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是2003--2007年《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所发论文的汇集。一卷在手,读者不必再耗时费力查找,即可纵览近年学术史研究的代表观点。另外,它不仅仅是论文汇编,人选文章依据“学术史通论”、“学术现象”、“学者个案”、“学术批评”以及会议讨论等专题加以划分,除了便于阅读,更能让读者从具体文章以及专题分类来了解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所以,对有兴趣于学术史研究的人来说,它也堪作探索门径的专书。据主编余三定先生自言,此书的出版目的是“全面回顾‘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开办历程、系统检视该栏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深入地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推动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前进、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近几年来《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论文选集,也是该刊特色栏目建设成果的一次汇集。文集对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术批评、"当代学术史"的学科建设以及当代"学术史的周边"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尽管有些并不详尽,但终究不失为当代知识界的真实心声。回顾当代学术发展的历史,对于清理当前的学术生态,找回学术和学者本有的尊严,推进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与展望》(载《光明日报》2004年2月24日)中写道:“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研究,即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学术发展和繁荣的表现。”新时期“在对学术自身进行基础性、学理性研究的同时,还展开了实证性的研究。对于学术自身的实证性研究,主要包括关于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和学术史的研究。”“学术史方面的著述,除了历代的学术史、当代各学科的发展史外,还出版了不少的‘红学’、‘鲁迅学’的等特殊学科的学术史。”上引这一段话是对当代学术史研究与著述情况的一个简要概述。《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李明山、左玉河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计465千字,以下简称李著)是较早出版的对中国当代学术史进行综合、整体、宏观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术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在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余三定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并积极开展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有关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论文,先后出版了《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当代学术史研究》(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主编)等多部著作,《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多次全文转载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2012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他在该社出版的第三部著作《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这部专著的面世,标志着余三定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渐人佳境,并开始超越自己,向着新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5.
继《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之后,余三定教授又出版了《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这是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当代学术史的重要成果,也是反思中国当代学术得失的一部著述,值得关注、庆贺。  相似文献   

6.
征稿启事     
正《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船山研究"栏目是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全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栏目、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首届湖南省期刊优秀栏目。主要发表有关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船山)的研究成果。倡导学术创新、经世致用。除了传统的王船山文史哲思想研究之外,尤其重视王船山思想的比较研究、王船山思想的当代意义、王船山思想与当代各学科的发展研究、王船山思想研究本身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王船山佚文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诸问题,包括学者的主体性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学者的自律与学术规范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发展的环境问题以及当代学术史成为学科的可能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无不蕴含着余三定教授的学术生命的演进轨迹。在当代学术史研究这一领域中,余三定是起步甚早、用力甚勤、收获甚丰的研究者之一。从学者个案研究到学术史宏观的构建,从学术规范等学术史细部问题的讨论,到学术史何以成为学科这样的大视野开拓,都显示了余三定厚实的学术积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余三定将当代学术史研究推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诸问题,包括学者的主体性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学者的自律与学术规范问题,当代学术史研究发展的环境问题以及当代学术史成为学科的可能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无不蕴含着余三定教授的学术生命的演进轨迹。在当代学术史研究这一领域中,余三定是起步甚早、用力甚勤、收获甚丰的研究者之一。从学者个案研究到学术史宏观的构建,从学术规范等学术史细部问题的讨论,到学术史何以成为学科这样的大视野开拓,都显示了余三定厚实的学术积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余三定将当代学术史研究推到了学科建设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是2003-2007年<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所发论文的汇集.一卷在手,读者不必再耗时费力查找,即可纵览近年学术史研究的代表观点.另外,它不仅仅是论文汇编,入选文章依据"学术史通论"、"学术现象"、"学者个案"、"学术批评"以及会议讨论等专题加以划分,除了便于阅读,更能让读者从具体文章以及专题分类来了解学术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所以,对有兴趣于学术史研究的人来说,它也堪作探索门径的专书.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个学术的时代,尽管经有古今之分,学有汉宋之异,但追求学术的独创性、实证学风和学术吏视野,始终是清代学术最显豁的特征,也是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和方法论背景。清代诗学虽不以原创性为突出特征,但力求突破前人藩篱的创新意识与实证学风相结合,却带来理论阐释、诗人评论及作品分析上空前的深刘和细致,对学术史研究的重视更赋予它善于总结前代理论遗产、推源溯流、包容古今的集大成色彩。清代诗学家评论当代诗歌的历史感、讨论理论问题的学术史意识和诗歌史研究的热情,无不显出其学术精神与当代学术的相通。本有鉴于此,试图从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入手,探讨清代诗学的学术史特征,从清代诗学述的丰富性、专门性和实证性来看清代诗学的学术性,从历代诗学献整理、传统诗学阐释和诗歌史研究三个方面论述清代诗学整体上的集大成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桂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内容之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以壮族文学史研究为著,其重民族性研究、重理论总结、重田野调查、重第一手资料、重全方位研究、重触类旁通开拓新领域等成功经验,值得桂学研究的诸学科借鉴;而其由具体现象如文学作品入手研究本地域民族的民族性,更是桂学研究的宗旨之一;其对本地域文化、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孜孜不倦的研究,这也是广大桂学研究者所共有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教师通过对教授领域的学术研究或学术研究动态的把握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中国文学史》课程为例,从"教"与"学"两个角度以例证说明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熊伟先生新著《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研究》的最大学术创见,是系统提出了"图书馆广义本体论",明确了当代图书馆学科的逻辑起点、逻辑主体和逻辑终点,推动当代图书馆学科体系发生了"客观知识本体论"转向。该书提出的当代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要从"无居之变"转向"有居之变"、研究思维要从"如吾所识"转向"如其所能"、研究方法要从"逻辑实证"转向"计算模拟"等重要学术主张将对图书馆学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的兴起与演变关涉到人文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台湾和如何“阐释台湾”这个至关重要的当代命题。后殖民理论如何“在地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构成我们理解90年代后台湾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脉络。“后殖民本土论”与“后现代民主”之间,在“后殖民本土”与“后殖民民主”之间,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潜在论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赵本山成为社会公众人物进入大众视野时,赵本山的身份开始变得复杂与暧昧起来,随之形成的赵本山现象也开始进入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并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以赵本山的影视、小品为载体,围绕着"雅俗之争"、"农村题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喜剧的语言艺术与表演风格"、"春晚之于赵本山的意义"、"农村影视的叙事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无论是媒介批评还是学术批评,都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赵本山的高度关注,而恰似这些关注与阐释,无不证明赵本山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丰富性所在。对赵本山现象研究现状的梳理,不仅是对一个文化现象的再认识,更是对当代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史虽然在国际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全球史观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法论,把它与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相提并论确实不很妥当。世界史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借鉴全球史学者的一些方法论,但全球史不能代替世界史。西方文明是一个既有惊人创造力又有惊人破坏力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灾难都是一些“牵动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在世界史的编纂中,用科学发展观重点阐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绝不是“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