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78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进行中医分型,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3型。观察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9.7%,男女性别比为1.06∶1。随着年龄增长,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病变程度呈加重的趋势。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黏膜内镜严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嘈杂"、"呕吐"、"泛酸"等范畴,文章列述三则左金丸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案,分析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认为中医药辨证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赵欣  王东红 《光明中医》2012,(9):1875-1876
目的寻求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认识,从而概括出中医的病因、病机、病性、病理因素等,进一步指导中医临床治疗。结论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可行的,是有理论根据为其指导的,而且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窄带成像内镜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运用中医辨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的可行性。方法:对81例LA-B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窄带成像内镜下对其食管上皮微血管进行分级,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非参数检验得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上皮微血分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辨证用于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胃降逆法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证候及内镜表现的影响。方法将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和胃降逆法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和内镜表现情况。结果中医和胃降逆法与西医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和内镜表现的影响相当。结论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A级以肝胃郁热型(71.6%)为主,B级以胆热犯胃型(44%)为主;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反流密切相关,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胃镜表现、胆汁反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朱晓燕  朱生梁 《北京中医》2004,23(6):323-325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 14 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和胃镜下表现、胆汁反流及HP感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中医主要辨证分型有相关性 ,A级以肝胃郁热型(71.6 % )为主 ,B级以胆热犯胃型 (44 % )为主 ;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与内镜下胆汁反流密切相关 ,HP感染多为实证。结论 胃镜表现、胆汁反流、HP感染等因素在中医分型证治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内镜所见加以辨证分型 ,能提高辨证用药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的检查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60例,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型,并比较进行内镜检查后的血浆Chrelin浓度血管活性、内黏膜改变等指标的关系。结果:反流食管炎的中医证型与黏膜改变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与某些内镜下的表现及胃肠激素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证候分类,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频数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中医临床证候常见3个类型,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65例)>类肝郁脾虚证(25例)>类脾虚气滞证(20例),以实证为主,虚实夹杂证亦多见。结论:通过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因子分析模型,揭示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规范化的建立打下了一定基础,并丰富了证候分类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现代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多从肝胃出发,将近年来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与肝胃相关的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收集近3年中国数据库中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文献83篇,通过纳入标准、剔除标准选出42篇文章,以寻找核心用药为重点,统计药物运用频次及药物特性,以期对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分型与镜检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分型与镜检病理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玮琳,马健,王新梅,谭静川哈尔滨化工十一厂职工医院韩治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边德利为寻求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我们通过临床对232例患及流性食管炎病人的镜检,病理所见与中医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组织黏膜炎症、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范畴,临床上以反酸、烧心、灼热、疼痛、嗳气等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等。中医学中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吞酸”、“吐酸”、“嘈杂”、“胃脘痛”等范围。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逐渐完善,治疗上以“和法”为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因在中医病名、辨证和治疗上缺乏统一标准,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常用方药,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分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分型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一院俞彩珍,马健,赵晔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二院刁斗黑龙江省建一公司二处卫生所纪金余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学“胃痛(吐酸、嘈杂)”、“噎膈”的范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将232例患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分为四型:肝胃不...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是常见的内科疾病,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周期长且易反复。近年来,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效果突出且不易反复,受到许多医家的青睐。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的方法很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此病的情况进行分析,从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17.
选取范春琦门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16首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开展范春琦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经研究结果发现范春琦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学术观点和西医治疗原则相一致。为范春琦反流性食管炎治验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朝霞  王霞  王淑芳 《光明中医》2013,(11):2399-2399,2406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予以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结果 80例患者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 辨证施护干预效果明显,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中医升降理论源于《内经》,是阐释人体气机运动的理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主要由于胃失和降,浊气上逆。以中医升降理论来阐述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通过和胃降逆、疏肝降逆、肃降肺气之法使气机升降得平,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中医病名、病位,疏肝和胃的主要治疗大法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4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疗效可靠、药物毒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的优点,并且能大大降低复发率,特别是辨证使用疏肝和胃法治疗R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