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扭转性能,对8根外包铜-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纯扭和复合受扭实验。研究了组合梁在纯扭和复合受扭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工作机理以及裂缝发展分布的情况,比较分析了组合梁扭矩-扭率、荷载-应变、弯矩-挠度、荷载-裂缝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组合梁受扭性能的弹塑性理论分析,提出了组合梁纯扭及复合受扭作用下开裂扭矩的计算公式;采用变角空间桁架模型,提出了该新型组合梁在纯扭及复合受扭作用下的极限扭矩计算公式,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组合梁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常处于弯扭复合受力状态,为探讨预应力单箱组合梁在复合弯扭作用下的扭转承载性能,引入了弯矩影响系数和预应力影响系数,提出了预应力单箱组合梁在弯扭作用下的开裂扭矩计算公式.并在大扭弯比条件下,基于空间桁架理论,推导了预应力单箱组合梁在弯扭作用下的极限扭矩计算公式.为了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设计了4根模型梁试件进行弯扭加载试验.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结果表明,由理论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可为研究组合梁结构的复合弯扭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钢筋混凝土纯扭极限扭矩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基于叠加原理,对H型钢混凝土纯扭构件的极限扭矩计算公式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纯扭构件的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良好。比较了开口截面与闭口截面型钢的抗扭性能,结果表明在抗扭性能方面,闭口截面比开口截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矩形截面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纯扭构件受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6根矩形截面配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纯扭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复合材料力学的混合法则,提出了配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纯扭构件抗裂扭矩和极限扭矩的计算公式。应用空间软化桁架模型对配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纯扭构件进行了荷载—变形全过程分析,并提出了简化的“二阶段”分析方法。比较表明,文中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目前型钢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国内外对型钢混凝土复合受扭构件研究极少,通过制作3根承受单向压、弯、剪、单调扭矩复合作用下的角钢桁架型钢混凝土构件,以轴压比和扭弯比为研究参数,揭示了角钢桁架型钢混凝土柱复合受扭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和裂缝发展规律;对复合受力构件在扭矩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包括扭矩-扭率关系、开裂扭矩、延性和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梁(SSRCB)在弯扭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6根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梁和1根钢筋混凝土对照梁弯扭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揭示了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梁在弯扭复合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与破坏形态,分析了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梁弯扭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弯扭作用下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梁开裂扭矩和极限扭矩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H型钢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复合受扭性能,进行了3个比例为1:2的H型钢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得到柱在低周反复扭矩作用下的裂缝形成和发展规律及破坏特征,研究了扭矩一扭率曲线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并讨论轴压比、扭弯比对型钢混凝土柱复合受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比的提高对于型钢混凝土柱初始抗扭刚度的加强有利,但对复合受扭后期承载力的衰减不利,延性变差。扭弯比的减小增加了柱身的弯曲变形,增强了柱身的耗能能力,但由于弯曲损伤的增加,抗扭承载力相应减小。箍筋由于绑扎问题产生的滑移对抗扭承载力的丧失影响较大,抗扭角柱箍筋的构造措施应引起工程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复合受扭构件的开裂扭矩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导了钢筋混凝土复合受扭构件开裂扭矩计算公式,分析了弯矩、压力、剪力对开裂扭矩的影响。通过所做8根受双向偏压反复扭矩作用构件的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复合受扭构件开裂扭矩实用计算公式,并对27根试件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式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9.
介绍钢纤维混凝土薄壁箱形梁的纯扭试验方法、过程与结果,以及分析纯扭试件破坏特点和钢纤维对混凝土裂缝开展的影响;提出有关钢纤维混凝土薄壁箱梁构件受扭破坏的解析计算方法:比较出抗扭强度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与的相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新型腹板嵌入式钢-混凝土组合梁,并对该组合梁的整体抗弯性能和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腹板嵌入式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构成、受力特点和主要优点,然后介绍了该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钢梁与混凝土翼板之间的滑移以及挠度计算公式。通过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加载试验对4个腹板嵌入式钢-混凝土组合梁试件的抗弯承载力、滑移影响及破坏特征进行了足尺试验研究,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4个试件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将理论公式得到的腹板嵌入式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滑移及挠度计算结果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理论公式的可靠性。研究表明,腹板嵌入式钢-混凝土组合梁具有良好的整体抗弯性能及抗剪性能,能够节约钢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ECC/高强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正截面受弯特征,以及ECC层厚度对叠合梁整体受弯性能的影响,做了两组共5根梁试件的正截面受弯试验。发现与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叠合梁的承载力更高,相同荷载下的挠度值和最大裂缝宽度较小。在受弯全过程中其截面应变仍符合平截面假定,钢筋与ECC也可以实现协调变形,说明受拉区使用ECC可以使得高强钢筋的应力得到充分发挥。但ECC层厚度过大可能会使叠合梁发生脆性破坏。进一步地,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ECC的本构模型进行简化,忽略其应力强化贡献,并运用叠加原理,提出一种用于计算ECC/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诸多文献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得到较为准确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分析模式,综合考虑钢筋和混凝土间黏结应力-滑移关系、钢梁与混凝土界面的滑移效应、混凝土收缩应变以及拉伸硬化效应,基于黏结-滑移理论建立了静力荷载作用下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将模型预测值与相关文献数据和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组合梁达到屈服荷载前,模型计算值能够较好地模拟裂缝宽度的发展过程,不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界面滑移效应时得到的裂缝宽度比考虑界面滑移效应时增大10%左右;按照规范推荐公式得到的结果与试验值偏差较大,而采用数值模型所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度较高,离散系数极小,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推导了钢-混凝土组合梁挠度和界面连接件承受抗滑移总剪力的计算公式。应用本公式计算结果与文[1]按Goodman理论和文[2]按折减刚度法计算组合梁的挠度值很吻合。计算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挠度时,由于帽形冷弯薄壁型钢受拉,其凹槽中的混凝土随受拉开裂退出工作,应用本文公式计算此类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挠度,挠度公式中惯性矩只须不计帽形型钢凹槽中受拉开裂的混凝土,这样计算的挠度与[3]文试验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实测挠度值很吻合,说明本文计算钢-混凝土组合梁挠度和连接件承受总剪力的公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四根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三根2.4m、25m、2.7m外伸梁,一根6.8m连续梁)负变矩区混凝土板开裂试验研究结果,并在普通钢筋混凝土裂缝计算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合理、实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短期荷载下负弯矩区混凝土板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一种新方法 建立冷弯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界面剪力计算公式,研究冷弯u型钢与混凝土界面剪力分布规律.方法 分别计算混凝土板、剪力连接件、U型钢的应变能.利用变分原理建立冷弯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界面剪力微分方程.结果 给出了对称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界面剪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 表明,组合梁的界面剪力随着连接刚度增加而增大,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而减小.结论 连接体刚度与钢板厚度是影响冷弯U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界面剪力的重要因素,界面剪力理论计算公式适用性需要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全装配钢混凝土组合梁,组合梁由预制混凝土楼板和钢梁通过新型剪力连接件(以下简称"紧固件")组合为一体,紧固件固定于预制楼板的钢导槽上,通过钢梁和预制楼板交界面的摩擦来传递两者之间的剪力.为研究此新型全装配钢混凝土组合梁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受弯性能,进行了6组足尺试件在简支条件下的四点弯曲试验.6组试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钢纤维混凝土梁与钢骨-钢纤维混凝土柱组成的梁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就节点区裂缝形态,钢纤维对裂缝的阻滞作用以及组合体的抗震性能加以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梁柱组合体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较大的延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GFRP/钢绞线复合筋混凝土梁的开裂性能,设计了5根GFRP/钢绞线复合筋混凝土梁试件,并对混凝土梁试件进行三分点静载试验研究,试验变量为混凝土梁截面尺寸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系统分析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GFRP/钢绞线复合筋混凝土梁抗裂承载力与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使用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宽度限值.  相似文献   

19.
Tests of 4 simply supported unbonded prestressed truss 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encased with circular steel tube were carried out.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io of the stress increment of the unbonded tendon to that of the tensile steel tube is 0.252 during the using stage,and the average crack space of beams depends on the ratio of the sum of the bottom chord steel tube’s outside diameter and the secondary bottom chord steel tube’s section area to the effective tensile concrete area. The coefficient of uneven crack distribution is 1.68 and the formula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rack width is established.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ltimate stress increment of unbonded tendon in the beams decreases in linearit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index β0. The pure bending region of beams accords with the plane section assumption from loading to failure.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ultimate stress increment of the unbonded tendon and th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normal section of beams have been presented. Besides,the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tiffness of this sort of beams is brought forward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