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祝由疗法与原始思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由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由<素问@移精变气论>所提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灵抠@贼风>亦日:"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从<内经>所论可知,上古时祝由治病是基本的治疗方法,它适应于无邪气深入,而血气内乱的病症,具体实施由巫师操作,实施前必须先懂得疾病发生的原因.但<内经>并未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王冰以"祝说病由"释解祝由,后世医家多从其说.  相似文献   

2.
祝由是我国古代通过祝说病由,并给予安慰和暗示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疗法,但由于原始祝由术和鬼神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在近现代常被视为迷信糟粕而遭弃用。然后世发展的祝由术实则与现代心理疗法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对治疗很多情志相关类疾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客观地看待祝由,挖掘其科学内涵,取其精华。本文探析祝由术的历史沿革、治病机理以及古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祝由"最早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历代医家学者对其的理解见仁见智,态度褒贬不一,甚至还有巫师神汉之流,附会"祝由"之名,从事迷信活动,可以说"祝由"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道路步履蹒跚。时至今日,应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祝由",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味反对,应该辩证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发挥"祝由"的作用,丰富祖国医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移精祝由疗法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精祝由疗法(下称本法),系指通过向患者祝说病之由来,去除其心理障碍,从而移易精神,调整心态,藉以消除心身疾苦的心理疗法.其特点是不假药物、不劳针石,以语言治疗为手段.本法导源于古代的"祝由"法,当属中医意疗的范畴.鉴于历史上"祝由"曾被批判而否定,以致其内涵的医学心理学要素蒙尘.为此,本文不揣简陋,予以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现作浅识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苏光陆 《养生月刊》2007,28(11):968-972
历史上最早有关催眠术的记载是中国的《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者,乃催眠治病也。  相似文献   

6.
<正> "热结旁流"是指由于阳明燥热内结引起以腹泻稀水为主的一种病证.关于本病的辨证论治,《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均有所论述.本文就经典著作有关原文的论述结合《蒲辅周医案》中"热结旁流"一案进行讨论,以便加深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掌握其辨证论治规律,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一、经典著作关于热结旁流的论述1.《伤寒论》少阴病急下存阴证治的原文指出:"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少阴病多虚,但在病程中,若脏气充实,阳气来复,亦可由虚转实.本条所论即是少阴由虚而实,转属阳明,成为热结旁流的辨证和治法."自利清水"与"下利清谷":同是下利,但二者有虚实寒热之别.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医学中"心主神志"的说法,历来引起激烈的学术讨论,这种讨论也引起中医理论是否科学,怎样修正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必然要发展,但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及正确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譬如,先秦古人及早期的中医学并不是不知"脑主神志",而是由复杂的、综合的历史因素决定了"心主神志"一说,到封建社会中后期以至于今天人们反而逐渐地不了解这种历史变革过程,现今的争论也正缘此而起.笔者试将先秦古人及中医学关于"脑主神志"的资料初步作以归纳.  相似文献   

8.
从"先医后巫""信巫弃医""医巫并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元代民间存在的"信巫不信医"现象,并结合前人研究与史料分析了其存在与盛行的原因。除了医药资源的缺乏与医学知识的局限、庸医的泛滥、疫病的威胁等因素的影响外,政府的态度以及"祝由书禁科"的设立加剧了民间"信巫不信医"的风气。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文人与医人对"祝由"以及疾病中"巫"的成分进行了理性判断和认识。探讨元代民间"信巫不信医"的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元代社会的基本状况,对于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徐晓东老师悉心研究方剂遣药配伍三十余年,学验俱丰,用药灵巧,疗效卓著。祝味菊为海派名医,善用温热之法,对疑难重症皆嗜用"附子",习称"祝附子"。徐师深研祝氏《伤寒质难》与医案,察其在使用附子时,常与枣仁、磁石、茯苓配伍,十占七八。故徐师结合祝氏"温阳"的学术思想与自身临证经验将其四味命之为"祝四味",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笔者就此总结徐师"祝四味"临证运用经验,以飨同道。1 "祝四味"配伍思想  相似文献   

10.
1966年在成都召开的精神神经病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强调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的重要。1978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上专题讨论了精神科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这一重要课题。近二十年来精神科医务人员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勇于探索,深入钻研,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当前的形势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深入人心,广大医务人员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情很高;但普遍感到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困难很大。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研究什么?即选题问题;二是如何研究?即研究方法问题。关于选题,近来我国精神病学界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前提下,对精神疾病如何辨证分型;另一是"痰火"和"血瘀"两种发病理论的讨论。这些讨论无疑是有益的,但提出的各种论点尚有待大量实践加以验证。我个人认为,选题应着眼于临床实际。理论研究要注意其实用价值。选题范围不妨宽阔一些,但应当把治疗方法的研究作  相似文献   

11.
陆葳  卢苏  傅友丰 《河北中医》2012,34(7):1075-1075,1092
祝由是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其名始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凡有疾病,惟用祝由而已”.祝由是最简单易行的语言、行为的心理疗法,主要是言语的开导,在古代还包括禁法、咒法、祝法及符法等.它体现了朴素的心理学思想,而这种朴素的思想到近代才被西医用安慰剂也有治疗作用的实验来证明.现祝由逐渐被继承为用语言暗示、行为矫正来治疗因功能失调导致的心身疾病的一种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对<金匮玉函经>进行校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部分原文中含有一些巫医祝由的字眼,对此,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两种误解:一是张仲景不可能相信"巫"和运用"巫医"方法来施救伤寒病;二是张仲景著<伤寒论>也不可能与"巫医"同流合污.为此,笔者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乡先哲祝味菊先生为近代著名医学大家,曾先后在蜀、沪等地行医.临床上以温补为特长的诊疗风格在医界影响很大,学术上以见解特独的"祝氏学派"蜚声杏林,处方遣药擅用附子,世称"祝附子".兹值祝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就祝先生的生平事略、医学成就及其<伤寒质难>的主要学术见解作简要介绍,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未病的概念,大阪大学药学部的著名学者有地滋教授认为:"未病"除了指健康无疾病以外,还应包括"脏器相关性未病"、"免疫遗传学未病"和"遗传代谢学未病".关于未病的分类.主要可以按不同医学分类和按不同层次分类.  相似文献   

15.
针灸目前已应用到许多疾病的治疗中,但如今关于"热则疾之"讨论较多,而对"寒则留之"讨论较少,本文通过对"寒则留之"的讨论,将其治疗方法和结果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系统论述了藏象、经络、腧穴、运气及部分疾病的诊治法等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内经》的脏腑学说,古今论述颇丰,但鲜有系统讨论眼、耳、口、等"七窍"的文献,本文试讨论《内经》对"七窍"术语的论述及其后世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祝谌予治疗过敏症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故全国名老中医祝谌予教授临床善用过敏煎治疗各类过敏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过敏煎简介 过敏煎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 g,甘草3~6 g组成,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 该方具有御卫固表、抗过敏的功效.方中防风辛温解表,疏风胜湿;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该方药味虽平淡,但立方精巧,诸药组合,有敛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盖过敏性疾患,虽症情不同,但其机理则一,皆由过敏所致,皆可用本方治之,体现了异病同治之真谛.  相似文献   

18.
用公共关系理念和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心.选择405名选修公共关系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教学与课堂讨论,自制调查问卷等反馈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公关理念能培养与训练大学生的自信心,但在不同学校、专业与年级间学生的认同有显著性差异,应加强相关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先秦至清末中医古籍中关于"口眼(喁)斜"记载的检索和分析,讨论了古文献中该病名在现代医学病名中的指向.分析古人对"口眼(喁)斜"的病位、病因病机、治疗及病程的记载,认为古医籍中对"口眼(喁)斜"的主流认识指向是"周围性面瘫",但值得探讨的是,相当部分医籍中所描述的"口眼(喁)斜"不仅包括"周围性面瘫",而且可能包含"特发性面肌痉挛".在参阅古籍中"口眼(喁)斜"的理论时应加以辨析,并应在临床实践中做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20.
"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中医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仍是一门有一定科学性与先进性的唯物辩证法,是沟通中医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是中医现代化科研思路的宝库.五脏相关学说在临床诊疗上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研究,但仍有其局限性,未能很好地填补五行学说原有缺陷.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因此,对中医五行学说应进行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