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吴冬梅  刘冠军  崔英 《当代医学》2012,18(24):22-23
目的 研究青蒿含药血清对鼻咽癌细胞系CNE-2、5-8F的生长的影响.方法 ⑴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 提取中草药青蒿的含药血清;⑵采用MTT法检测青蒿含药血清对鼻咽癌CNE-2、5-8F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MTT法显示青蒿含药血清对鼻咽癌CNE-2、5-8F细胞生长有抑制,但无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结论 青蒿含药血清对CNE-2、5-8F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不成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青蒿(Sweet Annie,Sweet Wormwood)是一种中国传统草药,原植物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由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能有效地治疗疟疾而闻名。青蒿在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热病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写明青蒿用于疟疾寒热。青蒿素于1972年首次被中  相似文献   

3.
青蒿为较常用的中草药,据《中药志》介绍,以应用最广泛的黄花蒿 Artemisiaannua 为青蒿的正品,实验和临床验证表明,抗疟亦以黄花蒿效果为好,本文所指青蒿即系黄花蒿。我国民间用青蒿防治疟疾历史悠久,早在东晋(公元300余年)《肘后方》中已载青蒿治疗疟疾,这比欧洲用金鸡纳树皮(含  相似文献   

4.
通过成纤维细胞蚀斑试验观察了中药青蒿对刚地弓形虫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青蒿醇提物能抑制弓形虫在组织培养中的繁殖,而国产抗疟药蒿甲醚在0.1μg/ml可完全抑制弓形虫生长,其作用优于青蒿素。提示青蒿醇提物及抗疟药蒿甲醚具有抗弓形虫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蒿的化学和药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为菊科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又名臭蒿)和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又名香蒿、野三蒿)全草的统称,广布于我国,如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山东等省,均有大量野生,资源丰富。青蒿载于《神农本草经》及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及此后宋、元、明、清各家医籍本草均有以复方青蒿汤、截疟青蒿丸、青蒿散以及青蒿鳖甲煎等治疟记载。民间常取青蒿叶的鲜汁治疗疟疾。中医多用青蒿于解暑热、祛虚热、健胃、止血、杀虫等。最近经国家科委审查批准荣获二等创造发明奖的青蒿素,是从黄花蒿叶提取分离出的有效成分,对疟疾,尤其对恶性疟、脑型疟有特效。它是从祖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来的新型抗疟药物,是抗疟药研究史上继喹啉类药物后的一个重大突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跳出了抗疟药喹啉类和吖啶类的框框,为今后寻哉更有效的抗疟药闯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它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现将青蒿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青蒿气相色谱指纹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青蒿的指纹图谱。方法:对13批青蒿的石油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获得青蒿的气相色谱的指纹特征。结论:气相色谱的指纹特征可作为青蒿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7.
8.
青蒿为传统的清热解暑中药,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已有2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同青蒿一样,青蒿根和子也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本文将对青蒿根和青蒿子进行品种考订,并整理古今的相关医方,希望对其应用及研究价值提供参考,并为系统的研究及开发这两味中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黄花蒿中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四个不同产地黄花蒿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四个不同产地黄花蒿挥发油中共分离鉴定出47种不同化合物,每种黄花蒿挥发油中鉴定出的化合物均占其挥发油总量的80%以上。结论黄花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樟脑、b-石竹烯、α-荜澄茄烯、青蒿酸等等,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黄花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影响青蒿丛生芽诱导因素进行基础性研究。方法 把常规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调控青嵩中次生代谢产物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代谢。结果 青蒿的基因型,激素和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而光强在1000~6000 1x和温度在20℃~30℃对丛生芽的发生影响不大;在5种基因型的青蒿中,025丛生芽的诱导率最高;诱导丛生芽的激素组合是6-BA 2.0mg/L和NAA 0.15mg/L;另外,离子在青蒿丛生芽的诱导和青蒿素的生物合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 组织培养条件下,青蒿丛生芽的诱导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可以通过理化因子有效地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1.
青蒿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青蒿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能力.方法以植物黄花蒿的花枝、花序及叶片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附以不同的激素组合,进行中药青蒿的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结果愈伤组织的生成能力为花枝大于花序且二者均大于叶片;植株再生以花枝的培养结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传统栽培方法在黄花蒿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培养及扩繁等现代生物技术将优良黄花蒿品种迅速扩大到露地大面积栽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黄花蒿的标准化、现代化栽培,提高其产量与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黄花蒿花序为外植体分别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和根的分化得黄花蒿组培苗;利用黄花蒿组培苗进行继代生根培养。并依次完成温室移栽和露地栽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组培苗、温室苗及大田苗的青蒿素含量进行动态测定.并与对照药材、野生药材相比较。结果:黄花蒿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茅分化率为100%.根分化率可达75%;黄花蒿组培苗生根率和成活率高.均在95%以上,且生长性状稳定:不同培养期的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均高于野生黄花蒿。结论:此方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适合用于迅速扩大黄花蒿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标准化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青蒿中黄酮和酚酸类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青蒿最佳采收期。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青蒿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UV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青蒿中黄酮和酚酸类动态含量变化。结果不同采收期青蒿黄酮和酚酸类含量呈现规律性变化,即营养期〉初花期〉结实期〉盛花期。结论如以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作为青蒿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则青蒿药材最佳采收期应为营养期,该结果为青蒿药材采收期的确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种化学型黄花蒿萜类代谢物及其转录组数据信息, 探讨2种化学型黄花蒿差异代谢物及其可能形成原因。  方法  采集江苏盱眙县、河南中牟县两地黄花蒿种子于同一条件下种植, 通过顶空-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S-GC-QQQ-MS/MS)分析黄花蒿的挥发性成分, 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Triple TOF-MS/MS)非靶向分析2种化学型黄花蒿的代谢物, 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挥发性成分相关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  结果  依据挥发性主成分类别分型, 江苏盱眙县种源黄花蒿为蒿酮型, 河南中牟县种源黄花蒿为樟脑型。UFLC-Triple TOF-MS/MS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可知蒿酮型和樟脑型黄花蒿分别在倍半萜、三萜生物合成和二萜生物合成路径显著上调。转录组数据中通向萜类骨架生物合成的甲基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和甲羟戊酸(MVA)途径注释到11个关键酶的23个候选基因具有显著差异。单萜合成路径中, 1, 8-桉树脑合酶(TPS-Cin)共检测到10个候选基因。此外, 还发现2个冰片脱氢酶候选基因在樟脑型黄花蒿中高表达, 3个黄花蒿醇脱氢酶2(ADH2)候选基因在蒿酮型黄花蒿中高表达。  结论  该研究为揭示黄花蒿化学型形成分子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德州野生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山东省德州野生青蒿挥发油组分用挥发油提取器按常规回流进行提取 ,并采用气 质联用方法进行分析 ,找出最佳分析条件 ,利用归一化方法测定挥发油组分含量 ,共鉴定了 6 0种化学成分。本挥发油提取方法重现性好 ,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用土贝母上清液有效成分及黄蒿素水剂混悬液分别灌胃及肌肉注射,观察被致敏的小鼠。实验结果表明:土贝母的有效成分皂甙甲能显著抑制小鼠的溶血素生成和迟发超敏反应。黄蒿素有促进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植物黄花蒿进行进取研究,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及时间对青蒿素收率的影响。萃取产物经简单的分析后得到纯度≥95%青蒿素产品,经TLC、IR、MS^HNMR和^13CNMR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青蒿中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并为工业化提取青蒿素建立快速测定原料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使用超声提取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制得样品溶液;含量测定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68∶32),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青蒿素在1~4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9%,RSD值为1.34%(n=6)。结论本提取工艺简便易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青蒿素工业化提取原料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一种青蒿油-壳聚糖缓释微囊新剂型.[方法]采用微囊制粒机制备了青蒿油-壳聚糖缓释微囊,并检测了产品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产品的载药量为34.22%,包封率为39.20%,微囊大小均匀而圆整,不黏连,成形度好、表面无药物结晶吸附,干燥后的粒径在250μm左右.[结论]本法工艺简单易行,稳定,重现性好,青蒿油-壳聚糖缓释微囊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