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西藏研究》2 0 0 0年第 4期上发表有张亚生先生一篇《对西藏青作农业起源的再认识》的文章 ,《西藏民俗》2 0 0 0年第 4期上也有张先生的一篇《西藏农耕文化》的文章。后篇文章在 2 0 0 0年第 4期的《中国西藏》杂志上被作为“论点摘编”进行了介绍。张先生的这两篇文章重点在于探讨“西藏青作农业起源”及“演进”问题。总体而言 ,这两篇文章可说是长期实践工作与研究的总结性学术论文 ,为我们进一步探讨西藏农业起源与作物栽培起源等问题 ,勾画出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在此意义上讲 ,这两篇文章的价值是自不待言的 ,尽管文章中还有…  相似文献   

2.
西藏农耕民俗的起源与农业文明同步,诞生于原始信仰基础之上。这种古老的信仰乃是西藏农耕民俗发展的主流。西藏农耕民俗的产生与农耕季节联系非常密切,它主要发生在开耕播种与开镰收获的两个阶段,往往以民间节日的形式出现,在集体记忆和集体活动中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海地区农业起源可追溯到六千年前。中国历代王朝及青海地方官员都先后采用“戍边屯田”、“移民屯田”、交流引进、教民农桑、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兴修农田水利等促进措施,推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4.
从“蕃”和“乃”的词源看西藏农业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可见,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藏语因此也保存了许多古词,本文仅从“蕃”和“乃”字的词源探讨西藏农业起源的一个侧面,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从“蕃”看西藏农业的起源 自古迄今,藏族一直自称蕃(bod)。那么“蕃”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呢? 近代西藏著名的历史学家根敦群培在其所著《白史》中记载:“吾等此处,以最初时在自己语中即呼之为‘蕃吉域’(蕃境)”,在《贤者喜宴》中也可看出“蕃”早在松赞干布前就已  相似文献   

5.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效益显著增加 2007年,西藏农牧业总值达76.34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到22.3%,分别是1984年和1959年的12倍和60倍.与此同时,农牧业现代化装备达到一个全新水平.2007年,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大中型农用拖拉机9973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8.8万台,耕、耙、播、收机具达到8.4万台(套).场上脱粒机械达到2.27万台(部)、牧业机械达到0.8万台(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O.9万台(部).西藏农耕作业基本实现了由“二牛抬杠”向“兴机富民”的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关于藏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币,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印制发行的货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如何对待藏币问题,是和平解放后西藏工作中一个带政策性的问题。本文拟就藏币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作个概略的叙述。一以往西藏没有货币,清朝乾隆时始铸造和行使银钱。 (一)尼泊尔“郭章”流入西藏西藏交换不发达,很长时期处于物物交易状态,如1头牛换12克青稞(克:计重单位,约28市斤),1只羊换1克青稞,等等。这种交换方式,直到五十年代,在广大农牧区  相似文献   

7.
鹤庆坝子是个农业社会,水资源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由于鹤庆坝子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使鹤庆坝子历史上水患与旱情频发。这些因"水"而产生的灾难,使当地人产生更多关于"水"的想像和愿望,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水文化。尤其是在农耕方面,人们为了在农耕中能更好地使用"水",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水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祭祀,也有对水的管理,逐渐形成了当地农耕中的水文化。本文以鹤庆坝子为研究的区域,以农耕中关于水的祭祀、管理等活动为研究的内容。探索当地人因农耕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水的文化活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对西藏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象习习春风,拂遍千里高原。尽管近几年连遭严重自然灾害,但“世界屋脊”上的农牧业,仍然生机勃勃。西藏是以农牧业结合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藏南各地是主要的农业区,生产着青稞、小麦、荞麦、蚕豆、油菜等农作物;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则是西藏最大的牧区,有草原8.2亿多亩,其中比较丰富的草场即达8,900万亩,牧养着牦牛,马、绵羊等各种牲畜2,300万头。全区有良田340万亩、森林9,400多万亩,完全具有发展大农业的优势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人类学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及其他民族志材料来阐释北方渔猎民族的物候历,并进而探讨人类社会历法起源问题。认为物候历起源于人类的渔猎经济文明时代,而非农耕畜牧时代。物候历是人类最原始的历法,是其他历法的基础。但其他历法产生后,物候历仍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作用。物候历是渔猎民族认识自然的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和西藏的解放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时刻不忘“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毕其一生“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在解决西藏民族问题时,制订了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西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问题和在社会改革、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西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藏"安居工程"建设:基于公共产品视觉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仍比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西藏新农村建设也有别于内地其他省区,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安居工程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成为农村准公共产品。文章对西藏“安居工程”建设模式、实施及成效进行分析,提出了“安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央一再强调对西藏特殊性的再认识,这并不是说在西藏工作多年的同志对我区的特殊性没有认识,胡耀邦同志说:“是不是认识完全了、深刻了?或者认识有没有不正确的地方?怎样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西藏?”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央一九八四年六号文件指出西藏五个方面的特殊性。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特殊性呢?这个问题就必然提到我们农业工作者面前来了,因为这对于从西藏实际出发,实是求是地搞好各项工作十分必要,也是我们农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虽在藏工作多年,但对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全面、深刻,仅略抒管见,抛砖引玉,引起重视,以便群策群力,逐步地较全面地认识西藏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为发展西藏农业找到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海南岛水满村的黎族的传统生业主要由水田农耕、火田农耕(陆稻、根茎类作物以及其他作物)、野生植物采集和野生动物狩猎构成.在村周围覆盖着大面积的草地,这种人工环境是定期焚烧的结果.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环保政策的实施,这样的生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焚烧被禁止,水田农耕也得到了强化.与此同时,人们也强化了水田可使用野生植物的利用.这样生业变化导致了村落周围二次植被的恢复,也改善了村民们日常饮食的营养摄入.从环境学或营养学上说,当今的水满村的农业生产也许是合理的生业.尽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到这种生业的可持续性,但是这种生业还是可能成为未来亚洲各国农业的模范.  相似文献   

14.
宋吉香 《中国藏学》2023,(3):20-28+210
文章对西藏考古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分析了粒形、杂草生态、文献记载、生态条件等因素,认为西藏东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存在本地种植的可能性;阿里地区出土粟类作物遗存的性质尚且存疑。基于这种粟类作物遗存性质的判断,对西藏粟作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西藏粟类作物最早出现于东部地区,以卡若遗址为代表,4800cal.BP—3600cal.BP为单一的粟作农业时期,3600cal.BP以后麦作农业传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3500cal.BP—3000cal.BP已经形成了麦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并存,且以麦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粟类作物虽然占比不高,但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3000cal.BP以后,雅鲁藏布江中游粟类作物的发现出现缺环,未来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阿里地区粟类作物遗存出现时间较晚,集中于公元2—3世纪,且出土于高规格遗址和墓葬,初步推测当时粟类作物可能仅为少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所享用。雅鲁藏布江中游3500cal.BP—3000cal.BP粟类作物遗存表现出的黍的比例提升的现象,可能与这一时期牧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重视西藏扶贫工作,扶贫工作为西藏的民生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等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西藏扶贫工作已由过去的“救济式”走向“开发式”、从“就地扶贫”走向“异地扶贫”.然而,“扶贫搬迁”工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含因贫困而导致的“扶贫搬迁”,也包含因生态和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16.
黄柏权  范杨文灿 《民族学刊》2023,14(3):115-125, 154
改土归流前,鄂西南地区在饮食习惯、宴饮礼俗、居住习惯、婚姻形态、基层社会组织、交往方式、信仰传统、思想教育等方面已形成特有的社会形态。改土归流后,中央政权实施一系列社会生活改良措施:一是更新农业生产理念,强调生产过程管理,鼓励开塘积肥,重视水利建设,积极开垦荒地;二是规范婚姻礼仪,严禁同姓为婚、姑舅表亲、童婚等,肃清悔婚和随意结亲行为,整顿女家外戚干涉婚嫁;三是倡导祭祀祖先,提倡在居室正中奉祀祖先木主,并由绅士阶层率先践行示范;四是严禁民间巫术活动,劝诫民众切勿参与巫术活动,肃清“罗神邪教之家”,依据清律严惩巫术活动组织者和责任人;五是普及礼义教育,遍设地方官学,提倡乡里义学。这些举措推动了地方生计农耕化、社会交往扩大化、社会生活礼法化、岁时节令一体化、祭祀活动多元化发展。这一社会变迁是主流“大传统”与地方“小传统”的互动过程,呈现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动态交互关系,体现了王朝国家“大一统”观念的目标导向,促进了鄂西南社会生活整体面貌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全面融入更宏阔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7.
西藏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依赖于正确的决策,而决策者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一、改革是西藏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西藏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与活力在于加强教育同西藏社会、经济生活相联系,尤其是在农村、牧区,教育更要考虑联系藏族群众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思想对西藏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使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机制,西藏教育的发展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彝族进入农耕阶段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彝族古籍、神话、传说等内容来阐述彝族先民有关农业的起源、农作知识、农作物的产生、农具的产生等方面的农业知识,并从农事祭祀、农事禁忌两个方面来看彝族在现实实践中对传统农业知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论藏民族传统文化与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藏传统文化的特质所谓传统文化,主要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由知识、信仰、哲学、法律、道德、艺术、风俗习惯等组成的具有继承活性的观念形态,是处于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直接或间接、自觉或自发地为适应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结果。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恩格斯曾认为,在精神生产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各个时代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毛泽东则说:“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  相似文献   

20.
西藏当代民俗散文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西藏当代散文创作 ,不可回避的是西藏当代民俗散文的创作。“民俗散文”在西藏的勃兴与目前国际、国内正在掀起的“西藏热”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 ,无论是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旅游、探险家 ,还是艺术家、哲学家、史学家 ,甚至收藏家都把视角和嗅觉调适向西藏。在此基础上催育而生的西藏当代“民俗散文” ,自然从一起步便格外引人瞩目。但是 ,认真审视西藏当代的民俗散文创作 ,其本身却沉陷在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难以区分的两难境地。而某些人的一味倡导之举 ,既将问题掩藏在表面的繁华之中 ,同时 ,也使人无法看到西藏民俗真实的潜藏和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