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流动力学信号通常通过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与潜在的神经元活动紧密相关。不同脑通路激活过程中血流和神经元活动之间的关系潜在的机制不同。本文简要阐述了由谷氨酸、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驱动的感觉刺激等不同脑通路激活过程中血流和神经元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与大脑状态改变的潜在联系。鉴于NVC是脑功能成像的基础,而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静态脑功能成像技术可能无法恰当地反映区域脑能量需求瞬间变化后神经活动迅速增加局部血流这一动态过程,因此,探索以NVC机制为基础的更为成熟的任务脑功能成像技术具有更深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寄生活络饮对脑动脉硬化患者治疗前后异常脑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运用寄生活络饮治疗脑动脉硬化 36例 ,观察其对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异常脑血流速度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 ;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增加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 P<0 .0 1 )。结论 :该方能增快脑动脉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脑病变部位血液循环 ,增加病变血管的血液灌注 ,改善脑组织代谢  相似文献   

3.
全身麻醉引起术中脑血流的剧烈变化可诱发一系列围术期不良事件、延长康复时间甚至威胁生命。生理状态下,大脑脑血流的动态平衡依靠其自身的血流调节机制来维持,然而,全身麻醉可使大脑血流调节机制失代偿并导致一系列不良结局。近期研究已经揭示全身麻醉下脑血流量的变化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改变等术后并发症相关。文章将从脑血流生理调节机制、常见麻醉药对脑血流的影响、全身麻醉中其他可能影响脑血流的麻醉相关因素等方面,综述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脑益嗪是否可通过改善脑血流、提高大脑觉醒程度及稳定性而发挥抗运动病作用。给予大鼠及家兔旋转刺激,观察脑益嗪对旋转刺激后大鼠脑电功率谱和家兔脑血流图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转刺激引起大鼠G及G/(α+β)增加,家兔脑血流图基波峰值降低,而脑益嗪可逆转这种改变。实验证明,脑益嗪可抗运动病。  相似文献   

5.
吴明伟 《右江医学》2012,40(4):583-585
<正>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需消耗大量的氧气,故脑组织对低血氧非常敏感。脑氧的供应依赖持续而稳定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包括血管反应性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血管自动调节紊乱,从而导致脑组织的氧代谢异常[1],而氧代谢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运动康复疗法,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对脑功能活动调节能力.文章总结归纳太极拳训练对脑效应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脑电、超声多普勒、近红外线、磁共振成像等多种技术探索太极拳对脑电波信号特征、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等)、脑血流、脑血氧含量和脑结构及功能网络影响,为太极拳的脑效应机制提供初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淋巴引流阻断大鼠大脑微血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阻断大鼠脑淋巴引流,从术后不同时间取脑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大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脑淋巴引流阻断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脑水肿逐渐加重,脑内小血管壁外膜及Virchow-Robin间隙扩张,内部充满大量肿液,血管管腔受压变形。结论 脑淋巴引流阻断可致淋巴滞留性脑水肿,微血管的形态学改变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青藏高原地区一些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血流分分析(TCD)结果显示: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骨血流异常率均为83.3%,脑动脉硬化脑血流异常率为100%。脑血流异常依次多发生在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而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CPR)是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之前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心搏骤停患者CPR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脑血流量不足,易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CPR后需积极干预治疗,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脑复苏,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积极纠正低血压,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给予血管内复苏、溶栓等治疗策略是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脑血管痉挛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根据血液动力学特性脑动脉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位于脑表面的较粗大导动脉,主要指Willis环及其一、二级动脉分支,能为血管造影所见;另一种是位于远端的小穿通动脉,其作用是,正常情况下机体的血压和血容量在一定范围变动时,通过这些小穿通动脉的舒缩使脑血流维持在一定水平。SAH发生后,导动脉发生痉挛,使血流阻力增加,当痉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脑血流降低。这一异常变化影响了小穿通动脉的自动调节作用,使脑血流易受全身血压和血容量的影响。CVS后血液动力学机制十分复杂。SAH后脑血流改变受多种机制影响,诸如脑血管痉挛、颅内压增高、平均动脉压降低、小阻力血管功能障碍、脑代谢  相似文献   

11.
陈君 《医学综述》2008,14(24):3801-3804
脑是机体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器官,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代谢极为活跃。生理状态下,脑血流量维持相对稳定,以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神经功能和代谢活动。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及麻醉因素均可对脑血流及代谢产生影响。掌握脑血流和脑代谢生理调节机制,了解神经外科围手术期间影响脑血流和脑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合理的选择麻醉方法,指导对围术期患者的处理以及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血脂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经颅多普勒对高血脂患者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120例高血脂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与10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脂组脑动脉硬化者86例,占7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脑动脉硬化伴狭窄者16例,占1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血管狭窄受损血管主要为颈内动脉系,并以大脑中动脉多见;血流速度减慢受累动脉以椎-基底动脉系为主,多见于单侧椎动脉。结论TCD检查显示高血脂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异常,脑动脉硬化是高血脂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提示TCD可作为高血脂患者的常规检测手段,对预防高血脂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脑性瘫痪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 (脑瘫 )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5 7例脑性瘫痪儿进行脑血流参数检测 ,并与 5 5例正常小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岁以前患儿大脑前动脉的舒张末血流速度 (Vd)、时间平均流速 (Vm)及 6个月以后的收缩期峰值流速 (Vs)较正常对照均有明显减少 (P <0 .0 5 ) ,且 1岁以后的Vm ,Vd减少更为显著 (P <0 .0 1) ;大脑中动脉 ,6个月以内的Vd ,Vm较正常对照组也有减少 (P <0 .0 5 ) ,且 6个月以后的Vd ,Vm减少更为显著 (P <0 .0 1)。除 6个月内的患儿的大脑中动脉的阻力指数 (RI)较正常组升高不明显 (P >0 .0 5 )外 ,患儿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RI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增高 (P <0 .0 5 ) ,1岁以后的大脑中动脉的RI显著增高(P <0 .0 1)。结论 脑瘫患儿脑血流量减少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脑供血不足状况更趋显著。提示对脑性瘫痪儿应早期干预 ,检测脑血流可有助于脑性瘫痪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经颅多普勒已成为诊断和研究脑循环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许多研究表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作为脑灌注的指标。目前,TCD主要用于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诊断脑动脉狭窄与闭塞和血管痉挛、进行微栓子及外科手术前、中、后脑循环监测等研究。1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的血流量依靠其自身调节,保持着相对状态,在脑梗塞、脑外伤及颅内感染时,脑血流自动调节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脑梗塞患者双侧MCA流速、动脉指数、屏气指数均下降,病灶侧下降程度大于健侧。表明脑梗塞患者脑循环严重障碍,自动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脑血流的特征.方法 随机抽取2组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方法测量脑血流参数.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脑动脉扩张导致脑病理改变加剧.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脑血流值比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减少.结论 根据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图评价脑血流状态.可更客观地评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并适时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16.
 大脑氧供取决于相对稳定和充足的脑血流,以此来维持正常的脑功能。在围术期进行脑血流监测可以防止缺血性或高灌注性脑损伤,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很多监测脑血流方法,各有优势以及局限性,尚无一种完美的监测手段。本文就目前围术期一些常用以及新出现的成人脑血流监测方法,结合其出现的时间、原理、临床应用进展以及相应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对青藏高原地区一些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血液分析(TCD)结果显示: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血流异常率均为83.3%,脑动脉硬化脑血流异常率为100%。脑血流异常集资多发生在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而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脑导纳环频域脑血流图对颈椎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导纳微分环、频域脑血流图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KT ENG双侧脑血流仪及相应软件对颈椎病患者进行脑导纳微分环及频域脑血流图检测 ,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颈椎病患者的脑导纳微分环及频域脑血流图中的快速射血期面积及血管回缩期面积等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5)。  相似文献   

19.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由基因变异导致的脑小血管病变,常见的疾病包括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脑淀粉样血管病、法布里病等。NOTCH3、HTRA1、SRPX1、GLA等基因变异可导致脑小血管的损害。遗传分析是诊断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金标准,导致脑小血管损害的基因变异数量极多且复杂,因此对基因变异所导致的血管损害机制的研究既可为遗传性脑小血管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治疗靶点和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强迫症患者SPECT测定局部脑血流分布中参考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选择全脑和小脑两种参考区作为归一化参数在SPM分析强迫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方法受检者为13例OCD病人(OCD组)和2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CN组).99mTc-ECDSPECT脑血流检查后,利用MRIcro和SPM工具软件,分别以全脑和小脑作为参考区,按成组设计分析OCD组和CN组两组间的rCBF分布差异(rCBF增高区和降低区).结果用小脑作为参考区,SPM分析显示OCD组有7个脑区rCBF发生变化;而用全脑作为参考区,SPM显示除有以上7个区域的血流变化外,还包括小脑的1个区域在内的17个区域的rCBF变化.结论强迫症患者小脑的脑血流发生变化,以此作为参考区不但会忽略小脑本身血流变化,还可掩盖与小脑血流变化相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