入点,对民国时期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概括其特点,如随疾病谱变化引发针灸治疗新的探索,对特色取穴及特色针灸方法的应用,具有时代特色的针灸治疗方法等。诸多文献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民国时期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民国时期针灸临床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介绍了由上海名医时逸人主办的中医期刊<复兴中医>的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办刊宗旨、意义和作用,以期为民国时期中医期刊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鲍良红 《江苏中医药》2014,46(11):75-76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界出版发行了一系列中医药期刊,而《苏州国医杂志》是其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该刊是苏州国医学社主办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期刊,读者定位明确,栏目特色鲜明;名医办刊,名家撰稿,期刊质量上乘;集中选题,策划专刊专号,刊物个性突出;刊书互动,使期刊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这一系列举措为今天的期刊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现存民国时期由广东出版的中医期刊为例,通过对史料内容的分析和稿件来源、稿件类型、连载的论著、首发论文等统计,介绍民国中医期刊的史学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国中医药文献抢救整理的思路及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文献是指1912-1949年期间出版的图书、期刊以及报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新旧、中西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汇聚、碰撞,形成了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景观。因此,民国时期的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  相似文献   

9.
撷取民国时期有较高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医期刊《医界春秋》和《复兴中医》关于中医教育的内容,分析中医教育的政策背景,介绍中医学校的办学情况,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中医教育的发生发展、兴衰成败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杨继红 《山西中医》2008,24(4):40-41
山西地区早期的中医药期刊<医学杂志>和<医钟>,在民国时期为传播中医知识,维护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冰  邓家刚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2):1615-1616
对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历代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尚缺乏关于平性药配伍的专题研究.作者就平性药药性特点在方剂配伍中的体现做了探讨,认为:平性药与他药配伍后在"整体取性"、"相关奏效"、"中介调节"3点的体现尤为突出;通过配伍可以体现平性药"体平用偏"、"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的药性特点;气味配伍是体现平性药"调整阴阳"、"以偏纠偏"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金萍 《中医教育》2008,27(2):26-28
《金匮方论衍义》对《金匮要略》的注释发微有许多独到之处:“以经释经”,藉《内经》《伤寒论》发阐《金匮要略》;注重对仲景脉象的阐释发挥;注重病证辨证,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方论阐发,精见独到。由于此书为注释《金匮要略》第一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养血补肾方药女贞孕育汤对人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和雌孕激素受体、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服用女贞孕育汤3个周期的人LH-2时相的子宫内膜活检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结果服用该汤后的内膜增生反应明显增强,组织增殖活性旺盛,ER、PR、PCNA、VEGF、VEGFR、bFGF/FGF、EGFR、PDGFR共8种观察因子或受体的表达强度均明显增强,表明该汤具有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发育、促进DNA合成、促进血管生成活性的作用.结论补肾填精养血活血的女贞孕育汤对子宫内膜的调节促进作用是助孕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与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不同,肿瘤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具有生命属性.恶性肿瘤阴盛而阳亢,故生长快而易丁走窜,最耗气血,是谓之癌症;良性肿瘤阴盛而阳微,生长慢而倚伏不移,少伤气血,多属古人所谓积证.瘤体寄生于体内.与五脏六腑血脉相连,类似一个病理性脏器.肿瘤的发生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造成清浊相干,营养机体的精微物质中混杂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豚鼠皮层听觉中枢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刺对豚鼠皮层听觉中枢兴奋性的影响史美育曾兆麟施建蓉张美莉(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图书分类号R339.17关键词听觉皮质/针灸效应动物,实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针刺治疗耳聋与聋哑是中医学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治疗工作[1...  相似文献   

17.
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在探索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生产的众多企业中,北京琪景饮片厂在选料和炮制工艺等方面,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本文综述了相关下放还需规,介绍了琪景饮片厂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260例中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潘明继  李永辉 《中医杂志》1996,37(4):218-220
从1975~1988年对260例中晚期大肠癌进行规范性治疗,根据病情不同,分别施行根治术、姑切术或仅作改道术。术后配合中西医药和化疗,部分病例配合放疗。治疗结果,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56.12%、21.73%,平均5年生存率为52.78%。对术中发现45例肝转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5年生存率为22.2%。以上各项生存率及疗效均比国内有代表性单位采用纯西医治疗者为优。  相似文献   

19.
根据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放射疗法损伤的中医病机概括为四种证型。以发热口渴、肌肤灼热为主要表现的属毒热壅盛,治以清热解毒;以皮肤暗红、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的属脉络瘀阻,治以凉血止血;以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解郁;以气血不足、体虚乏力为主要表现的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20.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医各家学说。通过回顾中医学发展历史,研究主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阐明了《黄帝内经》中五脏阴阳辨证思维对后世各家学说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