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脑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皮质脑血流量(CBF)变化的相关性。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第1、3、5、7天组.应用非抗凝自体动脉血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另5只大鼠用于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观察。应用微透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脑组织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及丙酮酸(Pyr)含量,并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组大鼠皮质脑血流量;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1)5只用于观察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大鼠中4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鼠血液主要分布于基底池、脚间池及额叶底面,亚甲蓝与血液混合物主要沉积于颅底.同时在脑室及纵裂池亦可见血液分布;余1只注入人工脑脊液后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血液沉积。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第5、7天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第5天组乳酸含量亦明显升高(P〈0.01)。(3)激光多普勒监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脑血流量减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第5天组减少最为显著。与其他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脑血流量变化与乳酸/丙酮酸比值、乳酸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r=0.721,0.477;均P〈0.01),与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r=-0.447,-0.579;均P〈0.01)。结论微透析指标与脑血流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间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用于预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颅内肿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少见,脑肿瘤出血占脑出血的1%~11%。前庭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5%-8%,出血大多为瘤内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极少见,迄今文献报道10余例。前庭神经鞘瘤自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报道更为罕见。2016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收治1例前庭神经鞘瘤出血破人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由脑实质内、脑室出血和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和蛛网膜流入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5.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其中以动脉瘤出血最常见,大宗文献统计表明动脉瘤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52%[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迟发性脑缺血,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了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目标。Brown[2]倡导"3H"疗法,即高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不同原因致脑或脊髓部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脑或脊髓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剧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和血性脑脊液[1].再出血是其致命的并发症,我院近5年共收治的SAH患者103例中有18例并发再出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是脑卒中疾病中能在1h左右引起死亡的一种类型。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除迅速出现头痛、  相似文献   

8.
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84例发病24h内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西比灵5mg,口服2/d,同时予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尼莫地平60mg口服,4/d,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4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占9.5%;对照组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占7.1%。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符合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0例经头颅CT证实 ,1例在死亡后经腰穿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男 7例 ,女 4例 ,小脑出血 3例 ,脑干出血 2例 ,脑叶出血 4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2例 ,所有病例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无脑卒中史。临床表现 :  相似文献   

10.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脑部病变导致的血管破裂、促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的临床病症,而其中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使内容物增多,压力升高,还会继发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其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1])。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不佳,传统外科手术或单独夹闭治疗均不能恢复神经功能,缓解其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h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erehmvascular spasm,CVS)临床多见,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同时合并脑梗死且为MRI早期诊断较少。笔对我院2003年6月-2004年2月收治的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合并脑梗死患的临床表现受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38例孙旭文,乔学壮,孙旭霞急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近期并发症之一,它与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一样不可忽视。本文观察了100例SAH病人,全部在发病后两周内进行CT扫描,发现38例有早期脑室扩张积水,并对其中36例...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2008年住院的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合并低钠血症者52例(68.4%),其中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17例(22.3%),脑性耗盐综合征21例(27.6%).低钠血症于病后(2.0±1)d开始,一般持续(11±3)d.结论 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并发症之一,对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耗盐综合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脑部病变导致的血管破裂、促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的临床病症,而其中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使内容物增多,压力升高,还会继发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其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1])。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不佳,传统外科手术或单独夹闭治疗均不能恢复神经功能,缓解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动态变化,探讨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 发病24h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共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56.1±12.8岁。根据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患者分为两组:脑血管痉挛组74例,无脑血管痉挛组36例。Hunt-Hess临床分级:脑血管痉挛组Ⅱ级8例,Ⅲ级11例,Ⅳ级5例;无脑血管痉挛组Ⅰ级9例,Ⅱ级24例,Ⅲ级3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发病后ld及3d、7d、14d晨肘静脉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动态观察比较。结果 脑血管痉挛组患者发病后3d、7d、14d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痉挛组患者(P<0.01),两组发病后24h、3d、7d、14d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白细胞动态变化可作为预测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一般所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即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常常出现剧烈头痛,临床上,我们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时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焦虑、烦躁,甚至悲观失望。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主要病因为动脉瘤的破裂。该病起病急、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也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SAH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探讨护理干预对SAH头痛的作用,本研究筛选的32例住院患者,分别予以护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84例发病 2 4h内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西比灵 5mg ,口服 2 /d ,同时予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尼莫地平 60mg口服 ,4/d ,止血、镇静、止痛、脱水等治疗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 4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占 9 5 % ;对照组 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占 7 1%。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口服西比灵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经蝶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防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垂体腺瘤经蝶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术后CT均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5例DSA排除颅内血管性疾病,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经DSA证实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裂并予以球囊栓塞。结论 脑脊液漏后瘤腔血液渗入及肿瘤快速减压后颈内动脉分支的撕裂是导致垂体腺瘤经蝶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原因;术中精确定位,轻柔操作,肿瘤缓慢减压,避免漏斗部蛛网膜的损伤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