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宗教教育与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东升 《贵州社会科学》2008,217(1):133-136
北洋时期的宗教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宗教教育来看,教育体系日趋完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幼稚园到大学宗教教育体系,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教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世俗化的人才,他们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政府部门、工商业、文教事业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的监督管理之下,哈尔滨犹太社区曾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保存和继承犹太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哈尔滨犹太社区的学校教育还成为促进民族统一的积极因素.犹太知识分子在开展哈尔滨犹太社区的学校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开展犹太民族学校教育而兴建的犹太中学校舍目前已成为哈尔滨最重要的犹太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是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一站,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犹两个民族、中以两个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渐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民国中央政府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问题,在历史上创造性地将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的普及工作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并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事业以有别于古代文教政策语境,制定系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来予以推进。本文从边疆教育史、民族教育史、地方断代史、政策专题研究等四条研究路径概述学界对民国中央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讨论了课题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宗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种带普遍性的世界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抽象的哲学到人伦日常,无一不打上宗教的烙印。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既有传统的宗法性宗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又有中国化了的外来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们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对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借鉴佛道宗教文化的历史必然性作一简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国时期,天主教传教士主要在新疆北疆地区进行宣教和创办学校的活动,而基督教新教的瑞典传教团主要在南疆地区通过创办学校、编译、印刷、出版、发行书报杂志等印刷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等多种教育活动进行传教。传教士所办学校层次低,学生人数少,但课程内容和教材因地制宜,宗教知识和科学文化并重,丰富了当时新疆教育的形式,传播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多种原因,其教育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6.
宋仕平 《兰州学刊》2009,(9):154-156
土家族传统教育的发展与汉族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土汉文化双向互动式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并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这是土家族传统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在土家族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官学与私学一直呈现互为补充、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官办教育机构与民办教育机构共同构成了土家族传统教育的完整组织体系。在土家族地区,传统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宗教教育在向受教育者灌输宗教教义、宗教人生观、宗教道德观的同时,又充当世俗教育的手段和工具,服务于世俗教育及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希伯来语的复兴是历史、社会、政治、教育和宗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学校教育在希伯来语复兴中所采取的特殊方法和步骤,使得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语言规划理论分析了这些方法、步骤和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青 《江西社会科学》2000,(10):110-112
中国文化传统的许多特质影响到中国古代教育,统一性影响到官学与私学的办学,乡里情谊是学校昌盛发达的重要原因,讲求实用直接左右着教育内容,重视自觉、自律、自强,强调意志锻炼影响了修养原则,提倡静学与学术师承制约着教育原则与方法。认识与理解体现在古代教育中的文化传统,将有利于今天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在各民族中,原始宗教与世界宗教同时存在,本土宗教同外来宗教并行不悖。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和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的动机和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和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和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并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过不可否认的深广影响。今天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宗教,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  相似文献   

10.
略论宗教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世俗教育的影响佟德富,杨桂萍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特质等。对于宗教与政治、宗教与道德、...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奴化中国,恣意破坏中国的文教机关.一时间,中国的中等教育蒙受重创.为保存教育实力,增进抗战力量,国民党政府勉力应变,建立国立中校制度,督行分区设校,力推职业师范教育,并积极救助由战区退出之教育员生.中国的教育基础不但没有因战事而动摇,反而在某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剂良药;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13.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大力挖掘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时代课题。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开发、再生提炼,建立相应的实践教育基地,并把它贯通到国民教育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时期,用文字记载的典册的不断出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可资依据的教材;史官制度的逐步确立,巫史职责的逐渐分野,一方面使我国丰富而连续的历史记载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则使历史教育有了比较专职的历史教师;学校教育的产生,则使历史教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体制,也使史官在学校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界对先秦思想教育实践的衍变进行了追本溯源和总结概括,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立场建构起了现代化的学科研究体系。西方学界基于实证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将对先秦时期中国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导向了世俗政治的实用主义立场,不利于科学呈现我国先秦时期思想教育实践的历史原貌。先秦思想教育实践经历了从以生存为主到人文主义关怀凸显、从以宗教性活动为主到以政治活动为主的衍变过程。新时代唯有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语境下继续拓充与深化中国思想教育实践的研究,方能充分挖掘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基础教育以私塾为形式,人文性的四书五经为其内容。清末民初,私塾为理性化的班级授课制所取代,这是理性在教育领域的第一次胜利;近十年来,基础教育集中于乡镇以上学校,村小学被拆并,乡镇初中日渐缩减,农村教育资源被抽空,这是理性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扩张。理性化带有形式合理而实质不合理的悖论特质。基础教育之理性化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导致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越来越淡漠。目前,较为富强的中国社会也越发意识到,文化归宿之于中国人安身立命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所在。克服教育理性化阴影,在于文化的再植入。故而,面对教育理性化,亟待嵌入文化意识,须将本土文化嵌入基础教育之中以避免教育的无根性。  相似文献   

17.
王晓玲  徐静玉 《学术探索》2013,(11):147-152
张謇对江苏教育近代化中的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通过参与对近代学制的修订,推动了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率先成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推动省级行政机构的改进,并以江苏教育会为依托辅助教育行政,完善了近代教育行政制度;还通过与江苏教育界人士的长期共同努力,实现了江苏教育经费的独立,初步建立了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教会女校起了开先河的作用。传教士为“宣教”的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积极倡导女子教育,创办女子学校,资助女子出国留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