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理论中常以“五”分类,比如“五脯”、“五气”、“五味”,此外还有“五色”、“五音”、“五方”(自然界)、“五官”、“五体”、“五志”(人体)等。  相似文献   

2.
"痰"道源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痰字经历了由“涕”、“沫”、“汁”、“饮”、“涎”,演变到“淡”,再到“痰”的过程。考《黄帝内经》无“痰”字,其中“淡”、“惔”、“澹”字与“痰”无关,咳吐黏液谓“涕”、“沫”、“汁”、“涎”,体内涎液称“饮”、“沫”、“汁”。汉晋时代称为“涕”、“涎沫”、“淡饮”。“痰”字始见于隋,并将“痰”、“饮”分立。唐代以后“痰”义确立,指排出体外之黏液、积聚体内之涎液、痰饮所致病证以及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日期和时间     
《河北中医》2011,(5):650-650
日期和时间表达方法要求准确,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没有确定时限的时间代名词,如“目前”、“最近”、“不久前”、“今年”、“明年”、“后年”、“本月”、“上月”、“下月”、“今春”、“今冬”等。  相似文献   

4.
牡蛎,广东人称“蠓”,台湾及闽南呼“蚵仔”,牡蛎的肉叫“蛎黄”。古时称“牡蛤”、“蛎蛤”、“左壳”、“古贲”。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别名“鬼服”,俗称“长牡蛎”、“海蛎子”、“蠓房”、“蠓莆”、“蠓壳”等。我国习见的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多种,产于我国沿海,牡蛎肉是名贵的海鲜。  相似文献   

5.
抽动障碍是一组以头、肢体和躯干等部位肌肉突发、快速、反复抽动,和(或)伴爆发性喉音和行为紊乱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发生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挤眉、眨眼、噘嘴、吸鼻子、耸肩或喉中“哼哼”声等,常因紧张、焦虑而加重。笔者以“惊风”、“慢惊”、“肝风”、“虚风”、“发搐”、“搐搦”、“风痫”、“阴痫”、“筋惕肉嘲”、“瘛痰”、“蠕动”、“瘫痪”、“动掣”、“躁动”、“脏躁”为关键词,在《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6.
《江苏中医药》2010,42(4):F0002-F0002,I0001
南通市中医院于1956年4月建院,至今已有54年历史,是“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单位”、“全国医药卫生先进集体”、“省文明医院”、“省、市文明单位”、“省抗非先进集体”、“省院务公开先进单位”、“南通市服务经济建设最佳单位”、“市十佳医院”、“创建无红包医院先进单位”、“市行风政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浅谈脾胃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导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病情复杂多变且危重。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属于祖国医学的“水肿”、“腰痛”、“癃闭”、“淋证”、“关格”、“虚劳”、“呕吐”、“眩晕”、“肾劳”、“肾风”、“溺毒”等疾病范畴。1脾胃功能失调贯穿慢性肾功能衰竭始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探讨软组织类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推拿“十字诀”,阐述了推拿手法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经验及体会,并提出“有力”放在“十字诀”第一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属祖国医学“脑风”、“首风”、“头风”等范畴。现代医学的“颅内肿瘤”、“高血压”、“各种脑炎”、“颅内高压综合征”、“脑血管病”、“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颈椎病”等均可出现头痛。头痛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便秘临床较为多见,便秘是一个症状,也是一个病证。本证在《伤寒论》中早有“阳结”、“阴结”、“脾约”之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热”、“热燥”、“风燥”等说;张仲景则把便秘分为“阴结”、“阳结”两类,有火为“阳结”、无火为“阴结”;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肺、肝、脾、胃及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河南中医》2020,(2):F0003-F0003
《中医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标准与规范”“针灸推拿研究”“流派研究”“方药研究”“中医文献”等栏目。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词汇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本文不是对古今汉语词汇的共同规律作系统的论述,而仅仅是想探索医古文词汇的特殊性。在讨论医古文词汇时必然遇到“字”与“词”的关系问题。医古文除少数字(如“蝈”、“蟋”、“蟀”、“葡”、“萄”、“琉”、“璃”等)不成词以外,一般说来,一个字,也就是一个词。如“参”,在“参合”、“参考”(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相似文献   

14.
王伟 《中医药文化》2004,21(3):42-42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范教材《医古文·诸家得失策》对“立心”、“立命”两处的注释有语法性错误 ,“立心”、“立命”的主语并非都指的是人 ,两个词也并非可简单地解释为“修心以认识天道” ,和“修身以顺从天道” ,“立心”应释为“主宰”、“根基” ,“立命”应释为“保养性命”。  相似文献   

15.
《河南中医》2020,(3):F0003-F0003
《中医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标准与规范”“针灸推拿研究”“流派研究”“方药研究”“中医文献”等栏目。  相似文献   

16.
《河南中医》2020,(4):F0003-F0003
《中医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标准与规范”“针灸推拿研究”“流派研究”“方药研究”“中医文献”等栏目。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与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因此,“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微于杜渐”、“有病早治”。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可见到的睡眠障碍疾病除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睡行症、遗尿等,还有“多睡”[1]。“多睡”主要指睡眠量的异常,有的学者称之为“睡眠过度”,系睡眠时间过长,较正常睡眠时间增多数小时或长达数天[2]。“多睡”在内经中称为“善眠”、“嗜卧”、“多卧”,后世医家也有称“喜眠”、“欲眠睡”、“多寐”的。本文探讨的“多睡”似与在现代医学中的“非器质性嗜睡症”临床表现一致,笔者试从中医古籍对“多睡”的阐述中总结中医对“多睡”的病机、治疗及康复方面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非器质性嗜睡症”的认识,从中医角度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字学知识分析“三焦”“焦”字的字义 ,强调在具体文义中才出现“焦”、“”、“”、“”的各种写法。对“三焦”这个中医术语的准确阐释以及对“三焦”理论的深入研究 ,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传统医德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祖望 《中医药导报》2001,7(6):282-283
中医十分重视医德 ,古代医家把德作为立业、立身之本 ,提出了许多道德标准 ,基本上形成了中医医德体系 ,中医医德可概括为“贞”、“忠”、“仁”、“慈”、“廉”、“恕”、“谦”、“勇”八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