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用于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ICP监测,研究组给予PbtO2联合ICP监测。记录两组监护期间监测参数和研究组的PbtO2监测结果,比较两组监护期间的甘露醇使用总量,统计两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监护期间ICP监测天数、最高ICP平均值、平均每天ICP值、ICP20 mm Hg次数、最低脑灌注压(CPP)平均值、平均每天CPP值、CPP60 mm Hg次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为(141.56±19.22) g,显著低于对照组(168.27±24.03) g(P0.05);研究组监护6个月后的预后良好率(64.71%)显著高于对照组(38.24%)(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应用PbtO2联合ICP监测,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患者脑缺血缺氧状况,并能准确指导脱水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选取监护病房内2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记录不同PEEP下(4mmHg、8mmHg、12mmHg)的ICP、平均动脉压(MAP)、CPP,研究其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PEEP升高后IC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EEP为12mmHg时CPP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ICP、CPP变化明显,与MAP降低有关。结论PEEP升高至12mmHg不会明显的影响ICP,ICP、CPP的变化受MAP变化的影响,在保持MAP稳定的前提下,使用PEEP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给予有创颅内压监测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脑疝发生率、甘露醇使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经分析:其预后更好,并发症减少,甘露醇使用量较少。结论 ICP监测可早期发现颅内压改变,早期予以处理,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另外ICP的资料可提高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李炳森  关健雄 《现代保健》2014,(10):143-144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监测继发性脑水肿、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57例。监测组于入院后24 h内或开颅手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内压监测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7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术后给予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甘露醇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9%,组间对比(P0.05)。结论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有创治疗中采用颅内压监测,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为对症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临床价值高,值得肯定使用。  相似文献   

7.
万璐 《中国卫生工程学》2023,(5):668-669+672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无创颅内压监测组,对照组(不进行颅内压监测),每组45例。对照组常规使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根据监测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无创颅内压检测和心电监护仪检测,记录颅内压、脑灌注压,计算血肿侧与健侧颅内压的差值(D值)。治疗后对两组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记录甘露醇使用量、使用时间,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侧颅内压、脑灌注压、D值在无创颅内压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颅内压明显低于治疗前,D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甘露醇使用量、甘露醇使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颅内压监测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态监测颅内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另予以动态脑室内置管监测并控制ICP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术后ICP变化、脱水剂应用情况、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d观察组ICP低于对照组,脱水剂使用量较对照组少,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脱水剂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指导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减少脱水剂使用量及术后并发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71例伤后24h内入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7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 ICP监护治疗组出现三例ICP>40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中等增高(20~40mmHg)CT检查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PP)、CT影像中环池变化与病情变化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以量化术前评估指标,选择最佳救治时机,指导临床手术时机的选择及用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1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PP值、CT环池值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数值.以CPP下降至70 mmHg前、50~70 mmHg及低于50 mmHg的指标分3组,每组均为51例.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 CPP>70 mmHg的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CT环池值0.4 mm时,预后良好28例(54.9%);CPP 50~70 mmHg的B组患者,手术时间为CT环池值0.7 mm时,预后良好40例(78.4%);CPP<50 mmHg的C组患者,手术时间为CT环池值2.2 mm时,预后良好45例(88.2%).环池前后径和GCS评分呈正相关性(r=0.564,p<0.01).结论 针对意识障碍加重的病例,环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依据颅脑损伤患者的CPP及CT环池值双因素的变化情况来进行评估,可以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71例伤后24h内人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7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ICP监护治疗组出现三例ICP〉40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中等增高(20-40mmHg)CT检查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颅内压是脑外伤、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的重要临床指征,颅内压增高是临床急症,掌握患者颅内压状况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颅内压监测仪是临床的诊断设备。监测颅内压即可为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直接依据。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能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探讨术中应用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ICP)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溧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术后予以脱水、抗感染、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中放置颅压探头,监测患者术后ICP水平。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ICP水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GO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 d和7 d两组患者ICP较术前均降低,GCS评分较术前增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脑积水和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联合术中颅压探头的使用能够通过监测ICP水平,使患者ICP水平更有效的降低,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等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4.
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ICP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21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210例颅脑外伤患者在ICP监测下21例发现ICP骤然升高而再次手术,其中13例发生于术后6 h内.(2)ICP与GCS呈负相关(P<0.05).(3)预后良好者146例,预后恶劣者64例,预后良好者平均ICP为(16.21±2.92)mm Hg(1mm Hg=0.133 kPa),预后恶劣者为(28.42±3.76)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持续动态监测ICP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有创颅内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2例经手术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观察组在手术过程当中使用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后治疗效果的评分为(9±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分,住院时间14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9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显著少于对照组的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颅内压 (ICP)的变化 ,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17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 (对照组 )常规神经外科治疗 ;另一组行颅内压监测 (监测组 ) ,据颅内压的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颅内压监测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P<0 .0 1) ;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者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节治疗措施 ,降低并发症 ,对于提高此类病人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实质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晨琛  姜启周  裘五四 《健康研究》2009,29(1):25-26,3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实质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例,入院后分别于两侧额部钻颅置入光导纤维传感器行两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压(brain parenchyma pressure,BPP)监护,术后给予亚低温治疗,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收集两侧大脑半球BPP数据,并行配对对照。结果术前监测的两侧B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h、48h、72h不同时间点监测的两侧B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侧脑实质压力均比术前明显下降,亚低温治疗后,患者两侧脑实质压力差基本消失。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两侧脑实质压力差,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渗盐液早期治疗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在治疗早期采用甘露醇溶液为患者降颅压复苏,研究组40例采用高渗盐液,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30、60、180 min)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心率(heart rate,HR)、尿量(urinary production,UPD)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降颅压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降颅压的维持时间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当两组患者的MAP水平维持不变时,研究组的CPP、HR与UPD水平改善情况则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早期采用高渗盐液性降颅压复苏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GCS评分为3~8分,所有患者均行脑内压监测仪植入手术,持续观察患者颅内压4~15,d,观察患者颅内压力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对患者应用COS评分表进行评估,其中恢复良好10例(50.0%),中度残疾5例(25.00%),严重残疾3例(15.00%),植物生存1例(5.00%),死亡1例(5.00%).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脑室内ICP检测可有效控制患者颅内血液,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仪对其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以采用常规方式监测患者情况作为对照组,以采用颅内压监测仪监测患者情况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及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23例患者中,3例死亡,死亡率为13.04%;对照组23例患者中,9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39.13%,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4.0588,P=0.0439)。结论: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助于及早发现颅内出血,及继发性水肿,为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了依据,并能及早发现并治疗微小病变,降低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