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参与式扶贫模式虽涌现出一些成功典范,但贫困人口的参与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间有诸多障碍和问题需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大规模推广参与式扶贫的政治社会环境和贫困人口自身的小环境尚不具备,只有政府和农户合理分权、分工,密切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实现扶贫开发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常常会自发地偏离旅游扶贫的初始目标,学者们因此主张通过"社区参与"来克服单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以具体项目为基础的开发式旅游扶贫过程中,开发商、社区居民和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将进行多阶段的连续动态博弈,并形威包含"极度挟贫"和"极度开发"等多种情形在内的连续得益分布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意味着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得益均衡和信息完备对称,尤其是社区居民的习俗惯例随着旅游开发进程不断变迁和优化,从而使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能真正融入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开发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扶贫模式的历史逻辑,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三种模式。这三种扶贫模式的实现,是基于三个"同质性假设":(1)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2)通过产业投资,必然能够培育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具备正常的劳动能力。这种前提预设,已经不适合目前农村剩余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囿于既有扶贫模式的政策缺陷,结合广东省情,扬弃它们的局限,为之注入新的扶贫绩效评价尺度和创新制度安排,其实现路径是推行"治理保障型"扶贫模式,以赋予贫困人口主动脱离贫困状态的再生产能力。制度运行机制的实践构建体现为支持性制度变迁与修复性制度变迁的同步供给。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景区旅游,社区休闲”的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是一条保护世界遗产资源的新途径。这一模式实现的基础是遗产地社区旅游,关键是世界遗产旅游要与社区协调发展。协调机制有世界遗产资源开发规划与社区发展规划协调;遗产景区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居民旅游意识和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遗产旅游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发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存在不少问题。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应该检讨和反思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法律机制的缺陷,调整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法律机制的理念,完善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民事主体法律制度、财产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蒋斌  谢勇 《学术论坛》2005,(2):79-82
文章通过分析在贫困农村社区扶贫项目制定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阐明参与式监测评估的必要性及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促进政府参与式村级扶贫规划实施中参与式监测评估实施制度化、机制化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从社区参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两者契合的角度对非遗进行开发的专门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树立以社区为中心的非遗旅游发展理念、构建涵盖各利益相关者的非遗旅游协调机制、建设信息对称的非遗旅游信息共享平台、丰富社区参与非遗旅游的方式、保持社区参与非遗旅游的动态性的社区参与非遗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型,以期更好地实现非遗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PPT(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是与我国旅游扶贫最贴近的理念,也是国际上"通过旅游减少贫困"的主要途径。回顾了PPT历程,分析了我国旅游扶贫在借鉴PPT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PPT和旅游扶贫、SF—EP的比较,强调了PPT"以贫困人口受益为核心"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根据PPT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了PPT与我国旅游扶贫在目标定位、政府职能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突破贫困陷阱和扶贫陷阱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困境: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地位被忽视;贫困人口的脱贫主体意识严重不足;扶贫利益相关方缺乏对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且忽视对贫困社区内生力量的培育。本文以秦巴山区贫困村个案工作的行动研究为切口,通过对贫困户增能赋权的干预,从扶持受困个体、培育自组织和优化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实证分析了社会工作精准帮助贫困个体及其家庭稳定地脱离贫困困境的途径与效应,并建议在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政府购买专业性社会组织提供精准扶贫服务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社区和谐与旅游发展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旅游开发要求理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关系,并使其权利分配实现均衡。而弄清社区内部的权力运作机制是社区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制订行之有效的社区旅游伦理规范必将匡正社区旅游多重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易与博弈原则,促进古老社区的内部演化从自为走向理性,并为最终实现社区和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村低保的全面实施,中国的农村扶贫从开发式扶贫为主转变为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并重,扶贫资源也大幅度增加.然而,这一政策转变似乎没有带来明显的减贫效果.我们的研究发现,由于数据基础和估计方法不同,国家统计局估计的贫困人口和民政部门确定的低保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国家统计局估计的是经济上的贫困人口,而这些贫困人口绝大部分有劳动能力.民政部门确定的农村低保人口主要是一些特殊的人群(残疾人、慢性病人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些人口中的相当部分的收入水平并不低于贫困线.中国需要建立统一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改善农村扶贫对象的选择和瞄准机制,以提高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12.
总体而言,基于中西方在旅游发展阶段、民主化进程、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以及土地所有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国内的社区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利益点、主动性和程度是不同于西方的.目前,中国的旅游项目开发以旅游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在旅游项目开发中被边缘化.基于整体保护、持续发展等理念,本文将旅游项目的开发与旅游地区的社区发展相结合,探究景区项目与社区项目的互动关系,探讨政府、企业和社区各相关者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景区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的冲突日益凸显.冲突涉及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众多利益相关者,诱因从宏观角度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冲突的主要诱因,居民就业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利益分配不均是核心影响因子,环境污染、淳朴民风破坏、交通压力、居民生活水平没有有效提升是重要影响因子.为实现景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公共投资机制、补偿机制、增权机制和公平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参与式方法所强调的,一是对弱势群体赋权,二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平等磋商,三是提高发展进程中各种投入的效率。本质是激发各利益相关方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本文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在5·12汶川地震重灾区民乐村开展参与式灾后重建规划的实践,分析政府科学回应社会和群众需求的方法与条件,提高政府和社会援助效率、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可能性,研究刺激公共品需求、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的途径,探索社区管理模式转型为社区自治模式的基本框架。文章认为参与式灾后乡村重建可以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城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20年的临近,我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的工作重点。当前我国深度贫困攻坚的难点在于,自然条件恶劣带来的扶贫工作困难、深度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困难、贫困人口的结构变化造成的工作困难、脱贫人口容易返贫的难点、边疆地区肩负安全稳定和脱贫致富双重任务的难点。针对攻坚深度贫困的难点,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加强社会参与和环境保护。2020年后扶贫开发的战略方向则要放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脱贫基础;注重精神扶贫,加强社会参与;实现生态扶贫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整体注入到精准扶贫过程中,让生态环境优势通过科学的产业开发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具有生态经济价值的发展成果,进而带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共享发展理念是破解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均衡等扶贫开发难题,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增进贫困人口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如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指南。增强对扶贫脱贫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共享发展与扶贫脱贫的内在联系,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引领,有利于解决脱贫攻坚的关键性问题,激发扶贫脱贫的动力、增强扶贫脱贫的活力、凝聚扶贫脱贫的合力、提升扶贫脱贫的效力。坚持共享发展,实施精准方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运用科学思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延边州乡村旅游扶贫的绿色观光、休闲体验、产业协同、混合发展的四种主要模式,可以归纳出延边州因地制宜,精准识别、深入挖掘民族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创新营销模式,以及多渠道吸引资金、注重人才培养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延边州应通过统筹旅游规划,融入乡村振兴大格局;完善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全面振兴;加强监测,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此推动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的内外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问题,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根据马克思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原理,中国农村贫困的形成机理也应从外部因素(即外因)和内部因素(即内因)进行分析,外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失衡、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保障的缺失、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等;内部因素包括农村人口增长快、家庭负担重、文化程度低、人口素质差、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低、贫困文化的影响等.针对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形成机理的内外因素,本文提出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对策:宏观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中观层面上,调整和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微观层面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形成民主参与式的扶贫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口空心化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项目扶贫VS主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而实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则是这场攻坚战中的"硬骨头"。当下,民族地区扶贫既遭遇着"项目扶贫陷阱",也面临着打工经济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所致的脱贫主体严重弱化与缺失。依据中央精准扶贫的思想,民族地区扶贫应摈弃先前项目扶贫为主的思路,坚持以脱贫主体能力培育为主、以经济开发扶贫为辅,提升民族贫困地区的内源式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地区旅游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应采取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利益关系;强调真实性、突出地方性、保护民族性;发展小企业、培育大企业等旅游发展战略,并特别注意解决好保护与开发、当地社区居民受益问题、生态旅游与旅游扶贫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