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鸣晓 《城乡建设》2016,(10):38-40
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改变大规模异地城镇化模式的弊端,创新城镇化路径的重要途径之一.山东省以流动人口进出平衡的特点,把县域作为就地城镇化的组织单元,把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就地城镇化的基础性空间载体,成为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典范.本文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山东省就地城镇化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指出省域层面上虽然具有显著的就地城镇化特征;但微观层面上就地城镇化仅适应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呈现异地城镇化特征.因此,各地区必须立足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空间政策,避免就地城镇化模式在所有地区的简单套用.  相似文献   

2.
“以工带农、以工建镇”的江苏省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代表模式之一。在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导向下,探寻小城镇发展转型路径成为新时期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产镇要素驱动视角,回顾了江苏省小城镇40年的发展历程,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网络、制度变迁”四方面探究产镇要素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聚焦从“拼合”到“融合”的演化路径,针对小城镇产镇要素失调的现实因境,提出构建“产、镇、人、文”四位一体的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体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发展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视点     
正01仇保兴:小城镇是大城市不可缺少的"拦水坝"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对城镇化做规划要坚守五类底线,其中,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第一类底线。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已证实:没有小城镇作为"拦水坝",人口的洪流就会大量地涌入大城市;没有小城镇提供的就地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就易引发"贫民窟病";没有小城镇对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贡献,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浙江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特征及发展动力,对这27个试点镇根据各自的特征划分为七个主要的类型,并分析了每种类型的小城镇的要素优势及从“镇”到“市”的发展路径.进而结合“第三意大利”案例研究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如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公共干预及规划的引领,包括完善的空间规划机制,实现小城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良性互动发展,进而实现这些小城镇从“镇”到“市”的转换,更好地发挥小城市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量大面广的小城镇在国家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始终被寄予很大期望,但成效如何仍值得深入讨论。文章以广西4个典型小城镇的迁居意愿调研数据为基础,从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五种生产"视角,分析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研究表明,孱弱的本地物质生产能力是影响小城镇居民择居的关键因素,异化的基于本地社会网络的精神生产过程弱化了小城镇居民的地域认同,自身、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方面也未达到可以实现可持续再生产的目标,这一不完整的社会再生产链条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异地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居民的择居行为更多的是在现实条件下的被动选择,难以成为与大中小城市并列的空间实体。应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协调本地发展,积极协调"五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基于比较优势完善本地化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促使小城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地城镇化模式转型问题值得关注。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就地城镇化地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四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历程分为"非农化起步—乡村工业引领的城镇化发展—‘再城市化’发展"3个阶段,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三闲’起家、工业引领、政府规制加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在就地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城镇空间的塑造,还催生新的治理关系。研究从治理的角度探讨就地城镇化转型现象,得出3点结论:(1)就地城镇化地区转型进入"再城市化"的新阶段;(2)不同参与者在就地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带来治理模式的变化;(3)就地城镇化地区只有加强空间管控和优化物质环境,才能转型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城镇面广量大,在城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小城镇在推动城镇化进程、承接大中城市产业外向转移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镇级市作为小城镇培育的重要举措,其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对于推动镇级市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陕西省四个镇级市试点之一的——富平县庄里镇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产业发展现状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重点在产业发展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展开讨论,对庄里镇级市发展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就地城镇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地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它以小城镇为节点,因地制宜,形成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促进小城镇的繁荣。中国西南山区地势崎岖,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有些中小村镇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依托这些资源进行发展。研究选取了重庆市最具西南山区旅游村镇特色的永新镇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获得了人口状况、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分析,总结了旅游业在促进城镇建设及扩大劳动力需求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并对促进西南山区旅游村镇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速度不加快、城市口味快速提升以及城市功能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城中村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有断向小城镇蔓延展的趋势。本研究的小城镇城中村是乡村地区口“就地城镇化”的产物,其形成的大背景中国的村城镇化,其政策背景是小城镇发展战略,经济背景是农村工业,人口背景是小城填外来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0.
受土地资源约束,更多山地区域城市(镇)空间拓展转向"向山要地"的趋势已不容忽视。在山地区域以生态线索为依据,尊重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特征,避免生态安全隐患,科学地开展城市建设,对于保障城镇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延安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借鉴云南省、重庆市和湖北省十堰市等类似的山地城镇化实践经验,以生态为导向,尝试提出了山地城镇化的建设思路和具体策略;并以延安城市建设为例,结合区域生态格局要素,提出了基于小流域汇水自然特征保护的"分散式"空间布局形态、基于水土流失防治的淤池坝综合利用、"挖建填避"策略导向的建筑布局模式以及城市功能整合引导人口再分布4项具体的山地城镇空间建构模式。以期为中国山地城镇化过程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多维度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回顾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山西省小城镇当前面临地位下降、辐射带动能力弱、设施水平低、建设管理落后等问题,客观分析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土地制度不明是当前山西农村对小城镇发展最大的牵制因素,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城镇职能、推进就地城镇化、调整公共服务配置格局、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五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和区域关系的和谐。文章基于对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及需求的分析,以云南易门商贸物流产业区为例,对山地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提出四条"新型"发展路径:产业城镇化路径、上山城镇化路径、集约城镇化路径和人本城镇化路径。通过打造特色低碳产业区,探索四化同步城乡空间协调发展,为今后我国推行山地城镇化具有典范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迟 《小城镇建设》2006,(12):75-78
一、从20世纪80年代到“十一五”:小城镇发展正在走出困惑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22字方针”。“十五计划”更提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并且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党的十…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承担着转移本地农村人口、聚集产业、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功能;是承接城市资源、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平台。我们要把优先发展小城镇放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思考,放在科学发展观的大框架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是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进行农民市民化的各种探索,其目标是实现农村居民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共享城镇化福利。事实上,农民市民化的路径既包括大城市的异地城镇化,也包括中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近地城镇化"等多种形式。本文基于调查,着重于从空间层面入手,对乡村居民城镇化的真实意愿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兼顾就业和居住的城镇化目的地选择来看,乡村居民意愿最强的不是烟台市区,而是县城;②当乡村居民面对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时,子女的教育问题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③大多数农村户口持有者不愿放弃户口进城,工、农兼业模式仍将是主导发展模式;④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民仍需要与农田保持较近的耕作距离,因此就地城镇化模式可能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小城镇被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取向也日益明确。在实施小城镇战略的过程中,形成市镇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城市系统扩张的总体考虑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小城镇在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局面。 一、市镇分离体制 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 从理论上讲,“市”与“镇”是既有差别又存在密切联系的两种社区形态。相对于“市”而言,“镇”的规模较小且与乡村的关联程度较强;而相对于乡村社区来说,“镇”与“市”更为接近,因而通常被当作城市系统的  相似文献   

17.
《中州建设》2012,(12):59-59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县域空间范围,乡村和小城镇是居民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大多是“乡村型”的。县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设新市镇,推进“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温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镇级市"这一突破性思路,使得这一新名词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各方高度关注。中心镇是延伸县(市)级中心城市向农村地区提供服务的中间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是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而我国行政执法权以县一级为主体,乡镇层面很少。乡镇干部形象地说:"天大的责任,巴掌大的权力。"建设"镇级市",就是在不对城镇行政层级作大的变动的情况下,通过扩权改革解决强镇责大权小功能弱的突出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建设"镇级市"实际上是温州强镇扩权改革的深化,其实质并不在于"镇"改"市",而在于赋予强镇更多的自主发展权。  相似文献   

19.
《中州建设》2011,(24):51-52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县域空间范围,乡村和小城镇是居民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大多是“乡村型”的。具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设新市镇,推进“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2013,37(3)
<正>在我看来,这个主题中所讲的"城市",应包括已有的一些小城镇。在19683个建制镇中,有740个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这些镇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建设面貌来说,已经达到或接近小城市的标准,应该按城市来讨论它的功能与发展。从东部到中西部,多年来,中国许多城市和小城镇在讨论城镇功能时,仍然习惯于提出要做工业大市、工业强市,工业大镇、工业强镇。现在的情况有些变化。2012年6月我去参加贵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