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普及、侵人性诊疗技术增多,以及吸毒、性病、艾滋病(AIDS)的急速蔓延,致使各种严重免疫缺陷患者的数量显著增加,因而使他们受到侵袭性相对较弱的微生物(如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本综述着重对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特性及其感染部位、感染途径、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医院内真菌感染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显著降低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HIDS)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接受治疗的CD4T细胞计数增加表明其免疫功能已有提高,HAART使HIV/AIDS相关的真菌感染率由90年代中期的25%下降到现在的20%,耐咪唑类药的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很少出现于HIV感染者,而HIV合并真菌感染者在接受HAART后也不需要超长时间的抗真菌治疗,随着HAART的有效应用,HIV/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得到显著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外科术后真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调查肿瘤外科术后患者真菌感染的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ICU2000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1256例术后患者进行统计,发现术后真菌感染88例(7%),对其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呼吸道(75.3%)和消化道(8.9%)为主要部位。结论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术前放化疗以及侵入性治疗是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医院真菌感染34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54,自引:5,他引:49  
本文报告了1994年1~9月出院病历中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34例患者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34例真菌感染者中,33例为深部真菌感染(97.1%),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58.5%),其次为泌尿道感染(19.5%)。本组检出致病真菌43株,以白色念株菌为主(51.1%)。感染病例大多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老龄者占70.6%。分析认为,医院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基础疾病、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年龄等。深部真菌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除与基础疾病、年龄等密切相关外,认为还与感染难以早期诊断及抗真菌药不良反应多,且严重限制了临床医生应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传染病医院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情况、菌种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首次在某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确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1月—2019年9月共有667例艾滋病住院患者,其中有195例发生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9.24%。感染菌种以白念珠菌(163株)、新生隐球菌(36株)和马尔尼菲篮状菌(22株)为主。标本来源以口腔拭子(黏膜白斑,133株)、痰(41株)和血(31株)为主,其中,口腔拭子、痰检出真菌均以白念珠菌为主,分别为119、18株;血检出以马尔尼菲篮状菌(15株)为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OR=2.237,95%CI:1.190~4.204)、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OR=1.614,95%CI:1.013~2.574)和HIV-1 RNA载量高(OR=1.817,95%CI:1.039~3.176)是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系统抗病毒治疗(OR=0.736,95%CI:0.576~0.940)、CD4+T细胞水平高(OR=0.583,95%CI:0.351~0.968)和淋巴细胞计数高(OR=0.798,95%CI:0.644~0.988)是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早期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检查和规范抗病毒治疗;提高机体血清蛋白水平,改善营养状况;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联用的种类和剂量等措施,可减少艾滋病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真菌病。过去认为该病少见,但随着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人数的增加,其已经成为AIDS流行区患者的常见机会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之一。即使有效的抗真菌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病死率仍高达20%[1]。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这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包聪妹 《现代保健》2010,(15):70-71
目的探讨真菌感染的现状,预防和减少继发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54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感染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占74.07%,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道,所有患者发生真菌感染前均使用过抗菌药物,多数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部分患者曾采用侵人性治疗。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具有较强抗真菌活性。结论高龄、严重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侵人性治疗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马振兴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502-1503
目的:探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预防和减少其发生的措施。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02例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分析。院内真菌感染者102例,占同期内科系统院内感染者的11.28%,好发于呼吸道(69.61%)、恶性肿瘤(11.76%)、中风(9.8%)。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81.62%)。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且有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史和部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史。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84例老年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1986年以来84例老年肝衰竭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按病情转归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果真菌感染菌属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8.33%)、烟曲霉菌(9.52%)、热带假丝酵母菌(8.33%);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43.88%)、口咽部(32.65%)、肠道(9.18%)、血液(5.10%)等;治疗转归:有效35例(41,67%),无效49例(58.33%);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曲霉菌属感染等;多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是判断此类患者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结论对于老年肝衰竭患者,积极预防感染,加强肝脏原发病的治疗,注意心、脑、肺、肾等脏器的监测和维护,早期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改善老年肝衰竭及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孙林青高颖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全身免疫缺陷性疾病。近十余年来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给人类、社会、国家、家庭及个人带来严重危害,现在我国已进入流行早期,在AIDS成为我国的严重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