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现实中施工降尘措施形同虚设的问题,提出了施工扬尘自动控制的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施工扬尘自动控制硬件设施已经得到市场化的背景下,如何设定相关的控制参数是施工扬尘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工作。为此,2016年3月~12月对广州和佛山地区11个房建施工项目的 TSP和PM2.5进行监测,并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对相关的参数设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据此得出珠三角地区房建施工扬尘自动控制系统相关参数设定的建议:道路扬尘应作为施工扬尘控制的重点,监测位置应设在施工场界四周的隔档或围墙上,监测指标应为TSP和PM2.5,施工扬尘贡献值(实际监测值与背景值的差值)作为自动控制阈值指标(即△TSP和△PM2.5),喷雾降尘措施自动控制阈值上限值为100m g m3(△PM2.5)和250m g m3(△TSP)、下限值为80m g m3(△PM2.5)和200m g m3(△TSP)。  相似文献   

2.
江澜 《山西建筑》2011,37(5):208-209
通过应用二重源解析技术同时解析出邯郸市主城区各单一尘源类和混合尘(道路尘和城市扬尘)源类对受体中颗粒物(TSP和PM10)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并分别计算道路尘对城市扬尘和土壤风沙尘的贡献,并提出了减少城市扬尘,降低空气TSP和PM10的措施,为环保部门进行污染控制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某办公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质量平衡方程对西安市某办公建筑室内颗粒物浓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该建筑室内外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进行了实时监测。结合线性回归方程、室内外监测浓度线性拟合曲线及室内浓度随时间的指数拟合曲线,对该普通办公房间室内颗粒排放源及室内颗粒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建筑室内PM10的平均发尘为7.93~12.48 mg/h,室内PM2.5的平均发尘为2.89~4.08 mg/h;室内PM10和PM2.5呈现指数变化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连市某典型路段为测试地点,对街道、临街及远街建筑物内空气质量进行实测,测试项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及室内外PM2.5浓度。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测试期间街道PM2.5浓度平均值为98.46μg/m3,超标率达81.25%,污染程度严重;街道PM2.5的浓度变化受气象条件综合影响,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呈一定的正相关性,与风速变化呈负相关性;临街建筑室内PM2.5浓度与街道PM2.5浓度具有正相关性,主要受通过围护结构渗透进入室内的室外污染源影响;远街建筑的PM2.5浓度与街道PM2.5浓度相关性较弱,主要受室内污染源影响。  相似文献   

5.
栗涛  陈旭 《城市住宅》2017,(12):121-123
建设工程是城市扬尘的贡献源之一。针对工程裸地,应用复合型抑尘剂,经试验确定喷施量后,利用抑尘雾炮车按设计路线及设计喷施方式进行抑尘施工。施工前后大气总颗粒物浓度(TSP)对比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抑尘剂可使大气TSP浓度降低90%以上,并且低于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浓度限值。另外,相对传统防尘网苫盖的抑尘方式,其综合经济成本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基于"不保证天数"的细颗粒物(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我国主要城市PM2.5室外设计浓度。提出了室内PM2.5负荷的概念,并基于此给出了建筑室内PM2.5污染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了在特定尘源条件下各级过滤器PM2.5的计重效率,为过滤器选型提供基础数据。针对室外大气PM2.5情况,提出了系统的节能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植物群落为材料,对45个样方分别进行减尘率以及不同高度、宽度、时间条件下PM2.5浓度的测定,分析行道树绿带对PM2.5细颗粒物的滞尘效应及其时空变化。研究显示,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对PM2.5滞尘效应的强弱顺序为:乔草型乔木型草坪型乔灌型乔灌草型灌草型;植物种类丰富,具有乔木、草本植物或灌木球零散布局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PM2.5的滞尘效应较强;群落垂直空间中PM2.5在10m高处浓度最高,5m处最低;而PM2.5浓度在群落水平空间的中心位置最高;群落中PM2.5随时间的大致变化在9:00浓度最低,之后曲折上升,在15:00达到最高,随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南某生态性大学校园内的PM2.5浓度进行为期一周的布点监测,获得校园内PM2.5的浓度分布数据,结果表明整个校园内的PM2.5浓度基本超出了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值。通过分析发现PM2.5超标与城市灰霾天气有很大的关系,灰霾天气是造成其超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校园内施工场地施工的影响。最后,结合数据分析提出了改善校园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处于城市形象的五大要素之首。道路绿化诞生之初即源于人们对道路环境的需求,道路绿化是改善道路微气候条件的重要策略。因而,合理地进行道路绿地规划设计,使其生态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城市道路空间微气候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选取1.5 m人行高度的温度、相对湿度、PM2.5浓度作为微气候指标要素,模拟不同道路绿地率、道路绿带断面形式对道路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增加道路绿地率能改善城市道路微气候效应,起到降温增湿、消减人行道PM2.5浓度的作用;第二,相同绿地率情况下,道路绿带断面设计的绿带数越多,道路绿化降温增湿效果越好。40%绿地率的四板五带式效果最佳,对比无绿化道路温度降低率约为11%,湿度增长率约43%;第三,道路绿带断面设计形式影响了PM2.5浓度在道路空间的分布,导致机动车道PM2.5浓度增加,人行道PM2.5浓度减少,40%绿地率的两板三带式对人行道PM2.5浓度消减效果最佳,对比无绿化道路增减率最大提高了27%。  相似文献   

10.
<正>施工现场智能化监控是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地中的典型应用,包含施工能耗监测、施工扬尘智能监控、噪声智能监控、现场视频监控、室内有害气体在线监测、数据中心管理系统、PC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应用等功能。地图、视频和数据结合,只需一部手机即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数字化监控。建筑施工(包括建筑工地、建筑垃圾、进出运输车辆等)与道路扬尘是城市PM2.5主要来源之一。文明、环保施工,采取切实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
目的研究包头市东河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为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群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4月27日—6月5日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中化学成分检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富集因子法对颗粒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来源于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土壤风沙尘、工业粉尘,对PM10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9.44%、27.17%、20.36%。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2.5来源于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工业粉尘/燃煤尘,对PM2.5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03%和29.98%。无论是沙尘天气还是非沙尘天气,PM2.5中As、Zn、Pb、Cd等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均高于PM10。结论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来源于自然源以及工业、燃煤尘的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的加重,控制PM2.5污染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以湖州市局部区域为研究对象,实地测试研究区域内的大气PM2.5浓度,分析PM2.5浓度分布特性,探讨研究区域内各主要污染源对本区域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得出结论:在多数时间内,各测点PM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实测区域的PM2.5浓度由下风向到上风向逐渐降低,且下降幅度较小;本区域的PM2.5主要来源为输入性污染;关注的污染源中,某大型食堂对测点区域PM2.5污染影响较大,某工厂有一定影响,主干道、水泥搅拌站、热电厂及某中型食堂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混凝土预制件(PC)装配式施工方式的扬尘排放特点,掌握该方式的扬尘分布规律以加强污染防控,选取了杭州市某典型建设项目,以PM10作为监测指标,使用自主研发的监测设备对装配式施工各项活动进行扬尘浓度实地监测,汇总得到大量扬尘浓度原始数据。对比不同施工活动的扬尘排放状况,分析其扬尘排放特点及主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由于PC装配式施工的各项施工活动扬尘来源较少,使得整体PM10不高且较为恒定;由于装配式施工的PC构件在场外预制,需要运到场内堆放和吊装,造成场内道路扬尘,这是施工扬尘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绿地系统都是城市户外 公共活动、文化展示、景观美化等功能的重 要载体。此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地系统 研究使其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城 市的主要户外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的空气质 量关乎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虽然已有部分 研究开始初步探索城市绿地在消减空气颗 粒物上的作用,但仍缺乏更加系统性的对比 研究,以揭示不同绿地类型中绿地率、植物 群落结构等特征对空气颗粒物的不同消减 效应。本文采用定量测定的方法,对重庆市 典型的绿地类型进行全年的测试分析。研究 表明:绿地率最高的公园绿地对于空气颗粒 物的消减率最明显;在一年四季中,TSP在夏 季的消减率最高,PM 10 的消减率春季最高, PM 2.5 的消减率冬季最高;在不同空气颗粒物 的消减率对比分析中,各种城市绿地对TSP 的消减率最高,能达到15%以上,对PM 2.5 的 消减率最低,在夏季甚至出现负值。由此可见,城市绿地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粗颗粒物(PM 10 )都具有很好的消减效果,但是在对细 颗粒物(PM 2.5 )的消减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公众对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求的推动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作为基本监测项目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肇庆市已完成PM2.5的监测能力建设和实时发布。根据2012年6月5日城市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监测数据,出现了城市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监测因为仪器方法技术局限而出现负值和“倒挂”(PM2.5监测浓度高于PM10)的现象,对该现象的研究分析对将来的自动监测工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4)
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结合博物馆类型建筑特点,监测分析了3个典型区域(展厅、公共空间、办公室)室内空气PM2.5整体水平;通过分析典型雾霾段室内外PM2.5浓度I/O值,研究各区域室内外PM2.5浓度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室内外PM2.5浓度线性方程,分析影响各区域浓度的因素。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及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治理中国科技馆PM2.5污染措施,旨在为博物馆类型建筑室内PM2.5污染研究及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交通绿化在城市建设滞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温州地区城市交通绿化PM2.5、PM10进行实测分析,总结温州地区城市交通绿化的滞尘规律,为今后温州城市交通绿化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穿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影响因素;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被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浓度具有相关性,气密性好的外窗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强;颗粒物穿透围护结构的过程受换气次数影响。因此,对于住宅或无正压保证的建筑,应采取较高气密性外窗、保证外窗密封胶条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加强墙体预留孔口的密封以及定期维护等被动式控制措施,以减少室外PM2.5向室内的穿透。  相似文献   

19.
采用使用后评估方法,通过连续监测和主观问卷调查,对某已投入使用的新装修办公室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该建筑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较低,人员在室与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较小;CO_2浓度较低,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平均浓度未超过规范限值,部分办公室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超过限值,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未超过限值,PM2.5和PM10的浓度受人员活动影响较小,主要与室外颗粒物浓度相关;TVOC浓度对人员评价有显著影响,建立新建建筑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模型时,TVOC浓度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于2015年4—12月(除7,8月外,每月一周)实测了该幼儿园室内外PM2.5浓度,结果显示:室外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60.6μg/m~3,室内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32.5μg/m~3;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系数达0.74,检测期间平均约有52%的室外PM2.5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室内55%的PM2.5变化由室外颗粒物源导致;实测期间,时均I/O值为0.69,变化范围为0.1~5.46;I/O值受室外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随室外PM2.5质量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室外PM2.5浓度较高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减小,室外PM2.5浓度较低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增大;室外空气湿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正相关,室外风速与室内外PM2.5浓度负相关,而室外温度对室内外PM2.5浓度影响有限,但与I/O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