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用户信息环境、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学科服务和与院系的无缝对接等5个方面研究了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模式,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对该模式进行实践,为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科研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馆员工作实践,提出学科化服务的6种主要模式:嵌入科研一线提供学科咨询、开展提升科研人员信息素质的用户培训、为重点用户提供学科情报、跟踪科研动态开展专题服务、根据用户需求搭建个性化信息平台、以知识库建设推动研究机构知识管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充分认识学科化服务的重要性、设置专职学科馆员岗位、注重学科馆员能力建设、协同全馆构建服务保障体系、强化领导组织与管理、进行学科馆员的职业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学科服务难以深度广泛地开展.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提升馆员综合素质、重视对用户的调查研究、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学科馆员服务团队等方式,抑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科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化,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团队制成为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学科馆员服务质量,学科用户与学科馆员需要共建学科馆员制度,建立以考核学科馆员服务而不是以考核学科馆员为落脚点的评估机制.图书馆在构建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架构时需要处理好学科馆员团队之间、学科馆员团队与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学科馆员的核心能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学科馆员的核心能力具体体现为学科馆员的协同互动能力、学科情报能力及信息素质教育能力。协同互动能力是学科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工作最为重要的方面,这种能力贯穿于学科馆员服务的始终,主要表现在学科联络工作、用户咨询服务、用户教育和服务支持等方面;学科情报能力使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的选择、组织、发布、导航、检索和获取利用等方面可以得心应手;作为学科馆员角色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科馆员重要的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6.
嵌入式学科馆员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为用户构建一个以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环境为目标的深入信息服务,也是一种学科馆员服务的高级形式,代表着学科服务的重心由资源主导向用户主导转变。基于科技查新的视角,探讨嵌入式学科馆员信息服务模式和效率,以推进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良性稳健发展,也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介绍Lib2.0理念下学科馆员职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馆员服务平台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系统结构,认为学科馆员服务平台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图书馆专业的信息服务延伸到用户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实现学科馆员与用户随时随地的、无障碍的沟通与互动,使学科馆员服务效果达到最大化,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文章围绕PubMed系统的特色功能、相关工具与资源,探索依托PubMed开展的学科资源建设、学科领域进展跟踪、学科研究概况与热点分析、学科馆员自身素质提升、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等学科服务项目,阐述其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PubMed开展学科服务的实践,概述促进学科服务有效开展的几个措施:注重学科馆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与学科用户之间的沟通、构建不同层次的用户信息素质培训。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合作关系建立、用户信息环境构建、信息素养联合培养、嵌入式学科情报研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个性化服务的途径,提出了通过优化学科馆员工作团队和分工协作机制深化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构建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由用户、学科馆员、信息资源库、知识库、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学科馆员业务平台构成。借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推出的LibQUALTM与ClimateQUALTM评价方法,从用户和学科馆员两方面评价服务质量,并提出了该系统的优化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学科馆员最早发端于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通常指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学院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文章介绍了英国雷丁大学图书馆和它的学科馆员制,并对其学科馆员的职能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专家、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学科信息传播利用的导航者,服务对象以学科专业的科研和准科研人员为主,主动为学科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供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研究咨询服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图书馆职业分工、走向学科专业化、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是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的需要,是提高图书馆自身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Web2.0在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没有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开展Web2.0的学科信息服务中产生了困难.为了减少盲目性,提高成功率,首先需要确定馆员、专业用户、Web2.0学科服务平台和学科信息资源四个要素.在实施中,要不断改善服务内容和方式、建立用户评估和激励机制,做好创新服务的推广宣传.  相似文献   

14.
渗透·互动·个性化——Lib2.0时代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科馆员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图书馆实现学科服务功能的关键岗位。实现Lib2.0 的服务理念,就要遵循Lib2.0渗透、互动、个性化特征,将学科馆员的服务通过网络渗透到教学科研与用户,引导用户参与信息收集和知识创新,根据用户体验服务的效果来改进服务,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并利用虚拟信息平台开展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从基于嵌入式馆员和基于嵌入式资源两个角度对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其中嵌入式馆员路径包括创建密切接触用户的服务环境和融入到用户学科活动环境两方面,而嵌入式资源路径包括信息资源嵌入、文化资源嵌入和空间资源嵌入.  相似文献   

16.
论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阐述"协同"、"互动"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学科馆员制是一种协同互动的服务模式,协同互动是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与生俱来的特性,学科馆员整个服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协同互动过程。重点提出了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1)加强学科联络交流,建立良好用户关系;(2)完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或用户代表)协同服务模式;(3)建设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4)建立学科馆员团队的协同互动服务模式;(5)加强学科服务互动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服务已经在高校图书馆发展起来,而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简称为SIC)环境赋予了学科服务新的内容,SIC的服务环境和理念又为开展学科服务提供了最佳平台。SIC不仅能为用户提供贯穿学习、研究活动全过程的学科化服务,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用户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深层服务需求。文章从SIC学科馆员的建设、学科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校师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国内学科服务多以馆员主动服务、用户被动接受模式为主,存在用户参与不高,馆员成就感较低等问题,导致学科服务不能形成积极的长效机制。本研究从用户行为习惯角度出发,通过培养用户积极主动触发需求痛点行为,养成依赖学科服务习惯,增强用户黏度和忠诚度,为大学图书馆开展持续有效的学科服务提供借鉴。[方法/过程]依据钩状模型理论和信息交互模型,设计了学科服务用户资源获取和利用的行为习惯及需求调查问卷,通过调研不同用户群在获取和利用学术资源时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发现和定位用户的真实需求,由此构建三阶锚定学科服务策略架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三阶服务策略遵循钩状模型理论,循环作用,互为融通,能够充分发挥各个馆员的特长和团队合作的优势,提升学科服务价值和用户忠诚度,由外部激发用户痛点,痛点由低到高,用户主动触发和完成痛点,由此馆员精准定位用户的需求痛点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奖励,诱导用户重复投资或升级痛点,从而形成学科服务闭环。  相似文献   

19.
学科知识服务是在资源、学科、用户需求及科研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服务,可通过学科馆员对用户所需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统计、分析,提供高质量服务;可利用移动技术实现学科知识的日常化服务;可借助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学科知识服务对课堂教学的嵌入;可借助学科研究团队实现学科知识服务对科研的嵌入;还可建立虚拟社区,提供学科知识微服务。  相似文献   

20.
实施学科馆员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昆  杨菁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4):119-120
论述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和学科馆员的职责。提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认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整体建设,适应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图书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为用户开展深层次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