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17例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确诊的17例ACH患儿临床资料及FGFR3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ACH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不匀称型身材矮小(100%,17/17)、大头畸形(100%,17/17)、三叉戟手畸形(82%,14/17)、膝内翻(88%,15/17)。最普遍的影像学是根茎状长骨缩短(100%,17/17)和腰椎椎间距变窄(88%,15/17)。主要并发症有骨骼异常(100%,17/17)、中耳功能障碍(82%,14/17)、运动及语言发育迟缓(88%,15/17)、慢性疼痛(59%,10/17)、睡眠呼吸暂停(53%,9/17)、肥胖(41%,7/17)、枕骨大孔缩小(35%,6/17)、脑积水(24%,4/17)。17例(100%)均存在FGFR3基因变异,13例为FGFR3基因c.1138G>A的热点突变;2例FGFR3基因c.1138G>C变异;2例为未报道的变异,其中1例FGFR3基因c.1252C>T变异,1例FGFR3基因c.445+2_445+5delTAGG变异。结论 该研究检出FGFR3基因未报道变异位点,扩展了ACH基因变异谱。ACH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相关并发症由多学科团队协作进行终身管理。  相似文献   

2.
软骨发育不全家系FGFR3基因突变分析与产前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茜  张渝  李晶  吴青  杨元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97-600
目的 通过对一个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家系成员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基因突变的靶向检测与产前基因诊断,以达到优生的目的.方法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PCR产物限制性片段多态分析(PCR-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与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ACH家系中4个表型正常个体、2个ACH患者与胎儿的FGFR3基因第10外显子中可导致G380R与G375C改变的3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ACH家系中患者均为G1138A突变杂合子,而表型正常者与胎儿在该位点为GG纯合子.胎儿娩出后脐血基因分析结果与产前检查一致,且随后1年中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随着致病基因FGFR3的定位克隆,该病的临床基因检测与产前基因诊断成为可能,但仍需完善中国人ACH基因突变谱,以不断提高对该病的分子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软骨发育不全(ACH)、软骨发育低下(HCH)及假性软骨发育不全(PSACH)3种短肢型遗传性骨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骨骼X线表现及基因结果。方法:对基因确诊的10例短肢型遗传性骨代谢性疾病患儿(其中4例为ACH,3例为HCH,3例为PSACH)的临床特点、骨骼X线表现及基因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儿的平均身高为-3.69±1.79 SD,平均坐高/身高比值为0.65±0.03,平均指间距/身高比值为0.93±0.04。4例ACH患儿及3例PSACH患儿具有典型骨骼X线表现,3例HCH患儿中1例表现为坐骨大切迹变小,1例表现为椎弓根间距未增宽。4例ACH患儿中3例检测到FGFR3基因G380R突变,1例检测到Y278C突变;3例HCH患儿均检测到FGFR3基因N540K突变;3例PSACH患儿检测到COMP基因的杂合突变。结论:ACH及PSACH患儿的矮小程度及骨骼畸形程度较HCH患儿重,HCH患儿临床表现轻,不典型;骨骼X线及基因分析有助于3种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种疾病涉及2个基因,分别有各自的突变热点,有利于临床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诊断为软骨发育异常类疾病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分析7例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FGFR3基因突变热点分布区域第10外显子以及第13外显子的序列。结果 4例患儿存在FGFR3基因第10外显子c.1138GA(p.Gly380Arg)杂合突变,确诊为软骨发育不全(ACH),其父母未见突变。1例症状较轻微的患儿及其有同样表型的母亲存在FGFR3基因第13外显子c.1620CA(p.Asn540Lys)杂合突变,确诊为软骨发育低下(HCH)。2例患儿未发现以上两个位点的突变。结论检测FGFR3基因第10、第13外显子可诊断大部分ACH或HCH病例,但少数患儿尚有必要检测FGFR3基因其他区域及其他相关基因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ozlowski型脊椎干骺端发育不良(SMDK)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分析1例SMDK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基因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儿8岁,病程6年余,临床表现为四肢指趾短粗,髋内翻畸形,膝外翻畸形,脊柱侧弯且前凸过度,严重的干骺端改变,TRPV4、NXX3-2基因杂合突变。结论典型的临床特征辅以基因诊断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SMDK。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和分析一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家系4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突变位点,并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 ACH 患儿身高的改善作用。方法采集该家系成员4人外周血样本,应用 PCR-DNA 测序方法,对该家系各成员 FGFR3基因第10号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先证者给予 rhGH[0.15 U/(kg·d)]治疗。结果 DNA 测序显示该家系中患儿-患儿母亲及患儿姐姐 FGFR3基因第10号外显子上均发生 c.1138G ﹥ A 杂合突变,使得其所编码蛋白 FGFR3的第380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其父亲第10号外显子未发生突变;给予 rhGH 治疗6个月,先证者身高增加了3.8 cm。结论FGFR3基因跨膜区1138位核苷酸 G ﹥ A 转换突变是该 ACH 家系的主要发病原因,说明了该突变为热点突变。在该家系中,先证者母亲表现为新发突变,然后遗传给其2个女儿。rhGH 对 ACH 患者的身高增长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Apert综合征(AS)临床特征与基因类型。方法回顾1例A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患儿和其父亲FGFR2基因测序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儿,1岁1个月,扁头,突眼,眼距宽,耳位低,下颌小,高腭弓,无腭裂,双手五指并指并挛缩,双足五趾并趾。FGFR2基因外显子7 c.758CG,p.P253R杂合变异,父亲未检测到相关基因突变,支持Apert综合征诊断。文献检索到AS个案24例,22例明显颅面部畸形,1例轻微畸形,1例无畸形;均有手足并指/趾畸形。基因类型为S252W 13例,P253R 3例,Alu元件插入3例,基因缺失2例,杂合突变2例,序列变异1例。结论 AS患儿颅面部畸形及手足并指/趾明显,FGFR2基因以S252W、P253R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8.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伴随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等.AS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目前已证实存在3种遗传方式: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Alport syndrome,XLAS)最为常见,约占80%~85%,因COL4A5基因突变或COL4A5和COL4A6两个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e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ARAS)约占15%,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e dominant Alport syndrome,ADAS)非常少见,二者均因COL4A3或COL4A4基因突变所致[1-2].我们继往研究中对不少AS家系进行了基因诊断[3],并在国内开展了AS的产前基因诊断[4].在此,我们结合临床实施的几例不同遗传型AS的产前基因诊断家系,探讨此类疾病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伴随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等.AS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目前已证实存在3种遗传方式: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Alport syndrome,XLAS)最为常见,约占80%~85%,因COL4A5基因突变或COL4A5和COL4A6两个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e recessive Alport syndrome,ARAS)约占15%,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e dominant Alport syndrome,ADAS)非常少见,二者均因COL4A3或COL4A4基因突变所致[1-2].我们继往研究中对不少AS家系进行了基因诊断[3],并在国内开展了AS的产前基因诊断[4].在此,我们结合临床实施的几例不同遗传型AS的产前基因诊断家系,探讨此类疾病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我院近四年 3例软骨发育不全围产儿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例 1 :男性胎儿 2 9w ,体重 1 50 0g ,身长36cm ,母亲 2 3岁 ,G1P1,B超发现胎儿畸形(脑积水 ,四肢短小 )而引产。妊娠期间母无放射线毒物接触史 ,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无家族遗传史。病理检查 :胎儿四肢长度测量结果见表 1 ,余同。四肢骨对称性缩短 ,骨干弯曲 ,软骨部分增大。头围及前囟增大 ,枕骨大孔无明显异常 ,侧脑室轻度扩张。胸部狭小 ,肋骨短 ,腹部膨隆。耳位低 ,鞍鼻 ,软组织堆积。病理诊断 :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例 2 :男性胎儿 36w ,体重 2 70 0g ,身长48cm ,…  相似文献   

11.
正Temple-Baraitser综合征(Temple-BaraitserSyndrome,TMBTS)是一种罕见疾病,由KCNH1基因上某一杂合突变引起~([1-2])。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生长发育迟缓,指(趾)甲缺失或发育不全,多数患者还会有癫痫、肌张力减退以及各种面部畸形。本病目前主要靠基因诊断。现结合临床表现及基因诊断国内首次报道TMBTS1例。  相似文献   

12.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又称软骨营养障碍性侏儒、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属于短肢型侏儒,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累及全身骨骼,导致齿状突发育不良、枕骨大孔狭窄、椎弓根短小、椎管狭窄、胸腰椎后凸畸形、脊柱侧凸等畸形的发生[1].其中胸腰椎后凸畸形是ACH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文献报道其在婴幼儿期的发生率高达90%,也是治疗ACH面临的主要难题[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的临床表现、基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交替性偏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分别于4月龄、6月龄起病,1例的首发症状为交替性偏瘫,另1例的首发症状为惊厥,并于病程第2年出现交替性偏瘫。ATP1A3基因测序显示,2例患儿分别存在c.2401GA(p.D801N)和c.2731GC(p.A911P)杂合错义突变,后者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专业版中尚未见报道。结论 对临床诊断交替性偏瘫的患儿,建议行ATP1A3基因筛查,有助于确诊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低钾性肾小管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基因诊断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8例低钾性肾小管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诊断结果。结果 38例患儿包括肾小管酸中毒Ⅰ型17例,肾小管酸中毒Ⅱ型1例,Bartter综合征11例,Gitelman综合征5例,范可尼综合征4例。临床特点:低钾性肾小管疾病以肌无力、恶心呕吐、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在肾脏损害方面,1例范可尼综合征患儿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KD)3期,其余患儿肾功能正常。Bartter综合征、Gitelman综合征和范可尼综合征分别有1例、1例和3例患者出现肾小球性蛋白尿,1例范可尼综合征出现肾小管性蛋白尿。患儿肾小球性和肾小管性尿微量蛋白普遍升高。基因诊断:1例肾小管酸中毒Ⅰ型为ATP6V0A4复合杂合突变,3例Gitelman综合征系SLC12A3复合杂合突变。结论低钾性肾小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肌无力、恶心呕吐、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低钾性肾小管疾病患儿普遍同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基因诊断有助于低钾性肾小管疾病的诊治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聚多卡醇注射治疗儿童四肢静脉畸形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53例仅行超声引导下聚多卡醇注射治疗的四肢静脉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灶部位和形态的治疗效果,观察记录病变体积变化、症状改善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53例患儿接受治疗时平均年龄为(3. 8±3. 1)岁。静脉畸形病灶位于上肢31例,下肢22例;局灶性41例,散发性12例。共进行了96人次注射治疗,每个患儿平均接受(1. 8±0. 9)次注射治疗。治疗完成后,10例疗效为优,29例为良,11例为中,3例为差。从不同病灶部位来看,31例上肢组患儿经治疗后有22例(70. 97%)治疗效果为优良,22例下肢组患儿治疗后有17例(77. 27%)治疗效果为优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63,P=0. 608);从病灶形态来看,41例局灶组中治疗效果为优良的34例(82. 93%),12例散发组中治疗效果为优良的5例(41.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146,P=0. 013)。治疗期间及术后出现心率下降3人次;血压降低2人次,局部疼痛31人次,红肿87人次,发热30人次,暂时性感觉麻木5人次。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9. 4±6. 5)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多卡醇注射治疗对于儿童四肢的表浅及中小型静脉畸形,是一种疗效较好、简便易行、经济安全、微创无辐射且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方法与疗效,探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采用介入硬化治疗的头面颈部、躯干和四肢体表局灶性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回顾其治疗年龄、硬化剂选择及硬化治疗方法。评价治疗前后囊肿体积或大小,评价指标为:优良,体积减小 90%;中等,体积减小50%;不显著,体积减小50%;治疗无反应。将优良和中等定义为显著有效。结果 29例淋巴管畸形患儿中,巨囊型8例,微囊型8例,混合型13例。平均疗程1. 62次,治疗1次18例,治疗2次4例,治疗2次7例。巨囊型平均治疗1. 375次,6例治疗1次;混合型平均治疗1. 46次,9例治疗1次;微囊型平均治疗2. 13次,治疗均超过2次。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所有病例治疗优良率为58. 7%(17/29),疗效中等率为31%(9/29),不显著率为10. 3%(3/29)。巨囊型显著有效率为100%(优良率100%);混合型显著有效率92. 3%(优良率53. 8%,中等率38. 5%);微囊型显著有效率75%(优良率25%,中等率50%)。3种不同类型淋巴管畸形的显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336,P=0.431);对3种不同类型淋巴管畸形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 77,P=0. 009)。巨囊型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微囊型(P=0. 007),混合型优良率与巨囊型(P=0. 046)、微囊型(P=0. 367)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发热,3例术后出现囊内出血,2例发生局部色素沉着,1例发生局部感染,无一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全身不良反应或局部组织坏死情况。结论介入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有显著疗效,其中巨囊型淋巴管畸形疗效最佳,混合型和微囊型次之,且硬化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少。介入硬化治疗可作为体表局灶性淋巴管畸形的首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第18券第5期一313- (1).一51 ”2828新生儿消化道畸形13例诊断体 会/孙艳红…//临床误诊误治一19”,12(1) .一26~27 992529先天性小肠闭锁n例临床分析/ 单振潮…//宁夏医学院学报一1”9,21(2)一 112~113 ,92830广东省少年儿童四肢畸形流行病 学调查/钟志龙一//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 1999,20(2).一105一107 年龄7~14岁中、小学生102 313名,其中 城市69所学校53 612名学生,农村78所学校 22 123名学生,对疑患有四肢畸形者,作骨科 和相关检查。结果,发现四肢畸形655例,占 。.64写,需要手术治疗550例,占畸形数 83.97%,农村比…  相似文献   

18.
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新生儿FGFR2基因相关疾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1例新生儿期特殊面容、神经系统结构畸形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分析,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未能明确诊断的多发畸形患儿,主要临床表型为前额突出、腭弓高、耳位低、枕部较平,双侧脑室扩大、透明隔部分缺如、胼胝体发育异常,采用Sure 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行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数据分析采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转化中心所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患儿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数据,共检测到79 064个变异,经过质量控制筛选、变异频率筛选、变异分类筛选,剩余645个变异。在进一步分析中,645个变异中有159个其所在基因在OMIM数据库及HGMD数据库与疾病相关。从3个已经报道的突变位点中锁定致病突变为FGFR2基因(NM_000141)c.C1040G,p.S347C。Sanger测序在家系内验证该位点为新发(de novo)突变。结论采用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明确诊断FGFR2相关疾病1例。并且结合我院已经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为新生儿多发畸形寻找潜在的致病基因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基因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儿童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以1例儿童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儿分别进行疾病的临床及基因诊断并随访。结果参照诊断标准该患儿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散发性非综合征性CN;基因检测显示其携带已经报道的ELA2基因突变:c.164G>A;此外患儿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未发现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基因突变检测证实1例儿童CN为ELA2基因突变所致,为该患儿未来的分组临床研究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畸形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经介入治疗高流量血管畸形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个月14d至14岁7个月,中位年龄4岁5个月,发生于四肢血管畸形最为常见有8例(40%),颈部1例,腋下1例,肩背部3例,腰臀部1例,臀部1例,下肢及会阴1例,肝脏1例,脾脏1例,肾脏2例.治疗方法分别为:①外周血管畸形进行经导管局部灌注硬化剂治疗;②内脏血管畸形进行经导管栓塞术或经导管栓塞加局部灌注硬化剂治疗.结果 20例血管畸形患儿介入术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术后2个月至2.5年随访,16例外周血管畸形患儿中8例、5例、3例分别经1、2、3个疗程治疗,显效14例(14/16,8 7.5%),有效2例(2/16,12.5%),无效0例(0%);4例内脏血管畸形患儿一个疗程治愈,治愈率100%(4/4).并发症:16例外周血管畸形患儿介入术后,出现病变部位轻度肿胀不适15例,中度肿胀不适1例,疼痛加剧1例,局部皮温改变1例,病变部位远期感染1例,低热1例;4例内脏血管畸形患儿介入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度肝功能损害和低热1例,短暂性腹痛1例.结论 采用经股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畸形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