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应激现象与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玲 《职业与健康》2003,19(10):157-158
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极大损失和沉重负担。因此积极寻找病因 ,有的放矢的早期预防是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发现许多脑血管病患者 ,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现象 ,现将 3 0例患者况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3 0例患者 ,其中男性 2 0名 ,平均年龄 61岁 ;女性 10名 ,平均年龄 62岁 ,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男性脑栓塞 18例 ,脑出血 2例 ;女性脑栓塞 9例 ,脑出血 1例。 3 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发病经过 ,临床症状 ,体征均符合脑血…  相似文献   

2.
寒冷的冬季,特别在春节期间是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高峰期。专家提示,抢救脑血管病人重在及时,因为有80%的脑卒中患者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导致死亡或残疾。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平常说的脑中风、脑溢血、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能在24小时内就医者仅占24%,而达到6小时之内得到及时、恰当治疗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抢救时机的掌握和治疗效果有绝对关系,及时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的患病率和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6年10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的245例高龄患者中86例慢性疾病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疾病性贫血的发生率为35.1%.其中轻度贫血占46.51%,中度贫血占37.21%,重度以上贫血占16.28%,有贫血症状者仅占13.95%,而出院有慢性疾病性贫血诊断者仅占6.98%.有治疗者为30.23%。以感染为病因者占86.05%,以恶性肿瘤为病因者占45.35%,感染合并肿瘤者占31.40%。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老年慢性疾病者达96.51%。结论住院高龄老年人慢性疾病性贫血患病率高.漏诊率也高。最常见的病因是呼吸、消化系统感染和肿瘤。贫血程度与病因程度呈正相关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盛洪  滕玉华 《工企医刊》2002,15(4):58-59
我科从1996年1月到1997年1月收治脑血管疾病的病人146例,其中男132例,女14例,年龄在45岁~78岁之间。其中有行动障碍或偏瘫者139例(占95.2%),有语言障碍者110例(占75.3%),病人出院时生活能自理者123例(占84.2%),部分自理者20例(占13.6%)。总有效率为97.9%。现就对此类病人的心理护理谈点体会。 1 病人入院时的心理护理病人离开了家庭,脱离了工作岗位,与社会、周围环境及人群分开,感觉生活单调、枯燥无味,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忧郁的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新入院的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脑血管疾病并发肺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肺损伤的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46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中33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占71.7%(33/46),其中28例并发肺部感染;3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其中2例系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者,1例系昏迷的蛛网膜下隙出血者,最后死亡);2例并发肺栓塞(该2例患者均系高龄、既往有肺部基础疾病以及肢体完全瘫痪、发病后卧床2周以上)。高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时间等是导致重症脑血管疾病并发肺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损伤是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降低其发生率,关键在于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多发病,是目前危及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疾病的增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并有继续增高的趋势。不断总结探讨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对于本病的防治仍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就本院在近年内收治的7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72例中男52例,女Zo例,男女之比2.s:1。发病年龄5518.6岁(23~94岁)。>80岁2例(3%),<40岁5例(7%),40—80岁65例(90%)。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选出…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致残率高居第1位。在疾病谱中因脑血管疾病而死亡者,在日本占第2位,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第3位,而我国近年来已跃居榜首。卒中一旦发生,复发率很高。在美国,每年约60万新的或复发性脑卒中病人中,有50万例为卒中首发。大约25%脑血管疾病幸存者在2年内复发;而5年内有大约40%的患者再次复发,其中65%为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卒中后,再次卒中的危险性与一般人相比升高9倍,再次卒中的患者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的致残或死亡。  相似文献   

8.
陈斌  张金玲  陈希 《职业与健康》2013,(19):2519-2520
目的分析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各类监测疾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家庭医生制慢性病防治模式对预防控制相关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的效果。方法监测病种包括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收集浦江镇监测病种的发病率、死亡率资料,与上海市同期数据做出比较,对危险因素调查情况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年浦江镇监测病种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死亡率与冠心病死亡率远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分别为14.7/10万、9.2/10万、38.5/10万,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数量随之增加,80岁以上居民占30%以上,其中卒中未分型(脑中风)、冠心病死亡人群中80岁以上患者占60%以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是各项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发病或死亡的患者中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占40%以上,其中脑梗死、脑卒中发病或死亡患者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的占80%以上,患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也是各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全面覆盖、分片负责的闵行区家庭医生制慢性病防治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血管意外患者伴有心理障碍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132例首次发病住院的脑血管意外患者,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心理障碍评定。结果132例中占63.61%的患者有心理障碍。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从发病急性期经抢救后进入恢复期,医护人员只注意瘫痪肢体的恢复,往往忽视心理方面因素,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护理人员应从患者的言行睡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及早使用相应护理,对改善病情降低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在儿童静脉采血中缓解恐惧心理的效果。方法将45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5例。观察组在静脉采血前及采血中给予心理疏导,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采血配合情况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配合良好,主动配合者105例,占47%;较配合者73例,占32%;不配合者30例,占13%;极不配合者17例,占80%。对照组主动配合者51例,占23%;较配合者65例,占29%;不配合者72例,占32%;极不配合者37例,占1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6,P〈0.001)。实施前家长满意度为151例,占67%;实施后满意度为212例,占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02,P〈0.001)。结论应用心理疏导,儿童静脉采血配合良好,提高了儿童的依从性及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曹秀芹 《中国保健》2009,(15):659-660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的常见不良心理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10例外科住院患者手术前后的不良心理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发现的不良心理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手术病人常见不良心理主要有恐惧、焦虑、担忧、矛盾心理等。本组病人中恐惧手术者占80%,紧张者占60%,担心焦虑者占50%,逃避手术者占50%。经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所有患者不良心理均有所改善,并能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国红 《健康大视野》2006,14(12):81-82
现代社会生存环境中,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一些报道证实了心血管疾病发病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密切联系。笔者就67例首次心肌梗死发病前的应激状态作一评估,并与同龄、同性别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试图探讨社会心理应激以及应激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影响的一般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职业性焦炉工肺癌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36例职业性焦炉工肺癌中,发病年龄最小52岁,最大74岁,平均63.4岁;发病工龄最早11年,最晚40年,平均25.5年;周边型肺癌占42%,中心型肺癌占58%;有病理诊断者22例,鳞癌占68%,腺癌占18%,小细胞未分化癌占5%,痰涂片查癌细胞阳性占9%,肺癌出现转移者8例。  相似文献   

14.
严重程度糖尿病可引起致命的代谢合并症。糖尿病是引起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在美国死因顺位中占第7位。每年大约有13万人死于糖尿病。在其他疾病引起死亡的原因中,糖尿病也起重要作用。糖尿病是诱发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中,在25年内,至少有50%发展为神经疾患。糖尿病引起的外周血管疾病每年造成5万人截肢。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疾病能引起肾功能衰竭和失明。糖尿病患者约有10%合并肾病。每年在需要肾透析的新发病病人中,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占四分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多种疾病并存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资料回顾,对2004年我院干部病房出院的560位60岁以上患者并存多种疾病的情况以及27例老年患者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560例老年患者中,患1种疾病的人数占18.8%,患2种疾病者占35.9%,患3种疾病者占28.7%,患4种疾病者占10.0%,患5种疾病者的占6.6%;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是最常见的3种疾病。结论老年患者有多种疾病并存的特点,在护理上需加强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16.
蔺静 《职业与健康》2002,18(4):117-119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中80%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近年来一些研究提示女性雌激素及受体水平的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病程有一定联系。现就近期对女性雌激素及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濒海联合演练陆军某部官兵心理应激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濒海联合演练时陆军官兵心理应激的各种因素。方法:采用自拟的应激源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召开官兵座谈会了解各种心理应激情况。结果:演练时某部参演官兵的心理应激问题发生率为43.6%,其中以环境气候因素引起的心理应激问题的发生率为26.4%,社会心理因素为12.3%,躯体疾病因素为4.9%,结论:环境气候差,人际关系紧张,躯体疾病等可能是参演官兵心理应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报告,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126.27/10万,居于城市居民死因位次的第三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西方化,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整个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发病率占所有脑卒中的10% ~ 30%,给社会和众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2].有资料显示脑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初始年龄较以往提前,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3-4].目前,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病,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采用标准问卷调查表及脑出血诊断标准,依托某医院体检中心数据探讨老年人脑出血危险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对入选的对象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48例患者中血管内中膜增厚25例,占16.89%,低回声增厚的有38例,占25.67%,强回声增厚的为29例,占19.59%,混合回声斑块者56例.占37.84%。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的资料,发现148例患者中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48例,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67例,有过脑梗死病史的33例。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准确地提供颈部动脉斑块和血管内膜的详细情况,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以作为缺血性脑病患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148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4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3.9倍,其原因与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有关。发病年龄最早42岁,以51~70岁之间发病者最多。有合并症者占86.5%,其中同时有两种以上合并症者占49.3%;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冠心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反复发作者占28.4%。结论 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对脑血管的影响是长期复杂的、共同的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故对脑梗死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