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针刺足三里穴脑磁图成像的实验方法,寻找针刺足三里穴引起脑功能变化的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对5例健康志愿者行针刺右侧足三里穴,记录脑磁图(MEG)的变化,结合脑部核磁共振仪(MRI)的定位,并与足三里穴旁非经非穴、刺前与刺后进行对照,观察针刺对脑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根据实时脑磁图及颅脑核磁共振图像定位资料,认为针刺足三里穴的体感刺激诱发脑部生物磁场源在大脑中央后回,并传导至边缘系统。结论:脑磁图检测对循经感传的经络研究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足三里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古今文献及个人的临床体会,对足三里的定位,主治与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足三里穴主治范围广泛,效果明显与其所处的一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足三里穴为例,探索腧穴定位更完美的方法。方法分别在膝关节处于伸直与弯曲的状态下,对足三里穴定位,发现所取的腧穴并不在同一个部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对足三里穴在屈膝状态下的定位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在膝关节伸屈时,犊鼻穴会发生上下移位,因此在以犊鼻穴作为基准穴点量取足三里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对取穴的影响。结论由于在临床上取穴时,经常需要选用各种不同的体位,所以如何在各种不同体位下正确取穴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又由于"针灸腧穴的位置是活动的、相对的",所以腧穴的定位,还需要针灸医师在各种定位法的引导下,应用腧穴诊察的方法来最终审定。为此,值得再次思考骨度折量等定位法与腧穴的实际部位的关系,而只有不离分寸,又不唯分寸,才是腧穴定位更完美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前期的病机以脾气虚为主,治疗高血压前期符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且足三里穴具有健脾益气之功,为治未病之首选穴位。文章首先介绍了足三里穴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包括足三里穴的起源和足三里穴防治高血压前期与中医治未病理论方面的古代认识,然后阐述足三里穴对高血压前期的现代研究,包括提高高血压前期患者免疫功能和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倡导广大医学者应重视足三里穴,并加以深入探讨与研究,为今后临床治疗高血压前期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可用于治疗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尤其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临床上应用足三里穴产生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对足三里穴艾灸、针刺、经皮电刺激、穴位注射等,虽然各自机制不同,但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故有必要对足三里穴多样化的治疗方式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关于足三里穴的文献,探讨足三里穴的应用规律,发现足三里应在膝下三寸揣摩至两筋肉之间取穴,与现今"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定位稍有不同;足三里单穴应用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在回阳救逆、保健方面应用最多,腧穴配伍方面主要与足三阳经及任脉腧穴配伍,其中以与合谷、曲池等穴配伍最多,主要治疗痹证、腹胀等脾胃疾病及肢体经络疾病;刺灸法方面,足三里以针刺为主,可针灸并用或单用针法。  相似文献   

7.
足三里是目前针灸临床和科研的常用穴,但是关于其定位历代医家和文献的论述并不完全一致,尚存争议。而关于经穴定位的先后两个国家标准中足三里的定位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分别是"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笔者试图通过对比历代文献的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研究初步探讨足三里的定位和取穴。  相似文献   

8.
针刺补法和隔姜灸法为针灸临床常用的两种施术方法,足三里穴为临床常用要穴,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重视针灸足三里穴调节微量元素代谢作用的探讨。本实验以老年大鼠为研究对象,运用原子吸收火焰法观测了针刺补法和隔姜灸  相似文献   

9.
足三里穴作为“长寿穴”除了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基础穴位外,对于保健和抗衰老亦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临床及实验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足三里穴延缓衰老的机制。但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1)选穴配穴多根据古籍记载与临床经验,缺乏统一的依据标准,对于足三里单穴的作用机制缺少特异性研究。(2)关于针刺、电针、艾灸、耳穴、磁疗等不同方式的抗衰老研究众多,但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横向对比观察还较为少见。今后应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的下合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更是人身体"四大要穴之一"。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分别从足三里穴的别名、定位及取穴法、针刺深浅、治疗病症、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足三里穴治疗的优势、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试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的电阻,总结其与临床证型的关系,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收集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临床证型,应用体表电阻测量法测定双侧足三里穴电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证型中,足三里穴电阻均值不同,胃络瘀血型〉肝脾失调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不同证型下足三里穴电阻不同,可以有效的指导针灸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方法]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每日1次,治疗3次。治疗急性胃肠炎56例。[结果]56例中穴位注射1次治愈42例,2次治愈12例,3次治愈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值得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腹泻文献,探索其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以针灸、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腹泻、泄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上检索近11年来针灸治疗腹泻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1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经分析天枢、足三里应用频次最高,配穴以大肠的募穴天枢与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所组成的俞募配穴,胃经合穴足三里与大肠募穴天枢所组成的合募配穴,大肠的募穴天枢,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所组成的合募俞配穴最为常见,治疗方法以温针灸、灸法、电针疗法最为常见。结论:温针灸和灸法是治疗腹泻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合募俞配穴为治疗腹泻的常见配穴方法;天枢、足三里是治疗腹泻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可作为针灸治疗腹泻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指压穴位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指压攒竹穴,同时配合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予单纯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3d后评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结论]指压攒竹穴加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治疗肿瘤患者顽固性呃逆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对促进颅脑损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术后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术后早期指导患者下床活动。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VitB1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对颅脑损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黄-桃仁鼻饲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AI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AI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与治疗组2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规范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补液、持续胃肠减压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鼻饲大黄-桃仁水煎液并联合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疗法。治疗7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显著缩短AIO患者治疗后腹痛、腹胀时间消失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留置胃管时间(P<0.05);降低治疗后7 d腹围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的水平(P<0.05),减少中转手术例数。结论大黄-桃仁水煎剂按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AIO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足三里为主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中药熏洗、理疗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足三里,两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8.33%,疼痛改善率8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5.00%,疼痛改善率70.00%。;两组总有效率及疼痛症状改善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注射足三里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曲衍海动态取穴法治疗胃脘痛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衍海动态取穴法对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以胃脘部痛为主症的病人70例,采用PEMS3.1统计软件随机单盲分组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寸取穴法,直接取双侧足三里和中脘穴针刺。研究组采用曲衍海动态取穴法,即分别在足三里穴及其上下(约2寸范围)循足阳明经、在中脘穴及其周围(胃脘区)取压痛最敏感点针刺。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 in,中间行针2次,观察治疗7天,比较两组取穴方法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91.4%和57.1%,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衍海动态取穴法对胃脘痛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弥可保针为主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注射加常规针刺)和对照组(常规针刺)两组,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进行House-Brackmann(H-B)评分,并行瞬目反射测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愈显率72.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愈显率44.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弥可保针为主治疗贝尔麻痹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