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由上海市总工会、市文广局、市文联、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2届上海市“五一文化奖”,于2月29日颁奖。朱铁武、陈佩君、汤昭智3人分别荣获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和诗歌奖的金奖。朱铁武获报告文学金奖的作品为《凤凰涅桀》,童孟侯获报告文学银奖,作品为《“穷街”女所长》,王祖毅和徐志康分别获报告文学铜奖,王的作品为《太平洋的“吉祥使者”》,徐的作品为《滴水穿石,以柔克刚》。陈佩君获散文金奖的作品为《一座大手笔的隧桥》,李宗贤获散文银奖,作品为《弄堂春秋》。  相似文献   

2.
最近疯狂迷恋上了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作品,陆续读了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帕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而后竟然神奇地在图书馆几乎发霉的旧书架上偶遇这本《韦罗妮卡决定去死》,虽然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但这个书名一直让我考虑要不要去读,看来书名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阅读。但这样的偶遇让我决定放下心中对“去死”这样一个书名的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约翰逊是一位作家,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两本回忆录和一部她与凯鲁亚克的往来书信集。她的小说和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客》、《名利场》、《纽约时报》等杂志上,她对写作情有独钟,踌躇满志。不过最让她出名的并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美国“垮掉派之王”杰克·凯鲁亚克女友的身份。由于凯鲁亚克在美国文学界的盛名,约翰森作为作家前女友的身份几乎掩盖了她本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曹丕(187—226)的“文气说”对我国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气”是评论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如刘勰(4657-520)《文心雕龙.风骨》所言:  相似文献   

5.
郝岚 《世界文化》2008,(2):12-13
“五四”前夕,中国文坛的外国翻译小说激增。这些翻译中,被译介数量稳居前四位的外国作家都属西方流行的通俗作家之列,其中赖德·哈葛德的作品被译介的数量仅次于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而且,在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有三个在创刊号刊登西方文豪的肖像。(嘶小说》选的是托尔斯泰,制、说林》选的是雨果,1906年(《月月小说》的创刊号上赫然登着的就是哈葛德的头像,这俨然是把他作为与托尔斯泰等作家齐名的文豪,成为晚清文学“新小说”的效法对象和“热门”作家。  相似文献   

6.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1906年,卒于1975年,享年69岁,他的《第一交响曲》、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杰里娜·伊斯玛依洛娃》)、《黄金时代》等作品引起了世界乐坛的瞩目。他早先热衷于音乐的革新,但得到的却是前苏联官方的严厉批判,以致于不得不立即撤回正在排练中的《第四交响曲》;随后他以较快的速度写了《第五交响曲》,才算得到当时官方和音乐评论家的认可。从此,他开始写传统式的作品,但创新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韬晦之术。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他在作品中似乎总是探索着,一方面显然是公开的,另一方面则是隐蔽的,他以一种多样化的风格来适应这个世界。”他不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冲击,为此,他心情压抑,难以释怀,不得已只好以“宣泄和独白”为两大特色在音乐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马健 《世界文化》2002,(3):38-39
18世纪初,英国作家笛福名的《鲁滨逊漂流记》问世。这部以惊险而又有趣的孤岛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人性美的另一个侧面。从那时起,人们又不断发现出现了许多新的“鲁滨逊”。  相似文献   

8.
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家乡四川民间艺人“摆龙门阵”手法的影响,具有“恋地情结”的地方性写作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还原时代,溯及他与时代的“搏击”,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马识途早期作品的艺术变迁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大仲马曾经说过:“我最得意的作品是我的儿子。”这话当然不错。比起《三个火枪手》、《基度山恩仇记》等闻名世界且经久不衰的作品,小仲马更为辉煌有力,因为他是双重作品,即能生产作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6,(12):16-17
盖达尔是苏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而且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名气不衰,常读常新。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数《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远方》、《军事秘密》、《天蓝色的杯子》、《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等。正如作家本人说的,“儿童是我的心灵,儿童是我的作品的主题……”2004年,盖达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青年诗人巴维尔·科尔帕科夫在儿童杂志《篝火》撰文写道:“苏联儿童是在读他的小说中长大的。”最后,诗人在文章的煞尾,激情奔放地号召孩子们:“读一读这些书,陶醉在遥远年代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初,新民晚报社区版开始尝试“大社区”概念,将原来的3份报纸改成《东区资讯》、《西区资讯》和《浦东资讯》。改版后的大众社区报更强化区域概念,新闻制作和梳理上更眉目清晰。创立的《民生调查》栏目,刊登聚焦民生的话题,说的都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事。在活动策划方面,社区版编辑部发起了“烈日交警”优秀交警评选活动和“登陆爱情岛”青年交友活动,在全市收到很好的社区效应。11月4日,首次改版试刊的新民晚报社区版正式推出,这是一份针对白领的生活资讯类报纸,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故事》使房龙走向了成功,同时也在读者和评论家的心目中,形成了房龙是少儿读物作家、通俗作家的定式。即使他以严肃题材,写出了17世纪荷兰美洲殖民总督彼得·斯特伊弗桑特的传记,也被评论家不公的判定为儿童读物。《国民》杂志上的一篇书评文章说:“他那通俗易懂的文字,就像是写给孩子看的。”房龙认为“通俗作家”的帽子矮化了他,使他心里失去了平衡。  相似文献   

13.
中短篇小说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3-74
2011年上海本地作家(注:上海籍作家与在上海生活的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总体态势是平稳中有突破。上海中短篇小说创作一直保持着比较平稳的创作态势,是因为上海有一批作家一直执著于中短篇小说创作。像滕肖澜、薛舒、朱晓琳、王小鹰等作家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一直保持着比较旺盛的创作力,如滕肖澜2011年创作了4篇中短篇小说,分别是中篇《拈花一剑》(《上海文学》第4期)、中篇《大城小恋》(《收获》第3期)、短篇《正在害喜》(《江南》第5期)、短篇《天堂再见》(《作品》第4期);  相似文献   

14.
索贝·贝娄是二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受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探索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精神危机,深切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提出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历和感受。贝娄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收集在《莫斯比回忆录》(1968)中的《寻找格林先生》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和他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作家吸收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丰富养料,经过提炼、熔铸,熔入作品,这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极为常见。陶潜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桃花源记》深藏着至少是三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故事的精髓。即误入仙境、秦人古洞和烂船洲(亦称“烂柯洞”、“烂柯山”)故事。武陵人“缘  相似文献   

16.
一 華文文學中的困境意象在古今中國文學作品中,很多作家喜歡採用“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敍事模式來表現個人不幸的遭遇。在現代作家中,郁達夫的小說《薄奠》敍述一位潦倒不得志的作家“我”和一位窮困至死的人力車夫的認識,另外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描寫一位落魄文人與煙廠女工陳二妹因同住在一層組屋而認識,  相似文献   

17.
由上海文广局主办、市群艺馆承办的2008“上海之春”新人新作暨“第13届上海十月歌会”评选活动,于5月10~13日在艺海剧院举行。全市有近120个新创作的文艺作品在区县和系统复赛的基础上,参加了市级评选,市共组织了7场比赛。经专家评选,共有81个作品获奖。其中,男女声二重唱《梦之旅》等17个音乐类作品、《编》等9个舞蹈类作品、男声表演唱《梅花章》等5个曲艺类作品、小品《实话实说》8个戏剧类作品获得优秀新人新作奖,还有42个作品获得新人新作奖。2008年全市群文创作与以往相比,原创作品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题材更具广泛性。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打开《辞海》,会发现在“罗曼·罗兰”四个汉字下,用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绍这位“法国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史和音乐史教授。”文中分几个方面,简单扼要地分述了他的主要作品和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6-17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四大主题之一的“中国与世界”部分的重要展项——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先生的专题展《吴作人展》10月15日在布鲁塞尔市政厅开幕,共展出吴作人近百幅作品,既有《任重道远》《齐白石像》和《熊猫》等经典作品,也包括他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期间的珍贵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14-115
4月11~22日,《新闻晚报》携手新华社长三角新闻中心、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网进行跨媒体合作,联合推出大型直播访谈栏目“第4届上海‘民生访谈”’。本届民生访谈围绕“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如何结合世博成功经验,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主题,邀请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2个委办局的相关领导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