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重视法治建设,迈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一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根据中央四个全面思想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进程,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法治体系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程度。法治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理论创新。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当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准确把握执政规律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相继做出了三个新的重大判断,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我国走出"文革"灾难、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并在国内外的政治风波中经受住考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前提和保证;关于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三大判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把握达到新境界的重要标志."三大判断"还是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关系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提出"三大判断"的"问题范式"、提出"三大判断"的"逻辑起点"和提出"三大判断"进而实现理论飞跃的实践基础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写入执政党的工作报告;1999年宪法第三次修改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一系列新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吹响了法治建设的新号角,掀开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依靠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制度和体系来治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并存。在肯定成就的前提下,从问题出发,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确立的方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回首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奠基、改革开放初期的创建、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定型等四个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呈现出“基本理念更加清晰、目标任务更加周延、政策指导更加有力、人民意志更加彰显、机制保障更加有效”等时代特征。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党的领导,夯实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思想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立场,统筹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持续深入;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的质量和实效。  相似文献   

6.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2008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标志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既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质变的30年,也是社会主义法治从无到有、迈出了第一步的30年,而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层面所取得的进步,与中国经济法及经济法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三十而立",于此历史性时刻,回顾中国经济法和经济法治的历程,其意义不言而喻。本刊特在2008年末期刊登中国当代经济法学家史际春教授的一篇访谈录,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为界限,中国知识分子经济收入的发展和变化分为两个阶段。有的研究者将这两个阶段称为"脑体倒挂"阶段和"脑体正挂"阶段,这是不科学的;将其直接称为"知识分子平均收入低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阶段"和"知识分子平均收入高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阶段",更准确一些。这两个阶段的出现,是由社会氛围、党和国家及其对知识分子的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改革开放进程、知识分子自身状况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回顾总结公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浙江公安现代化之路经历了探索、起步、推进三个阶段。围绕推动现代警务模式成熟定型,聚焦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省域现代治理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浙江公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要着力打造服务型公安、法治公安、数字公安、人文公安。以推进现代化警务模式构建为抓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公安现代化,争取在2035年前提前全面实现浙江公安现代化,切实为中国公安现代化贡献更多浙江智慧和力量、提供更多浙江方案和模式,一是要践行平安建设这个"第一警务",二是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第一需求",三是要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这个"第一品牌",四是要强化法治公安建设这个"第一保障",五是要加强数字公安建设这个"第一驱动力",六是要提升队伍能力素质这个"第一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一贯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党的人才思想和人才工作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党的人才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尊重人才到视人才为"第一资源",对人才价值认知持续深化;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丰富发展了人才评价标准内涵;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实现了人才管理方式与时俱进;从就近育才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了人才开发利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进党管人才法治化建设,营造拴心留人的优质环境,把握人才发展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规模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治改革三十年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新时期中国法治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不凡历程,深入总结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守法以及共和国法律发展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伟大成就和现实状况,描画和展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前景,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回顾了我国推动法治改革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划分和概括了法治改革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现实成就,并在一系列调研数据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贯穿法治改革始终的七条主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法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提出"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四个伟大"辩证统一、相互贯通,是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建设伟大工程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进行伟大斗争是深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个重大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6年来法治建设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的深刻揭示,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关键,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中国建立65年的历史,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可以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前一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后一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两大时期、六个阶段"。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1949年—1956年是新中国法制初创阶段。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从恢复发展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再到今天的全面推进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回顾和总结我国行政法治30年的经验与成就,展望未来行政法治发展的前景与趋势,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经历了法制恢复重建、依法治国方略确立、发展和全面推进四个历史时期,初步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转变。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构建完善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和强化社会法治建设。我国法治模式应立足于中国国情,分三个阶段性的目标,分层次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全面"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号角,而对于依法治国应当如何全面推进的问题,全会所给出的明确解答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十分丰富,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者的共同推进;既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也要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之间的协调统一。唯有如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出有力和坚实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型民生建设;第二个阶段(1992—2011年),90年代以后的改善型民生建设;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型民生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主要经验包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征程,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阶段,认真梳理与法治相关的一些概念很有必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过程中,自"依法治国"的概念提出后,相继提出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等概念。这五个概念紧密关联,或涵摄或递进,形成了概念体系,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对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历了否定"文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相应地在哲学思想上经历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拥护标准"的主题转换这样一条主线.标准问题的不同主题讲的是认识和实践问题的三个不同方面检验的途径及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和检验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的主体依据实践结果提供的客观标准和依据理想目的提供的主观标准,在二者的互相对照、检验、修正中使实践向着合乎规律和合乎目的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只有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检验评价实践结果的主体--人民大众"这一主题通过相应的民主制度和程序而在实际中真正贯彻下去,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障使改革开放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使中国社会持续和良性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民拥护不拥护"是一切标准中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的提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完善指出明确思路。本文探讨了法治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法治经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