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次性输液器的改进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 ,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 ,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1 ] 。据报道[2 ]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每年至少发生 10 0万次针刺伤 ,其中 ,被刺伤者中护士占 80 % ,致使国外学者对此展开较多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但证实了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3] ,并且在预防针刺伤的发生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引起大多护理人员的重视。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 ,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倍增的趋势 ,医院又是这…  相似文献   

2.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葛建文  郑玲 《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2):897-899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 ,可导致患者损伤局部出血[1] ,同时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 ] 。 2 0 0 3年英格兰国家稽查办公室等机构报道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 17% ,其中 4 1.2 %的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3] ,这与绝大多数穿刺术是由护士执行有关。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 ,乙肝总感染率高达 6 0 %左右 ,乙肝病毒 (HBV)携带者已有 1 3亿[4 ] ,艾滋病毒 (HIV)的感染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故护士特定的工作性质 ,使护理人员面临着…  相似文献   

3.
针刺伤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针头造成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现已证实大约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1].近年来,对针刺伤的研究仍然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医疗单位和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的防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在职一线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仍然处于职业损伤的较高水平.王祥英等[2,3]统计显示,1年间临床一线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68.12%~84.2%,污染针头刺伤率为77.67%,年人均针刺伤2.8次,治疗室和手术室的针刺伤发生率甚至达100%.为了使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的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危害,现就护理人员针刺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护理工作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中.护理工作的2/3是注射操作, 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文献报道,护士是针刺伤受伤害的主要群体,约占 63%[1].为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降低医院感染率,我们对我院51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护理工作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中.护理工作的2/3是注射操作, 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文献报道,护士是针刺伤受伤害的主要群体,约占 63%[1].为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降低医院感染率,我们对我院51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习护士针刺伤后心理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一种与注射、手术等临床操作密切相关的职业伤害。研究表明,针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在我国乙肝总感染率高达1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我国医务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其中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心里状态,笔者就我院临床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针刺伤是一种危害大、后果严重的职业伤害。研究证实, 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是针刺伤传播的主要病原体。[1]针刺伤除了造成伤痛、造成血液性疾病的传播还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负担和压力,是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障碍,是护理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实习阶段是整个护理职业生涯的特殊部分,它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开端。护生们临床经验的匮乏、操作技能的不熟练不规范、自我职业防范意识缺失往往导致针刺伤在实习期间的高发,潜在感染的可能更大,本文综述了国内护生针刺伤现状,为指导实习护生加强职业防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1]。据报道[2],我国约有70%~80%的临床护士受到过针刺伤。因此,临床护士提高对针刺伤危害性的认识,加强个人防护,维护自身健康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针刺伤是指因操作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引发的意外针尖扎伤,造成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损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其高发生率[1-3]和造成护士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3,4]已不容忽视。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是预防针刺伤的有效措施之一[4]。  相似文献   

10.
纠正不良的护理工作习惯和行为减少针刺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金钰 《现代护理》2005,11(24):2092-2093
医务人员在医院中面临多种职业危险,如接触各种病原体;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血液、体液;被各种锐器(包括注射针头)刺伤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9.75%,丙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感染率约为3%[1]。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日趋严峻,专家估计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超过60万[2]。这些都使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锐器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相似文献   

11.
在快节奏、高度紧张和人员不足的护理工作中,由于使用非安全型的医疗用品,针刺伤时有发生。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血源性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危险的关注却很少。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我国是乙型肝炎好发国之一,乙肝病毒的携带者约有1.2亿,丙肝的感染率也达到1.7%,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其中护理人员是针刺伤的主要受害者,但80%以上的针刺伤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型的穿刺针预防。静脉…  相似文献   

12.
锐器收集盒放置架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1],护士是锐器伤和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我国护理工作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护理操作相对较多,如采血、注射、输液、配药等是导致锐器伤的主要环节,锐器伤受伤环节中,11.97%的针刺伤是  相似文献   

13.
在2006年对我院462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一年时间的护理工作考查与分析,对目前护士针刺伤危害和防护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1针刺伤的危害性1.1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它途径,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过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有资料显示1次被H 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1]。针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不但与涉及的病原体密切相关,而且与针头种类…  相似文献   

14.
安全留置针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快节奏、高度紧张和人员不足的护理工作中,由于使用非安全型的医疗用品,针刺伤时有发生。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血源性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危险的关注却很少。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率。我国是乙型肝炎好发国之一,乙肝病毒的携带者约有1.2亿,丙肝的感染率也达到1.7%,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其中护理人员是针刺伤的主要受害者,但80%以上的针刺伤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型的穿刺针预防。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害[1],职业性损伤对医护人员的危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2].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损伤.Aireny的前瞻调查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80%[3],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但是,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使护士获得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4],为此就有关针刺伤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杨亚春 《当代护士》2005,(10):65-66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及各项诊疗技术的推广,新的化学药品和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门诊病员结构的变化,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的增大,在输液室护理操作工作中很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危害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应当值得重视和防范。1伤原因及危害1.1各种外伤1.1.1针刺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A iken LH R的前瞻性调查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1]。据统计,全世界针刺伤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 H O,1998)。它还能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如疟疾、败血症等。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数百人。同时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V)和乙型肝炎病毒(H B V)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较常人大得多[2]。1.1.2其他因素引起的外伤在准备药品及药液时,开瓶器、各种玻璃碎片及玻璃注射器破裂时造成的损伤也时有发生。1.2体位性损伤注射及静脉穿刺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护理人员常处于一种强迫体位,由此引起的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发生率为8.4%[3]。而长期的注射和静脉穿刺引起的手部损伤如腱鞘炎、腕管综合症也较常见。美国一项调查证明:护...  相似文献   

17.
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应对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工作中,广大医务人员处于高危的职业暴露中,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1].而我国又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目前有1.3亿多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艾滋病(AIDS)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2];与此同时,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临床护士长期处于高致病的环境中,各种注射、输液、采血等侵入性操作潜藏着令人不安的危险,存在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感染,并且这种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如何应对针刺伤的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护理界、传染病防治委员会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护士经常与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易发生针刺伤,且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类型之一[1,2]。有研究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 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1]。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由针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说明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3]。因此,针刺伤对护士来说危害性大,探讨其针刺伤的原因,以便…  相似文献   

19.
王勤  徐晓敏 《全科护理》2012,(5):455-456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我国约80%的护士受到过针刺伤害[2]。急诊科是静脉输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以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科室,也是许多细菌的集散地,属于高风险科室。对于急诊科护士而言,  相似文献   

20.
王秀菊  刘娜  唐翠卿 《家庭护士》2009,7(14):1303-1304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及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7年6月-2008年7月在我院完成毕业实习的166名护生做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问卷.[结果]被调查护生中132名护生发生过针刺伤,占79.52%;拔下和回套针帽为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占43.55%.[结论]护生初到病房实习,环境生疏、工作压力大、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知识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加强护生岗前及临床的防护教育,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是减少针刺伤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