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矩阵分解是推荐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但其对物品隐因子及其相似性学习不够充分.社会网络分析中认为相互连接的个体有一定共性,受此启发提出一个能够借助近邻关系有效学习物品隐因子及其相似性的矩阵分解推荐模型.首先基于评分矩阵对物品相似性计算进行改良,综合同一用户和相似用户的评分共现信息对物品信息建模;然后通过构建相似性优化和流形局部保持正则化项,使物品相似性作用在矩阵分解中,从而充分学习物品隐因子特征及其相似性;最后根据用户和物品隐因子矩阵计算推荐指数.在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流形正则化技术将改良的物品相似性作用在矩阵分解中,可以有效提升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2.
改进的矩阵分解(SVD++)将用户和物品特征向量的内积作为用户对物品的评分,而内积无法捕捉用户与物品之间复杂的高阶非线性关系.此外,SVD++在融入用户隐式反馈时,未区分不同交互物品对于用户特征表达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加权隐反馈的推荐算法(DeepNASVD++),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建模用户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使用注意力机制计算历史交互物品在建模用户隐式反馈时的权重.在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文中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王东  陈志  岳文静  高翔  王峰 《计算机应用》2015,35(9):2574-2578
针对现有的基于用户显式反馈信息的推荐系统推荐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显式与隐式反馈信息的概率矩阵分解推荐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显示反馈信息和隐式反馈信息,在对用户信任关系矩阵和商品评分矩阵进行概率分解的同时加入了用户评分记录的隐式反馈信息,优化训练模型参数,为用户提供精确的预测评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得用户偏好,产生大量的准确度高的推荐。  相似文献   

4.
推荐系统的目标是找出符合用户喜好的物品, 但是用户的喜好和物品的特征是动态变化的, 这种变化会影响推荐系统的准确性. 很多推荐系统只是简单的使用概率矩阵分解模型, 缺乏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预测模型对用户和物品的动态性建模, 继而提出了一个基于概率矩阵分解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动态推荐系统.首先, 利用概率矩阵分解模型生成各个连续时间窗中用户和物品的隐式向量. 接着, 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得到未来时间窗中用户和物品的隐式向量, 继而进行推荐. 实验结果说明本文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对用户和商品的动态性进行建模, 且优于一些现存的最好的算法.  相似文献   

5.
由于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依赖用户的数据,因而存在很大的隐私泄露风险.差分隐私保护技术可提供严格的隐私保护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基于差分隐私的推荐算法没有考虑隐式反馈数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对隐式反馈矩阵进行矩阵分解,得到用户和物品的隐式特征向量;然后把得到的隐式特征向量融合到显式反馈模型求解中,通过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加入均值扰动和梯度扰动,使算法满足ε-差分隐私保护;最后应用此算法预测评分,并在MovieLens数据集上对算法进行有效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在推荐结果的准确性和用户的隐私保护之间实现有效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传统推荐系统研究很少利用评论数据来提高推荐性能。评论数据富含用户对物品的评价观点,有助于建立用户间或物品间的关联。针对如何利用评论数据改善推荐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评论的隐式社交矩阵分解模型。模型利用评论间的相似性构建用户间和物品间的隐式社交关系,并将该隐式关系集成到社交推荐框架中,改进了传统矩阵分解推荐模型。实验表明,基于评论数据的隐式社交关系在多个数据集上使传统矩阵分解算法的RMSE降低了约3%。特别是当系统面临用户冷启动困境时,即只有少量用户评分数据可被收集到时,推荐提升效果更为显著。这表明丰富的评论数据能够被转化为改善推荐系统的有用知识。  相似文献   

7.
推荐系统的目标是找出符合用户喜好的物品,但是用户的喜好和物品的特征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会影响推荐系统的准确性.很多推荐系统只是简单的使用概率矩阵分解模型,缺乏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预测模型对用户和物品的动态性建模,继而提出了一个基于概率矩阵分解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动态推荐系统.首先,利用概率矩阵分解模型生成各个连续时间窗中用户和物品的隐式向量.接着,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得到未来时间窗中用户和物品的隐式向量,继而进行推荐.实验结果说明本文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对用户和商品的动态性进行建模,且优于一些现存的最好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显式反馈与隐式反馈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推荐性能.但是现有的融合显式反馈与隐式反馈的推荐系统存在未能发挥隐式反馈数据缺失值反映用户隐藏偏好的能力,或者未能保留显式反馈数据反映用户偏好程度的能力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显式反馈与隐式反馈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该算法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利用加权低秩近似处理隐式反馈数据,训练出隐式用户/物品向量;第2阶段引入了基线评估,同时将隐式用户/物品向量作为补充,通过显隐式用户/物品向量结合,训练得出用户对物品的预测偏好程度.该算法与多个典型算法在标准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比较,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9.
郁雪  张昊男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4):977-981,985
基于矩阵分解技术的社会化推荐通过加入用户信任关系来加强学习准确性,但忽略了物品之间的关联信息在模型分解过程中对用户兴趣的影响。对此首先提出在物品相似度计算方法中加入用户参与度进行改进,并构建了融合物品关联正则项和信任用户正则项双重约束的矩阵分解推荐模型,在优化隐式特征矩阵过程中体现了物品之间的关联信息对推荐的重要影响。最后通过对两个不同稀疏级别的数据集的实验证明,相比主流的矩阵分解模型,提出的双重正则项的矩阵分解模型能够提高稀疏数据集上预测评分的准确性,并能明显缓解用户冷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一然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8):2288-2291,2296
矩阵分解由于其简单可靠的特性,是推荐系统中最重要的算法之一,由于内积无法完全捕捉用户和商品间的交互,矩阵分解的性能难以继续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进了基础的距离度量分解模型,提出了基于偏置度量分解与隐反馈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并对用户评分时间动态建模,进一步提升了模型性能。针对推荐系统中最常见的评分预测任务,分别在三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对时尚穿搭有了更高的美学追求。因此,个性化互补服装推荐,即为用户推荐与他/她已购买服装相匹配的互补服装,逐渐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个性化互补服装推荐不同于一般的推荐任务(如电影推荐),它推荐的服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与目标服装搭配;2)满足用户偏好。因此,相关的现有方法主要是基于时尚单品的多模态数据,着力于建模单品与单品之间的兼容性交互和用户与单品之间的偏好交互,以实现个性化互补服装的推荐。这些方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它们将每一个单品-单品交互或者用户-单品交互看作一个独立的数据实例,而忽略了单品的属性知识以及时尚实体(即,用户、单品及属性)之间的高阶交互关系。事实上,与一个单品(如,上衣)搭配的所有互补单品(如,下衣)可能会共享某些相同的属性(如,颜色);同时,具有类似品味的用户也可能倾向于选择具有类似属性特征的单品。显然,这些时尚实体之间的高阶关系蕴含了丰富的有关单品兼容性和用户偏好的协同信号,因而能够促进个性化互补服装推荐模型性能的提升。据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大规模协同时尚图谱,并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s,GNNs)来探索时尚实体之间的高阶关系,进而更好地实现个性化的互补服装推荐。具体地,本文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基于时尚图谱增强的个性化互补服装推荐模型(Fashion Graph-enhanced Personalized Complementary Clothing Recommendation),简称为FG-PCCR。FG-PCCR由两个关键的部分组成:独立的一阶交互建模和协同的高阶交互建模。一方面,独立的一阶交互建模模块基于视觉和文本模态数据,致力于通过神经网络和矩阵分解方法分别对单品-单品搭配交互和用户-单品偏好交互进行综合性建模。另一方面,协同的高阶交互模块基于构建的协同的时尚图谱,通过图神经网络利用信息传播机制来提取高阶的协同信号,进一步丰富用户和单品的向量表示。FG-PCCR模型能够有效整合时尚实体之间的复杂的高阶关系信息,用户和单品的表示学习,进而改进个性化互补推荐的效果。最后,对于给定的用户和目标上衣,我们能够得到推荐的下衣的个性化兼容性分数。另外,在真实的时尚数据集上做的大量实验,充分地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型FG-PCCR相对于基准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已有的用户行为和辅助信息的基础上准确建模用户的偏好非常重要。在各种辅助信息中,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KG)作为一种新型辅助信息,其节点和边包含了丰富的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在个性化推荐中引入知识图谱可以有效地提高推荐的性能,并增强推荐的合理性和可解释性。然而,现有的方法要么是在KG上探索每个用户-项目交互对(user-item)的独立子路径,要么使用图表示学习的方法在KG中分别学习目标用户(user)或项目(item)的表示,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前者没有充分捕获用户-项目(user-item)在KG上的结构信息,后者在产生嵌入(embedding)表示的过程中忽略了user和item的相互影响。为了弥补上述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联合学习用户端和项目端知识图谱(User-end and Item-end Knowledge Graph,UIKG)的新模型。该模型通过挖掘用户和项目在各自KG中的关联属性信息,并通过联合学习有效地捕获用户的个性化偏好与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利用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从用户知识图谱中学习用户表示向量,再将用户表示向量引入项目知识图谱中联合学习得到项目表示向量,实现用户端KG和项目端KG的无缝统一,最后通过多层感知器进行偏好预测,得到用户对项目的偏好概率,从而更有效地挖掘KG中的高阶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来捕获用户的个性化偏好。在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线方法相比,UIKG在Recall@K指标上提高了2.5%~13.6%,在AUC和F1指标上提高了0.4%~5.8%。  相似文献   

13.
一种融合项目特征和移动用户信任关系的推荐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勋  孟祥武  张玉洁  史艳翠 《软件学报》2014,25(8):1817-1830
协同过滤推荐系统中普遍存在评分数据稀疏问题.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中的余弦、Pearson 等方法都是基于共同评分项目来计算用户间的相似度;而在稀疏的评分数据中,用户间共同评分的项目所占比重较小,不能准确地找到偏好相似的用户,从而影响协同过滤推荐的准确度.为了改变基于共同评分项目的用户相似度计算,使用推土机距离(earth mover's distance,简称EMD)实现跨项目的移动用户相似度计算,提出了一种融合项目特征和移动用户信任关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余弦、Pearson 方法相比,融合项目特征的用户相似度计算方法能够缓解评分数据稀疏对协同过滤算法的影响.所提出的推荐算法能够提高移动推荐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Most of the existing recommender systems understand the preference level of users based on user-item interaction ratings. Rating-based recommendation systems mostly ignore negative users/reviewers (who give poor rating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negative users. Some negative users give negative or poor ratings randomly, and some negative users give ratings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items. Some negative users, who give ratings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items, are known as reliable negative users, and they are crucial for a better recommendation.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applicable to positive users. From a poor reflection of a user to a specific item, the existing recommender systems presume that this item is not in the user’s preferred category. That may not always be correct. We should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item is not in the user’s preferred category, whether the user is dissatisfied with the quality of a favorite item or whether the user gives ratings randomly/casually.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a Social Promoter Score (SPS)-based recommendation. We construct two user-item interaction matrices with users’ explicit SPS value and users’ view activities as implicit feedback. With these matrices as inputs, our attention layer-based deep neural model deepCF_SPS learns a common low-dimensional space to present the features of users and items and understands the way users rate items.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online review datasets present that our method can be remarkably futuristic compared to some popular baselin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s that our model is the best in terms of scalability and runtime over the baselines.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协同过滤推荐中由于项目和用户间关联因素的相互影响而存在项目偏差和用户偏好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项目偏差与用户偏好的推荐算法。先进行聚类处理,包括LDA主题建模生成项目簇和K-means聚类生成用户簇;再依次根据项目簇和用户簇的约束生成项目偏差分,同时以用户项目评分及项目类型为基础,经过概率转移得到用户偏好分;最后以项目簇内已有评分的均值为基础,对项目偏差分和用户偏好分进行线性加权生成预测评分。对比实验表明,新算法能够根据不同的近邻得到合理的推荐,提高推荐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欧朝荣  胡军 《控制与决策》2024,39(3):1048-1056
融合显式和隐式反馈已被应用于提升推荐模型的性能,但是,现有的此类推荐模型未能保留显式反馈中反映用户偏好程度的信息,且现有研究认为拥有显式反馈的数据和仅拥有隐式反馈的数据对于模型具有同等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显式反馈的优势.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融合显式和隐式反馈的协同过滤推荐模型(CEICF).首先,所提出模型提取显式反馈中的特征得到用户/物品的全局偏好向量;然后,从隐式反馈中提取用户/物品的潜在向量,进而将两种向量进行融合得到用户/物品的偏好向量;最后,使用神经网络预测用户与物品交互的可能性.在训练模型时,定义一种加权的二进制交叉熵损失函数,加强显式反馈对模型的影响来增强模型捕获用户偏好的能力.为了验证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在覆盖不同领域的现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EICF可有效地融合显式和隐式反馈,且推荐效果相对于基线模型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协同过滤技术在现代推荐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基本思想是相似的用户会喜欢相似的物品。评分函数(Score Function,SF)是协同过滤推荐模型的一个关键技术,用于评估用户对物品的喜好程度。然而,目前常用的评分函数存在如下缺陷,即内积评分函数难以有效捕捉用户与用户以及物品与物品的相似度,而欧几里德距离度量函数由于几何空间限制降低了模型的表达能力。文中提出了一种融合内积相似度和欧几里德距离度量的新颖的混合评分函数,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此混合评分函数的性质,证明它能有效弥补现有评分函数的不足。此外,新的混合评分函数是一项通用技术,适用于诸多现有的推荐模型(如SVD++,MF,NGCF,CML等),能够提高模型的推荐质量。最后,在6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了新混合评分函数的优越性能。  相似文献   

18.
推荐系统利用用户的历史记录、物品的基础信息等数据进行建模来捕获用户的偏好,有效缓解了信息过载等问题,虽然其已应用广泛,但整个推荐领域面临的挑战却依旧存在,其中数据稀疏这一问题对于推荐性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基于社交信息的推荐算法能够有效缓解数据稀疏问题,但它们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线上的社交网络是非常稀疏的,并且线上社交网络中的“朋友”通常包括同学、同事、亲戚等,因此,拥有显式朋友关系的用户不一定拥有相似的偏好,即直接利用显式朋友的兴趣偏好进行推荐会存在噪声问题。此外,大部分基于隐式反馈的算法通常直接对用户没有交互过的物品进行随机采样,然后将其作为用户实际交互过的物品的负样本来优化模型,然而用户没有交互过的物品并不代表用户不喜欢,这种粗粒度的采样策略忽略了用户的真实偏好,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噪声。生成对抗网络(GANs)因其在训练中捕获复杂数据分布的能力以及强大的鲁棒性被广泛应用到推荐系统中,为了减弱上述噪声问题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生成对抗网络提出了一种细粒度的对抗采样推荐模型(ASGAN),包括一个生成器和判别器。其中,生成器首先利用图表示学习技术初始化社交网络,接着为用户生成一个与其偏好相似的朋友,然后再从该朋友喜欢的物品集中同时生成该用户喜欢的物品和用户不喜欢的物品。判别器则尽可能区分出用户实际交互过的物品和生成器生成的两类物品。随着对抗训练的进行,生成器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交朋友采样和物品采样,而判别器能够良好地捕获用户的真实偏好分布。最后,在三个公开的真实数据集上与现有的六个工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证明:ASGAN拥有更好的推荐性能,通过重构社交网络和细粒度采样有效缓解了社交信息和物品采样策略带来的噪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算法最初以用户和物品的ID信息作为输入,但是ID无法很好地表现用户与物品的特征。在原始数据中,用户对物品的评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出用户和物品的特征,但是未考虑用户的评分偏好以及物品的热门程度。在评分任务中使用隐式反馈和ID信息作为用户与物品的特征,在消除用户主观性对特征造成的噪声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冷启动问题,利用单层神经网络对原始高维稀疏特征降维,使用特征交叉得到用户与物品的低阶交互,再利用神经网络捕获用户与物品的高阶交互,有效提取了特征间的高低阶交互。在四个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提高推荐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