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和新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32-32,72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3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检测外周血MP-lgM、血清总IgE水平,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51.2%,对照组血MP-IgM阳性率为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 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研究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接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102例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一时期102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MP-IgM抗体、外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清总IgE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的MP-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P-IgM抗体阳性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高危因素,肺炎支原体极易导致咳嗽变异性哮喘,在临床当中遇到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首先要给予MP-IgM抗体检测,如果呈现阳性的患儿要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进而对患儿病情给予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3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检测外周血MP-lgM、血清总IgE水平,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51.2%,对照组血MP-IgM阳性率为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3、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以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5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48例,正常健康儿童30例,分别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IL-13、总IgE测定.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率、血清IL-13、总IgE升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接近于支气管哮喘组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率及血清IL-13、总IgE升高水平.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容易出现喘息症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诱发儿童哮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06例(哮喘组)、肺炎患儿86例(肺炎组)和正常儿童26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总IgE。结果 (1)哮喘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51.9%,明显高于肺炎组的33.7%(〈0.01);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5%(〈0.01)。在各年龄段支气管哮喘患儿中,MP-IgM阳性率尤学龄儿童最高。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0.01)。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收治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0列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结果、抗体阳性率、lgE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例数31例、阳性率38.75%,对照组阳性例数11例、阳性率13.75%,2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lgE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建议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首先排除肺炎支原体感染,对于感染阳性者则给予其抗肺炎支原体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方法 选择8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实验组,9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小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外周血嗜酸性颗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对比两组小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以及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小儿外周血嗜酸性颗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结果 实验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阳性率为(37.5%);对照组90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阳性率为(12.2%),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小儿的血清总IgE水平(175.58±45.62)和嗜血酸性颗粒细胞计数为(7.82±5.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54±50.36)和(2.36±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引发的危险原因,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容易引发肺炎支原体感染,两者之间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慢性咳嗽的关系及可能的病因和机制。方法对78例咳嗽时间〉4周的慢性咳嗽患儿(慢性咳嗽组)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测定,同期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慢性咳嗽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EOS)。结果慢性咳嗽组MP抗体阳性率为32.05%,对照组MP抗体阳性率为2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抗体阳性的慢性咳嗽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及EOS均高于MP-IgM阴性的慢性咳嗽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慢性咳嗽有密切相关性,MP感染可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反应性,成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5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和50例哮喘临床缓解期组患者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对比两组MP-IgM阳性率,对比MP-IgM阳性与阴性患者的IgE水平和EOS计数。结果急性发作期组MP-IgM阳性率(34.00%)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患者的IgE和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常规行MP-IgM检测,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新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联研究。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316例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判定为上呼吸道感染者15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上述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及研究组的(158例CVA患儿)的血嗜酸粒细胞,并将2组的MP-Ig M抗体阳性率及EOC计数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血清MP-Ig M抗体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其血清MP-Ig M抗体阳性率的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MP-Ig M抗体阴性者更高,对比P0.05。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具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的关系。方法CVA患儿97例为研究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2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CVA患儿血清总IgE。结果CVA组MP—IgM阳性率46.39%,对照组MP—IgM阳性率10.7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MP—IgM阳性的CVA患儿血清总t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CVA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赵芬桃 《黑龙江医学》2006,30(6):442-442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VA患者30例为观察组,30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两组患者MP-1gM。结果观察组MP-1gM阳性12例,阳性率40%;对照组阳性4例,阳性率为1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9.014,P<0.01)。观察组MP-1gM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基保滴度≥1:320者占33.3%,而对照组较低,仅1例最高滴度为1:320。12例CVA并MP感染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口服,总有效率81.2%,随访6~24个月,无1例出现哮喘发作。结论CVA与MP感染关系密切,对CVA患者应常规检测MP以排除MP感染,阳性者在按哮喘常规治疗同时予抗MP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CVA患儿75例(CVA组)、健康儿童2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对照组儿童及CVA组患儿治疗前后的FeNO水平及肺功能,对CVA组患儿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评估特异质情况,分析CVA患儿特异质严重程度与FeNO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CVA组的FeNO水平高于治疗后水平和对照组(P<0.05),第 1秒最大呼气量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治疗后水平和对照组(P<0.05).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呈特异质共55例(73.3%),非特异质共20例(26.7%).治疗前,特异质CVA患儿的FeNO水平高于非特异质CVA患儿(P<0.05),CVA患儿特异质严重程度与FeNO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FeNO水平与CVA患儿的特异质及其严重程度关系密切,FeNO水平检测有助于儿童CVA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W惑染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泼病的关系。方法选择66例CVA患儿为观察组,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TgM)抗体、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比较两组MP—IgM及观察组MP—IgM阳性和阴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予阿奇霉素治疗。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36.36%(24/66),显著高于对照组11.67%(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P—IgM阳性CVA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MP—IgM阴性CVA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5.83%。结论MP感染是CVA发生的危险因素,MP可能诱发并加重CVA,两者间生物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加用大环内酯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血清25-(OH) D3浓度,分析其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有关的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总IgE)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组、42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 D3浓度及总IgE含量,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儿童血清25-(OH) D3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总Ig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儿童血清25-(OH) D3与总IgE呈显著负相关(r=-0.937,P<0.01)。结论:维生素D缺乏是导致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25-(OH) D3对总IgE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哮喘患儿支气管灌洗液(BALF)中T细胞功能、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儿科2013年4月~2015年9月收治81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MP感染的哮喘患儿39例(MP组)、42例哮喘患儿MP感染阴性(非MP组),30例因上呼吸道感染的非哮喘、非MP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BALF中国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结果:MP组和非MP组患儿的FEV1%测定值显著的低于对照组;三组患儿BALF中T细胞、细胞因子检测结果,MP组患儿的CD3+、CD4+、CD4+/CD8+、INF-γ值均显著的低于非MP组和对照组,CD8+、IL-4、IL-5、IL-4/INF-γ显著的高于非MP组和对照组;非MP组患儿的CD3+、CD4+、CD4+/CD8+、INF-γ值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CD8+、IL-4、IL-5、IL-4/INF-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结论:MP感染会进一步降低哮喘患儿的T细胞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增高,这可能导致哮喘患儿病情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肺功能水平检测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CVA发作期、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各35例,以及健康对照患儿35例,分别检测3组儿童血清总IgE、外周血EOS绝对值以及肺功能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VA组与哮喘组患儿的血清总IgE、外周血EOS绝对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VA组与哮喘组患儿EV1%、FEV1/FVC%、PEF%水平虽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EF25%、FEF50%、FEF7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吸药后,CVA组与哮喘组患儿FEF25%、FEF50%、FEF75%水平均较吸药前明显改善(均P<0.01),而对照组吸药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疑似CVA患儿进行血清总IgE、外周血EOS,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检查可有效提高确诊率,且安全快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文付  杨红  谷强  陈志刚 《农垦医学》2011,33(5):393-395
目的:通过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在支气管哮喘发作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阐明支原体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0年8月支气管哮喘发作并MP感染患儿48例、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45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IL-6水平.结果:外周血IL-6水平在支气管哮喘并MP感染发作组(13.86±12.46 pg/mL)明显高于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组(7.94±8.51 pg/mL),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并MP感染患儿外周血IL-6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表明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肺炎支原体诱导儿童哮喘的免疫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临床免疫学特点,以阐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间的密切联系。方法:将9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进行比较,MP伴哮喘组30例,单纯MP不伴哮喘组30例,支气管哮喘组30例。检测每组的外周血WBC及分类,胸片,痰中嗜酸性细胞计数,血清IgE定量。结果:全部病例WBC总数无显著性差异,MP伴哮喘组和支气管哮喘组在外周血和痰嗜酸性细胞计数、IgE等方面高于单纯MP不伴哮喘组(P<0.05)。结论:MP感染可以诱导患儿哮喘,发病机理与免疫机制紊乱有关,抗感染治疗MP的同时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血清胆固醇水平与易感肺炎支原体( MP )的关系。方法60例哮喘患儿分为哮喘组,40例健康儿童被分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并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随访期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次数。结果哮喘患儿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随访期内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哮喘患儿存在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其可致哮喘患儿更易感染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