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原因,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例早产的原因并与同期200例足月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膜早破、胎盘因素、双胎妊娠、臀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高血压疾病等为早产的主要原因,孕期各种阴道炎、反复流产史、早产史、低收入层次、未接受孕期系统检查的孕妇为早产高危人群。结论:针对各种早产原因及早产高危人群,采取早期预防、积极治疗、加强高危孕妇的系统管理等护理对策,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300例早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的高危因素及其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择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产科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活胎早产分娩孕妇300例为早产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足月活胎分娩孕妇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早产原因、新生儿结局及对早产干预措施的疗效.[结果]早产组规律产检率59.3%明显低于对照组77.5%(P〈0.05);早产组胎膜早破(PROM)、臀位、多胎44.0%、11.0%、5.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0%、5.5%、1.5%(P〈0.05);早产组妊高征(PIH)、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产前出血8.7%、11.7%、9.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5%、10.5%、4.0%(P〈0.05);早产组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低评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别为11.7%、10.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P〈0.05);早产组剖宫产率1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5%(P〈0.05).宫缩抑制剂可延长孕龄,但不降低早产发生率(P〈0.01).[结论]早产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早产新生儿发病率均高;孕妇规律产检及和孕期合理有效干预对减少早产的发生及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4-2006年我院分娩的孕妇总数为3473例,其中早产173例,占4.98%。现将早将相关因素分析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单胎妊娠161例,双胎妊娠12例,早产孕妇年龄19~40岁,初产妇144例,经产妇29例,有流产及引产史者62例。  相似文献   

4.
先兆早产孕妇实施键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对先兆早产孕妇孕期担忧焦虑等适应不良的影响,了解接受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先兆早产孕妇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方法:随机将116例先兆早产住院孕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一对一评估、指导、护理干预的宣教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法,把2组孕妇适应不良及对医院的满意率进行测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显示2组孕妇身心状态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孕妇对医院的满意率高。结论:动态评估孕妇心理状态,及时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使孕妇对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满意率提高,为医院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沙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4):8352-8353
目的:探讨早产的原因以及早产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01/2007—12住院分娩早产病例280例进行分析。结果:胎膜早破(感染)、子痫前期、多胎妊娠、胎位异常,产前出血为早产原因的前5位。其中产前出血,子痫前期为医源性早产的主要原因。早产与孕期产妇未作产前检查相关。结论:早产病因复杂,减少早产的发生率关键是重视围产期保健,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管理,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对我科2004—10~2005—12胎膜早破先兆早产74例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妊娠26~35周,胎膜早破孕妇年龄21~42岁,人院时体温和血常规检查的产妇,从营养指导、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的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  相似文献   

7.
早产是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探讨发生早产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以加强对早产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率,减少对母儿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为胎盘滋养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临床上一直用于早孕、异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观察指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妊娠中晚期妇女血hCG水平异常改变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以其作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倍受人们重视[1],有学者观察到,妊娠中晚期hCG异常升高的孕妇,发生早产的几率是无此改变者的3~5倍[2],但无hCG水平改变与先兆早产及其预后关系方面的报道.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了320例28~36周孕妇血消hCG水平,旨在探讨其与先兆早产的关系及预测先兆早产结局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陶勇为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7):1122-1123
【目的】探讨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早产的原因及对母儿的影响,对孕龄28-34周及34^+1~36^+6。周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胎膜早破、胎位异常、妊娠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胎盘因素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因素,不同孕周的早产对母亲影响无显著差别,胎龄小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胎龄〈32周者。【结论】胎膜早破是早产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新生儿体重越轻其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早产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评估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对预测早产的价值.方法 超声测量131例有先兆早产症状的孕妇的宫颈,追踪孕妇的妊娠结局,并对照133例足月分娩孕妇,分析早产高危因素及母婴结局.结果 早产组中,胎膜早破占42.75%,阴道炎症占32.06%,产前出血占20.61%,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的窒息率为16.79%,死亡率为6.87%,均较对照组高(P〈0.05).131例先兆早产孕妇中,68例宫颈大于30 mm,3 d、7 d、14 d内分娩率分别为15.64%、27.6%、56.76%;63例宫颈小于30 mm的孕妇3 d、7 d、14 d内分娩率分别为52.38%、30.15%、17.47%.同样宫颈条件下,因高危因素不同则早产结局不同.结论 先兆早产孕妇宫颈长度超声筛查对早产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合高危因素对预测其短期内发生早产的临床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1.
异位妊娠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位妊娠发病的高危因素,总结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科诊治的65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间段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健康孕产妇65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的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危险因素与异位妊娠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月经不规律、痛经、正常分娩史、人工流产史、宫内节育环史、阑尾病变史及子宫内膜增生等因素中,观察组有盆腔感染史、人工流产史及宫内节育环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盆腔感染史、人工流产史及宫内节育环史是异位妊娠发病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需针对该类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危妊娠88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棠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1918-1919
目的:探讨影响高危妊娠与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间收治的887例高危妊娠孕妇的高危因素分布、分娩结局和方式、不良结局.结果:本地区高危妊娠发生率为42%,以一般高危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的比例增高,终止妊娠的原因多为因胎儿畸形而行治疗性引产及难免流产.结论:应加强群众保健意识,规范高危妊娠的三级转诊、会诊制度,提高妇幼保健系统对高危妊娠的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虹 《临床医学》2010,30(8):75-76
目的探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和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联合预测早产的价值及妊娠结局,为临床早产的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阴道超声动态测量宫颈长度的变化并记录结果。利用美国ADEZA公司生产的fFN测定试剂盒,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00例有先兆早产征、既往早产史及多胎妊娠的孕妇进行测定。并追踪病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早产组与足月组fFN测定阳性率和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FN检测联合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预测早产和1周内分娩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结论 fFN检测联合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有效预测早产的发生,测试结果阳性时,应及时给予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早产儿生存率,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测试结果阴性时可以减少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14.
经阴道超声检测高危孕妇宫颈结构预测早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阴道超声检测宫颈结构在早产高危孕妇中预测早产的价值. 方法:选择50例正常单胎初产妇及50例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分别于孕24、28、32及36周时4次经阴道超声观察其宫颈形态结构变化,并随访妊娠结局. 结果:(1)50例正常孕妇均无早产发生,无宫颈漏斗形成,宫颈长度随妊娠周数增加而缩短,孕32周与孕28周的宫颈长度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2)50例早产高危孕妇中9例发生早产,早产发生率为18%(9/50).9例早产孕妇中有4例宫颈漏斗形成.早产高危孕妇不同孕周的宫颈长度均明显短于相应孕周的正常孕妇的宫颈长度,而孕28周时早产高危孕妇中发生早产的孕妇宫颈长度亦显著短于未发生早产者的宫颈长度,P<0.01.(3)以正常孕妇孕28周时的宫颈长度x-2s(近似值2.8cm)为临界值,9例早产孕妇孕28周时的宫颈长度均<2.8 cm,其预测高危孕妇发生早产的敏感性为100%(9/9),特异性为80.5%(33/41),阳性预测值为52.9%(9/17),阴性预测值为100%(33/33). 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测高危孕妇宫颈结构,是NN早产发生的一个客观且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的主要因素,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元月~2003年6月106例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因素所致早产儿的预后作分析比较。结果: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年龄≤18岁或≥35岁、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是引起早产的主要因素,做好围产期保健、规律产前检查的病例中,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降低。有计划地在孕30周后应用促胎肺成熟药物,产后加强新生儿护理,可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和死亡率。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早产,做好围产期保健、规律的产前检查和适当的诊治,才能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然早产和干预性早产的病因、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为降低自然早产发生、改善新生儿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24例早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自然早产75例(自然早产组),干预性早产49例(干预性早产组)。对所有早产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自然早产和干预性早产的原因及分娩结局。结果自然早产组以胎膜早破为主要原因,占57.33%(43/75),不明原因为25.33%(19/75),其次为多胎妊娠、瘢痕子宫、羊水过少、子宫畸形等。干预性早产组以妊娠期高血压为主要原因,占48.98%(24/75),前置胎盘为36.73%(18/49),其次为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症、瘢痕子宫。干预性早产组流产史、早产史均显著高于自然早产组,阴道顺产率低于自然早产组(P<0.05或P<0.01);2组流产次数≥2次、自然早产史、新生儿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早产和干预性早产有不同的病因,要针对不同早产的病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改善分娩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抑郁症状及其他相关因素对早产的影响.方法 以765例早期妊娠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妊娠早期至门诊就诊时填写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同时记录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点和生育史.采用χ2检验比较早产发生率,并计算相对危险度.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用于评价早产和各种危险因素的联系程度.结果 早孕期抑郁者、年龄大于35岁或小于18岁者、家庭年收入偏低者和有早产史者,其早产的发生率相对较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年龄和早产史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抑郁症状、年龄和早产史与早产密切相关,在妊娠过程中应重视孕妇的精神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原因,总结护理措施,降低母婴并发症及围生儿死亡率。方法2006年8月-2007年8月对分娩的35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胎膜早破患者分娩36例早产儿,死亡2例,其余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300~3400g,平均2350g,预后良好。导致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为流产史、引产史,臀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阴道炎,多胎等。结论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积极做好孕期保健,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发生原因,总结护理措施,降低母婴并发症及围生儿死亡率. 方法 2006年8月-2007年8月对分娩的35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5例胎膜早破患者分娩36例早产儿,死亡2例,其余早产儿出生体质量1300-3400g,平均2350g,预后良好.导致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为流产史、引产史,臀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阴道炎,多胎等. 结论 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积极做好孕期保健,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儿期开始应用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选择具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50例,于分娩前应用维生素K110 m 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连用2-5 d;对照组为同期住院具有早产高危因素分娩前未用任何预防措施的孕妇65例。结果:观察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30%,对照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胎儿期开始使用维生素K1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效果良好,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